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派城市考古|美籍校园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的在沪印迹

2023-08-21 10: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城市考古

亨利·墨菲(Henry K. Murphy)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以“适应性建筑”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并且成为“重塑民国时期大学校园的设计师”。墨菲以校园和校舍设计闻名于中国,主导了当时许多知名大学的建设,例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或许他不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但却是与中国渊源最深的一位。

金陵女子大学旧址

原美童公学水塔

1877年,墨菲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1908年在麦迪逊大街开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所;1913年,墨菲和合伙人达纳(Richard H.Dana,Jr.)在纽约州和家乡康涅狄格州初步建立起可靠的商业信誉。但这一时期的墨菲,仍属于“一个不知名的美国建筑师”,直到1914年,来到中国后的墨菲遇到了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墨菲的上海情

墨菲的中国行源自1914年受邀为长沙设计校园建筑群。1915年5月,墨菲首次来到中国。在去长沙的路上,途径上海,虽停留一天,但墨菲表示“未来的工作充满之可能……都得益于我这一天的工作”。墨菲在这一天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胡衡德院长、哈佛医学院的邓拉普博士、上海圣约翰书院的卜舫济博士进行交流,为之后在中国发展奠定了基础。

亨利·墨菲旧照

墨菲的此次中国行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前景,且疲于中美两地的奔波,他决定于1918年在上海成立个人设计事务所——“茂旦洋行”,地点在上海外滩广东路与中山路交口的有利银行大楼7层(现中山东一路4号)。从那一刻起,在此后长达20余年时间里,墨菲把自己的事业都专注于这个国家,他的一生也镌上了中国印记。

建筑大师亨利·墨菲

在沪作品

墨菲陆续为中国各省的大学校园做了规划设计,在沪作品主要有: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和美童公学。

1. 沪江大学

1919年,墨菲受邀对沪江大学校园做整体规划,绘制校园总体规划图,奠定了该校日后的建筑格局。在沪江大学的校园规划中,墨菲在已建成的建筑基础上,采用功能分区方法对校园道路和景观进行整体规划。以东西向大道为界,划分为南侧的小学区和中学区、北侧的教师住宅区和东部的大学区。

沪江大学规划平面图(1919)

沪江大学与墨菲

沪江大学是墨菲在沪最早的校园规划设计。该大学的建筑设计模仿美国大学校园的建筑风格,以后期罗马风格和哥特式为主,同时又受到紫禁城古建筑的启发,将东方魅力融入到沪江大学的设计中。建筑多为清水砖墙、红瓦屋面,建筑细节丰富,掩映于绿树浓荫之中创造出独特的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先后易名为上海机械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并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黄埔军校”。虽然历经沧桑变幻,但墨菲原来设计的沪江大学44幢历史建筑依然完好保存了36幢,成为沪上浦江之滨一道魅力独特的风景线。

沪江大学校园设计师亨利·墨菲雕像

2.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虽不是墨菲最早设计的校园项目,但却是他设计过的建校最早、同时也是教会色彩最淡的一所学校。甚至,连墨菲也自言,其与复旦之间有着不一样的因缘。

1918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李登辉先生,不仅在教学培养上想把复旦办成耶鲁那样的美式名校,在校园建设上也有自己的想法。同年,墨菲在上海设立办公室之时,还接受了英文报纸Shanghai Gazette(上海新报)的采访,这次采访得到了多方关注。经过多方介绍,墨菲与李校长相见。更有趣的是,两人在见面后发现竟然都是189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墨菲简单介绍了自己在东亚其他的大学校园项目,李校长当即表示把复旦新校园的设计交于墨菲。

亨利·墨菲规划的复旦园图

1921年的简公堂和此后的第五宿舍以及奕柱堂都出自墨菲之手。简公堂在建成后成为学校的主要教学楼。它上下两层,共有25间房间,其中18间为教室。最小的教室可容20人,最大的可容136人,最多能供1000名学生同时上课。第五宿舍的建成时间则相对较晚,占地面积545平方公尺,为三层砖墙房屋。拥有47间房,最多时可安排106名学生住宿。而建成后的奕柱堂,则是学校办公楼兼图书室。

抗日战争时期,复旦大学的许多建筑不幸被日军毁坏,简公堂、第五宿舍和奕柱堂也未幸免。抗战胜利后,学校为了尽快返校复课,就启用了抗战时修复的简公堂和第五宿舍作为教学楼。解放后,全校建筑统一命名改编,第五宿舍更名为“100号”楼,简公堂更名为“200号”楼,奕柱堂则是“700号”楼,这一称呼沿用至今。

简公堂(现为复旦大学文博系和校博物馆)和奕柱堂(现为复旦大学校史馆)

复旦大学校史馆

3. 美童公学

位于衡山路10号有一幢建于1922年的建筑,造型颇有美国费城独立厅的风格,这幢美国文艺复兴式的建筑是由墨菲担任主设计师。该建筑由主建筑、附属宿舍楼和水塔组成。整幢建筑呈“L”形分布,主体建筑左右对称,纵向三段式。主楼是一幢3层教学楼,墙面为清水红砖,顶部有多扇老虎窗,屋顶中心的一座塔楼为整幢建筑增添了一份宗教色彩。

1937年拍摄的美童公学主体建筑外景及老上海行号地图中标注的校区位置

然而,学校的围墙终究无法抵御猛烈的炮火和动荡的时局。二战爆发,学校被迫停课。1980年学校复学,并依旧延续了“Shanghai American School”这一英文名称。美童公学的遗存建筑,在衡山路8号的改建中得以保留。其主体建筑为704研究院使用,而建筑水塔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游客们的“打卡”之地。

美童公学外立面

墨菲的“师徒”情

墨菲是20世纪初来华美国建筑师中最著名的一位,也是第一位在战火中复兴中国建筑的外国人,甚至影响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墨菲在上海设立办公室之后,在其美国的事务所首次吸纳中国籍员工,这其中有不少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建筑师,例如吕彦直、李锦沛、董大酉等人。他们的建筑理念也深受墨菲的影响,例如吕彦直所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在对屋顶的处理细节方面显露出墨菲的痕迹。

上海建筑界欢送墨菲返美留影。中坐者茂飞(来源:《建筑月刊》1935年,第3卷第5期)

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的出现在中国建筑近现代史上或许只是昙花一现, 但它却是对中国古代建筑与当代建筑相融合的一次探索。墨菲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促成了中国近代传统建筑形态同当时西方先进材料工艺的碰撞和融合,并把握机遇,让一个外国建筑师的“中国作品”流芳百世。

参考资料:

1. “王启元|设计复旦:茂飞的建筑世界”,刊登于公众号:文汇学人

2.“走进‘百年沪江’探寻‘美美与共’我校举行建筑美学论坛”,载于公众号: JCC

3.“美童公学:这个美式校园建筑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刊登于公众号:上海美国研究

4. 方雪. 墨菲在近代中国的建筑活动[D].清华大学,2010.

5.“他的建筑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载于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原标题:《海派城市考古|美籍校园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的在沪印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