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成都大运会前,为什么一定要给熊猫花花洗个澡?

2023-08-23 16: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 文 约 5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 钟

“黑色耳朵,黑色眼圈,尾巴短短,脑袋圆圆……”

这首《熊猫之歌》将我们的国宝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迅速勾勒于听众的脑海之中。如今,我国人民对熊猫的喜爱与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圆圆滚滚、贪玩活泼的样态,加上一张无敌可爱“娃娃脸”,仿佛瞬间能抚平心灵,治愈一切。

今年八月刚刚闭幕不久的成都大运会,大熊猫“和花”一举晋升为“顶流女星”,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花花”,大街小巷流传着“跟着花花看大运会”,“跟着花花逛成都”的宣传语。很多朋友喜欢上“花花”,大都来自饲养员谭爷爷给“花花”洗澡洗成“白到发光”的视频。如今想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花花”在大运会前一定要“洗香香”?大熊猫或其他动物平时爱不爱洗澡?又是怎么洗澡的呢?

大熊猫“花花”。摄影/仙人板板,来源/图虫创意

拉满仪式感的洗澡

自古以来,国人都将洗澡视为值得讲究的事。最早的“沐”“浴”“洗”“澡”四字指代也各有不同。据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洗发用“沐”,洗身用“浴”,洗脚用“洗”,洗手用“澡”,后来四字才逐渐混用,并产生固定搭配。溯古可查,我国沐浴文化的内涵,因儒、释、道文化的发展与融合而逐渐丰富,仪式感也被逐渐拉满。

西周时期是我国礼仪文化的大成时期。这一时期,原本只是洗涤身体的沐浴的格调直线攀升,成为一种重要文化。《周礼》一书屡次展现沐浴的仪式感。在政治场合,《周礼·小臣》之中,即有“朝觐,沃王盥”,说的是小臣觐见王的时候,需为王浇水洗手。在宗教场合,《周礼·女巫》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经学大师郑玄对此注解:“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上巳节的沐浴传统即由此而来。这时的沐浴更是一种具有驱逐邪气功效的仪式。在斋戒场合,《周礼·鬯(chàng)人》里则说:“凡王之齐事,共其秬鬯。”疏云:“凡王常时沐用粱,浴用汤,不用鬯。斋尤洁清,故以鬯给浴。”可见,“鬯”(酒名,以秬黍酿之)在斋戒特定场合才用于沐浴。而在王或王后驾崩后,仍离不开沐浴之礼,《周礼·女御》称其“大丧,掌沐浴”,《周礼·大祝》则说“大丧,始崩,以肆鬯尸”,郑玄对此补充道:“尸,以肆鬯浴尸。”

西周“虢季子白”青铜盘。盘为盛水器,用于盥洗。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论语》的记述里,最重视周礼的孔子见鲁哀公,亦是“沐浴而朝”以示庄重。孔子弟子曾点也描述了理想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儒家经典《礼记·儒行》则正式提出“无水式洗澡”这一新理念,称“儒有澡身而浴德”,而“与其澡于水,宁澡于德”,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洗澡”。至秦汉时期,虽没有双休日,但每隔五天,朝廷会给官吏放一次“休沐”假,既能保持干净卫生,也有“退而修德”的“澡德”之意味。

春秋子仲姜盘。来源/上海博物馆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佛经里的沐浴故事也丰富了我国沐浴文化的内涵。据《太子瑞应本起经》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右肋出生,其降生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当时大地为之震动,并有九龙吐水为之沐浴。此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亦有二月初八之说)即为灌佛会,又称浴佛节。释迦牟尼出家后,苦修六年,又至尼连禅河畔,以河水沐浴,洗净尘垢,涤除蒙昧,由此悟得不可一味苦修,最终在菩提树下证道(大悟大彻的极致之路)。而《法句经》里讲,有位老比丘,因长期生病而形容枯槁,无人照看又污秽不堪,一日佛陀率弟子前去探望,但弟子们都因其恶臭而生了轻贱、厌离之心,佛陀为了帮助老比丘解脱痛苦并校正弟子心态,请来帝释天捧来香汤,亲自为老比丘洗浴身体,时放大光明。可见佛教的故事里,沐浴的仪式感确已拉满。

在日常生活中,汉代在各地设立佛教寺院后,会设立浴室,甚至还有知浴、浴头等职役。《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里也称沐浴,用七物能够去七病,进而得七大福报。七物包括“一者然火,二者净水,三者澡豆,四者酥膏,五者淳灰,六者杨枝,七者内衣,此是澡浴之法”;所去七病则指“一者四大安隐,二者除风病,三者除湿痹,四者除寒冰,五者除热气,六者除垢秽,七者身体轻便,眼目精明。是为除去众僧七病”;至于七大福报是“一者四大无病,所生常安,勇武丁健,众所敬仰。二者所生清净,面目端正,尘水不着,为人所敬。三者身体常香,衣服洁净,见者欢喜,莫不恭敬。四者肌体濡泽,威光德大,莫不敬叹,独步无双。五者多饶人从,拂拭尘垢,自然受福,常识宿命。六者口齿香好,方白齐平,所说教令,莫不肃用。七者所生之处,自然衣裳光饰珍宝,见者悚息”。在佛教文化中,沐浴已具有神奇功效。

东汉以后,道教在我国迅速崛起且日渐兴盛。道教对沐浴的重视程度极高,其仪式复杂程度超过儒学与佛教。道士们在行道、诵经、登坛等仪式都需先进行沐浴,洁净身心,表示对神灵的尊重。《紫虚元君内传》里更指出:“夫建志内学养神求仙者,常当数沐浴,以致灵气玉女降祥。”也就是沐浴后,才能和神明交感,从而使其法术灵验。

《太上灵宝洗浴身心经》(局部)。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号为Pelliot Chinois 2402。来源/古籍数字化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

道教徒进行沐浴时,对于调汤、时间、频次均有讲究。

首先,调汤。沐浴需有好汤,这里的“汤”,就是热水之义,现在日本的澡堂或温泉,常见一个大大的“汤”字写在布上,是深受我国文化影响的缘故。《太上灵宝人上品妙经》里说:“道言,行道之日,皆当香汤沐浴。”如果没有“香汤”,后果很严重,《仙公请问经》里说:“不以香水洗沐,则魂魄奔落,为他鬼所拘录。”但如何才能调得一手好汤呢?要事先准备好上善水、火薪、香药、浴衣、澡豆、净巾、蜜汤;另一方面,依据《云笈七签·卷四十一》的老方:“用竹叶、桃枝、柏叶、兰香等分内水中,煮十数沸,布囊滤之去滓,加五香(青木香、零陵、白芷、桃皮、柏叶也),用之最精”。如此方可调出好汤。

其次,时间。不同时节,人对自然的反应不同,因此,沐浴也必须讲究。《云笈七签》里说“每至甲子,必当沐浴”。而《洞玄真——五称符上经》挑出了一些好日子,甚至精确到时辰,其称:“沐浴之法,有总日、别日,有内众、外众。别日者:正月十日人定时、二月八日黄昏时、三月六日日入时、四月四日日秩时、五月一日日中时、五月二十九目已时、六月二十七日食时、七月二十五目早食时、公众号嗣汉天师府,八月二十二日日出时、九月二十日鸡互鸣时、十月十八日鸡初鸣时、十一月十五日过夜半时、十二月十互日夜半时。此皆当天杰月宿东井时,与神仙合会,此曰兰汤沐浴巳也。”

最后,频次。既然沐浴对降灵有帮助,那能不能经常洗呢?实际上,从挑选时间这条来看,就已有了答案。《三元延生参赞书》曾说:“频浴者,血凝而气散,体虽泽而气自损”“频沐者,气壅于脑,滞于中,令形瘦体重,久而经络不通畅”。这里的“浴”和“沐”是将洗澡和洗发分开的,但总之是有多洗伤身的意思。《太清道林摄生论》也劝道“居家不欲数沐浴”。《西山群仙会真记卷三》里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和解释:“沐用旬,浴用五。夫五则五炁流传,遍浴之,荣卫通畅;旬则数满复还,真炁在脑,沐之则耳目聪明。”简言之,就是十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

此外,道士沐浴还有咒语可念,使整个沐浴的格调直接冲顶。《三元品戒》指出,沐浴开始前,“东向以杓回香汤,左转32遍,闭日思日光在左日上,月光在右目上,五星缠络头上,五云盖体,四灵侍卫”而后叩齿32遍,并开始念第一段咒:“天澄气清,五色高明。日月吐晖,灌我身形。神津内澳,香汤炼形,光景洞曜,焕映上清。气不受尘,五府纳灵,罪灭三涂,祸消九冥。恶根断绝,幅庆自生。今日大愿,一切告盟。身受开霞,升人帝庭。”念完之后,仰头咽唾液32遍,开始正式沐浴。洗毕衣物穿戴整齐,再叩齿12遍,又开始念一段咒语:“五浊以清,八景以明,今日受秬,罪灭福生。长与五帝,齐参上灵。”

在历史长河中,儒释道三家文化交互融合,使中国的沐浴文化日渐丰富,且仪式感也被保留了下来。如果有女士愿意洗澡洗头才出门,那多半是要做一件重要的事。作为中国西部第一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的成都大运会,代表中国形象的明星大熊猫“花花”在开幕前公开沐浴,仪式感的意味也自然流露出来,看似简单的洗白白,代表了大家对成都大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视和期待。

动物洗澡大作战

在理解了“花花”洗白白的深层含义后,大家可能还会追问两个问题:动物平时爱洗澡嘛?动物平时都怎么洗澡?

《史记》中有成语“沐猴而冠”,实际上,猴儿自己也常洗澡。川江号子里曾有一首《猴儿洗三爬下岩》,歌词为“猴儿洗三爬下岩,抱起崽崽下河来。洗了三来实在好,这回装的柴和草。猴儿莫把石头甩,给你四个水鸭蛋”。这里面谈及了“猴子洗三”的特性,在三峡区域的猴子会在新生小猴子的三天,抱它到江边进行搓洗,其他猴子则帮助放哨,若有过往船只,会引起猴群的高度警惕。可见动物之中,也存在具有特定洗澡习俗的物种。

水中的猴子。摄影/Christian Schmidt、eyeem_selected,来源/图虫创意

大熊猫确实是不爱洗澡。大熊猫常年栖居于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之中,位置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湿度较大,整体气候温凉潮湿。因此,保持皮肤的温暖干燥会让大熊猫们“巴适得板”。试想,若在这种环境下,它们都披着一张浸满水的“熊皮大衣”,这感觉真是“恼火”,因此,它们对水有天然的抗拒。大熊猫自身会分泌一层油脂在皮毛上,以对自身形成保护,冬季防潮御寒。所以,我们有时看到的大熊猫毛色发黄,这都属于自然分泌。此外,大熊猫经常喜欢在泥土里滚来滚去,像个“淘气的小脏孩儿”,其实这也是借助泥土吸食其皮毛上过多的油脂,并能有效防止寄生虫入侵、吸收泥土中的微量元素,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大熊猫虽不爱洗澡,但若脏到影响健康的程度时,也不能不洗。鉴于大熊猫对环境极为敏感,因此,这样的“敏感肌”不宜使用沐浴露等化学产品。我们见到的“花花”,它允许饲养员谭爷爷“连洗带搓”一条龙服务,没有丝毫抵触情绪,可以说在大熊猫中亦属超级“温柔随和”的类型,难怪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赏花”的人成群结队了。

在自然界中,动物们对洗澡的认知与人类不同,它们大都认为洗澡的本质是除虫,因此,也不一定用水完成。

其一,沙土浴。北方地区有一种传统小吃——“驴打滚”,其取义就类似驴在尘土中打滚,实际上是驴在尘土里洗澡,消除身上产生的油污。此外,牛、马,尤其是鸡、麻雀等,非常喜欢这种洗澡方式。在晴天里,鸡有时蹲在沙坑,拍打翅膀卷起沙土充斥羽毛间,再将沙土甩掉,既能带走身上多余的油脂,还能驱赶寄生虫。

在土里洗澡的鸡。摄影/聡 足立,来源/Adobe Stock图虫创意

其二,泥浆浴。《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位大夫邀请其治国,庄子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两位大夫则答道:“宁生而曳尾涂中。”最终,庄子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现实生活里,不仅乌龟喜欢泥浆浴,犀牛、大象、猪也都乐于在泥浆里浸泡、打滚儿。它们大都在皮肤褶皱之间留有嫩肉,易遭生有锐利口器的血吸虫啃咬。泥浆浴可以在它们的体表形成防护层,能够防晒、防虫,还能降温。随着泥浆干涸脱落,还会带走表皮的寄生虫。

泥地里的犀牛。摄影/biamiti,来源/Adobe Stock图虫创意

其三,蚁浴。鲍照的《拟行路难》中曾有诗云:“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诗中描写的是杜鹃,实际上,包括乌鸦、喜鹊、画眉等超过250种鸟类都会选用蚁浴的方式。它们中的一些会叼起蚂蚁在身上擦拭,另一些则会将身体贴在蚁巢上,任蚂蚁爬遍全身。蚂蚁分泌的蚁酸能够帮助鸟类杀死羽毛里的细菌,补充油脂,从而使羽毛更有光泽。

其四,草浴。《易经·系辞下》中有“龙蛇之蛰,以存身也”,释为“龙、蛇,冬日蛰居,所以应天时也,所以保精力也,顺天理也,即所以保身也”。在冬眠期里的蛇类,身上往往会覆盖一层厚厚的油脂,起到防护自身的作用。一旦春暖花开,结束冬眠后,它们会选择在草丛中增大扭动幅度,从而将鳞片上的多余油脂全部抹去,这时的草就成为蛇的清洁剂。

其五,口水浴。“喵星人”最好此道。沈德符的《野获编》里曾说“六月六日,本非令节,猫犬之屋,俾浴于河”,实际上,猫是不喜欢水浴的。猫的毛发对其调节体温具有重要作用,且在显微镜下,会发现猫的毛发表面覆盖了一层密集的鳞片层,且夹角为锐角,防水性能并不好,浸湿后会影响鳞片层对热交互的控制。因此,“喵星人”常常以舔的方式洗澡,实际上是用布满倒刺(主要由角蛋白组成)的舌头,刺激皮肤出油,梳理、洁净与按摩可谓三位一体,每天将近48毫升的唾液涂到猫皮上,须知一瓶矿泉水也不过480毫升左右。

正在进行“口水浴”的猫。摄影/Evgeny Leontiev,来源/Adobe Stock图虫创意

无论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洗澡既是日常,更是一门学问。相较于动物们的普通清洁作用,人类洗澡不仅可以洗去尘垢,更可以涤荡心灵。因此,在特定场合下,人的沐浴或人所赋予动物的沐浴,大都具有满满的仪式感。当我们在炎炎烈日之下,回到家中,暂别诸多纷扰,安静地享受沐浴时光,或放空自己,或静静思考,随着水的流动而内心渐安,真是“巴适得板”!

参考文献:

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2.弘昼、释超盛等编.《乾隆大藏经》

3.张宇初编.《正统道藏》

4.郑晓云主编.《水历史与水文明研究(第1辑)》

5.郑晓云主编.《水历史与水文明研究(第2辑)》

6.弗朗斯·德瓦尔.《万物有灵——超出想象的动物智慧》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魏仕俊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火炬 李栋 苗祎琦

原标题:《成都大运会前,为什么一定要给熊猫花花洗个澡?》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