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丨导演马千眼中的单田芳:不拘小节有“五义”的关东大侠

马千
2018-09-12 12:09
逝者 >
字号

【编者按】2008年,曲艺界与京剧界的几位名家一起演出了一台极为特殊的“墨壳原态”《乌盆记》,相声、评书、京剧以一种独特方式同台。评书大家单田芳在开戏前表演了一出长达25分钟的传统评书《七侠五义·乌盆记》,成为这台演出的一大亮点。在此后的2009年和2010年,单田芳先后几次参与了这台 《乌盆记》的演出,也成为他晚年为数不多正式演出的大段传统评书。

本文为《乌盆记》导演、天津电视台导演马千讲述单老往事。原载于《Timeout》,略有删节。

早年间艺人有句老话“北京学艺,天津走红,上海赚包银”,而几乎所有名艺人都是遵循着这一定律。唯独单田芳老爷子曲线救国:出身享誉津门码头的评书世家,学艺长能耐却是在关外辽沈大地,等到年近花甲已然是行业大佬了,嘿,乐颠颠进京当起了北漂。至于这北漂当得怎么样,《乌盆记》他那句开场词自己就说了——北京好,来了不想再走了。一介文人却被人尊称一声大侠,除了金庸,也只有单田芳有这等江湖地位了。

大侠不拘小节都随您

单老在评书行乃至文化界,都算得上行业领袖了吧?但只要在他的大原则内,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提,我配合你!”应了那句老话:大丈夫不拘小节。

说起我们爷俩的第一次接触。那是在2007年,我帮我们天津台的一档访谈做一期传统艺术从业者的专题,我就打电话约单老。作为资深文艺青年,我可是很早就拿老头儿当偶像了,可电话那头的偶像分明是对衣食父母的谦恭,“你怎么要求,我争取怎么配合你!”

一来二去,我们成了忘年交。去年底我搞了一出传统墨壳原态的大戏《乌盆记》,力邀单老出山讲那段评书。结果至今我都难忘那段愉快的合作经历。

我们搞艺术的多半是夜猫子,经常半夜冒出来灵感了,怕忘了,就去单老的宾馆房间跟他聊。老爷子其实已经准备睡觉了,但还是会把你迎进门来听你讲,一边听他会一边记在纸上。我寻思着,打扰人睡觉这已经很讨厌了,说完就赶快走吧,等第二天回复就得。

“你等会儿,先别走!”老爷子看看刚才自己的笔记,沉默片刻,开口就是真金:“你看这个地方这么改行不行?” 那台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跟我校对这个字怎么说,当时我就特别感动。之后我发现,他从不会把事儿过夜。

作为年轻导演,我在《乌盆记》时也疏忽了一件事:按墨壳原态,演员都应该穿长衫,给别人也都做了;但偏偏想当然觉得单老肯定有这东西,就没给他定做,待到要演时才知道他还真没有,都是改良的中式短褂。

老头儿挺着急,我也急,但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问:“要不给您借一件?”要知道艺人挑自己私房用品都是个顶个地挑剔,而穿长衫里面要有一件立领的白汗衫贴身,这对特爱干净的老头儿绝对是难为他了。结果,“没问题!为了艺术,就按你说的办!”

大侠身上有“五义”

我们《乌盆记》正式演出是在1月最冷的时候,那几天一直身体不太好的单老还感冒了,都知道那会儿甲流肆虐,我都替老爷子捏把汗。但只要是他答应过的,甭管几场他都会演,而且肯定不给你撒汤漏水儿。

1月23日,当北京最后一场演出圆满结束谢幕时,看着也是白发苍苍的少马爷搀着单老爷子出来谢幕,不怕您笑话,感动得我这一米八几的大老爷们儿都想找地儿抹眼泪儿去。

单老的学生有很多,从他们的簇拥能感觉到单老的身份和地位,但是对待观众的时候那些学生从来都是特别客气,我可以肯定:这是单老专门教育过的。

那时候演出结束有观众来找他签名,没有工作证保安就拦着不让进,单老看到了就奔过去特别客气:“把本子拿来吧,我给签一个。”观众们就倍儿激动:“我这都听您讲评书听了几十年了!”

很多圈内人都不知道单老人在北京,因为单老不爱交际就喜欢安静,在自己家弄了个录音棚,每天就是看书看资料录音,他总觉得把时间耽误在路上不值得。

不过只要他一出门,那就是一位关东大侠的感觉,特别是冬天,一身皮草、再加上皮毛帽子,特精神。不过这“雪山飞狐”的造型,其实过去好多老艺术家都这么穿,不管是京剧的戏曲的,就是这个范儿。如果不是如今身体不好,单老喝酒应该也是非常豪爽。大侠久在江湖,但上了台面,做事永远是那么圆润完满、滴水不漏。

看韩剧、追唱片的潮流大侠

除了艺术,他对什么都追求精益求精,1970年代是什么物质条件大家都知道,别人攒钱吃顿饺子,他节衣缩食买名牌自行车和手表。而老头儿爱的也不光是老玩意儿,那是相当新潮:快60了当北漂,却在1990年代初第一个开起了文化公司,而很多粉丝几年前就是通过博客和他交流了。

您猜他平时最喜欢干嘛?看韩剧!可能韩剧里面也是细节比较多,跟说书有些地方像。人家看不白看,还总结出一套:“日剧是点头哈腰,韩剧是絮絮叨叨,港台剧胡编乱造,大陆剧好的真好,糟的真糟。”照这样,我估计下次再见他,我们聊的就是雷帝嘎嘎了。

本身就是大腕的单老,其实自己也算个追星族:童安格的唱片,他家里收集了400多张,没事就打开听。老头儿怎么发上烧的,还得追溯到早年他在鞍山工作的时候,有一次蹭票去看了童安格演唱会,“小伙儿长得帅气潇洒,歌声婉转,牢牢把我给吸引住了!”

对童安格是羡慕,对刘德华,老爷子那就是“嫉妒”了,刘德华那年沈阳演唱会造成好几位女粉丝激动过度当场晕菜,老爷子也是目击者之一。结果,刘天王就成了他下次演出的现挂:“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拿我来说是很受大家欢迎的评书演员,但是我要达到刘德华的程度,累死也不行。别说录400套书,录一千套也不好使。有人问我什么时候不干了,什么时候封刀、归山、归隐,我说等着,等到我把人说晕倒了,就是划句号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