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飞虹掠过夏日终曲,爱书人期待一年的理由都在这些时刻|漫游上海书展24小时

2023-08-23 14: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漫游上海书展24小时

上海书展专题

近二十年精心打造和探索发展的上海书展、走过十届的上海国际文学周,早已融入城市文化共同迭代进化着自身使命。举办上海书展的一周,是见证“奇迹”的一周——也许你第一次发现,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竟然有那么多向爱书人敞开的门,也有那么多愿意为赴书约而奔走的人。他们目的性很强:作家和书籍;他们又毫无目的:阅读的收获常常有不期而遇的惊喜和意外。

这些天的“漫游上海书展24小时”,我们巡游在主会场、分会场、书店之间,记录下作家们在这里首发自己的新作,分享着自己的文学观;观察到出版社纷纷推出新书系、以新计划支持青年创作。期待已久的线下见面,拉近了作者、编者、读者、报道者、策划者的所有内心。即使书展期间有高温和大雨,但某一天雨后那道巨大的彩虹刷满了朋友圈,似乎在回应着所有人,书展是这座城市永远受期待和等待的那道彩虹。在书展落幕日,我们愈加确信它或许会缓慢登场,但永不会落幕。

阿来小说新作《寻找香格里拉》首发

徐家汇书院

8月20日,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携其耗时12年打磨的新作《寻找香格里拉》来到徐家汇书院,举办新书分享会。评论家黄德海受邀作为对谈嘉宾,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芸芳特邀主持了本场活动。

《寻找香格里拉》是阿来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探险家、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博士为主角创作的介于剧本和小说之间的电影文学作品,文体有点新颖。为了创作《寻找香格里拉》,阿来多次驱车前往木里,追寻“洛克线”的探险之路。此外,他还借访美国大学讲学的机会,在图书馆深入研究洛克的资料,并将当年洛克发表的文章、照片等复印并带回中国。

分享会上,阿来特别提及洛克的复杂性。尽管洛克并未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但他在夏威夷大学成功成为植物学家,直到今天,夏威夷很多植物仍然保留着他的命名。他之所以前往中国,不仅仅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对成名的渴望也促使他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阿来介绍道:“这个人非常想成名成家,非常重功利心,但不是白白憧憬,非常下功夫。他光是成为植物学家是不满足的,他还给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写信,他说我可以同时写地理考察跟探险文章,中国地图都没有的地方,我可以给你们绘制地图。他的摄影手艺也很好,(书)封面照片就是他拍摄的一座雪山的照片,叫做央迈勇雪山。”

评论家黄德海从《寻找香格里拉》书名中的“香格里拉”这个词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历史和意象进行了解读,在很大程度上,“香格里拉”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地理位置、文学作品中的理想乌托邦发展成为一个充满多重意涵的词汇,它与中西文化交流、认知误区、探险和人类对于“理想地”的渴望紧密相关。洛克和他的探险旅程或许也代表了西方对东方的探求,这种探求既有好奇和欣赏,也有误解和偏见,他的复杂性格也反映了这双重态度,但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人才走进了历史空间。

大江健三郎为何关注“新人类的未来”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

8月20日,《两百年的孩子》新书分享会在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举办。知名译者、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奖获得者许金龙与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李浩围绕“新人类的未来”为主题开展了深入交流。《两百年的孩子》是大江健三郎创作的幻想小说。在这部作品里,大江想象了一个“如同永远一般郁暗的森林”,在这个森林深处,有一棵千年老柯树。传说,只要在千年老柯树的树洞中沉入梦境,就能随心所欲到任何想去的时间、地点。而正好来乡下度假的三个孩子借助这个树洞进行了数次时空旅行,目睹了日本这个国家两百年的社会。

许金龙认为,大江健三郎写的小说大多比较难读,可是这部作品是特地用青少年们都看得懂的语言专门写的一本书。这部书是注定会陪着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部优秀作品。李浩提到,大江在他所见的东方作家里,属于少数的像鲁迅一样包含着巨大痛苦的作家。在大江健三郎的小说中,包括对他的所有作品的阅读中,你都会感受到那种强烈的问题意识,他始终关注着问题和问题的核心。比如《两百年的孩子》,他反复地在说孩子们往何处去,孩子们应该面对的未来是怎样的。

青年,以肉身进入世界

上海图书馆东馆

继2022年“1922:致敬文学奇迹之年”主题合作后,8月18日和8月19日,中信出版联合上海图书馆东馆开启“全民阅读基地”共建项目文学系列第二季——“青年创作者计划”系列沙龙,将目光聚焦在青年创作者所讲述的当代中国故事。

作家辽京、作家杨知寒、媒体人王瑞从天才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笔下的“钟形罩”这一关键词出发,交流彼此的创作体会,探讨自由人与既定社会角色的冲突,以及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沉沦与抵抗。针对《有人跳舞》和《黄昏后》中对边缘人群体的勾勒,杨知寒表示写作就是要挖掘出“那些常见的人内心里不常见的东西”,而辽京希望与笔下的人物保持距离:“人物要有他自己的命运,作者也应该尊重这种命运。”

作为“城市生活观察者”,辽京、邓安庆和魏思孝三位作家探讨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差异,也就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等话题分享了亲身经验。邓安庆用“柔软的距离”来形容自己与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定居城市,但无法扎根,怀念农村,却无法回去。邓安庆对乡土社会背后所蕴藏的价值观保持反思:“每个人都知道我从小到大是什么样子,并对我的生活进行评判,他们的目光不仅盯着你的过去,而且穿透你的未来。”辽京则意识到,城市里的亲密关系是以共同的爱好或者相近的价值观来维系的,“你可以说城市在某个层面是孤单的,但是在另外一个层面,人又可以找到类似的人,总能形成新的群体。”

“情感时代”视域下的简·奥斯汀文学世界

思南文学之家

8月21日晚,《简·奥斯汀书信集》《诗人与牡蛎:威廉·库珀诗歌选集》新书分享会在思南文学之家举办。两本书的译者汪燕、金雯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从各自研究和翻译角度分享对18世纪文学的阅读感受。

金雯首先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18世纪出现对自然的写作?她认为这当中有很多的原因,有很多脉络可以追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的问题,18世纪标志着西方社会开始进入到现代时期,现代性的兴起伴随着一种现代心理结构、情感结构的出现,也就是普遍的忧郁,忧郁在18世纪成为了英国人称之为“英国病症”,在整个欧洲蔓延非常广泛,威廉·库珀也是忧郁症的患者之一,也是对忧郁情感结构、情感模式有深刻的体验。而威廉·库珀在18世纪晚期的时候,开始以书写动物、植物为主要手段,来描绘全新的一种自然观念,投射一种全新关于自然的观念,让自然最终能够成为弥合所谓现代社会的“裂痕”,能够修补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遇到的精神困顿和困境。

简·奥斯汀去世以后留下了几千封书信,大部分由她姐姐保管,译者汪燕提到《简·奥斯汀书信集》里收录了99封书信,这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数字,“简·奥斯汀写了好多别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书信就是写她自己的故事,那是她自己真情的流露。”简·奥斯汀在41岁的时候就去世,留下的缺憾中就有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汪燕介绍说,当时简·奥斯汀写的是一个投资开发海滨浴场的故事,这部小说当中她尽情放飞自己的想象力。“1918年1月时,她觉得身体比较好就开始写这部小说,写了两个月身体变得特别糟糕,糟糕到天天发烧,夜不能寐,她说自己再也不能够容光焕发了,在她这个年龄生病是危险的,这时候才停止写下去。”

《小虫子》里的童趣、虫趣与文学奥秘

上海展览中心

8月19日,在上海书展上,作家、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庞余亮携新书《小虫子》,与儿童文学作家、《文学报》主编陆梅以“跟着《小虫子》回童年”为题展开精彩对谈,给读者朋友们献上了别开生面的童年课和虫子课。

虫子是开启童年的一把奇妙的钥匙。分享会上,庞余亮首先向读者们讲述了《小虫子》中小虫子与大上海的特别缘分。“祸起西瓜瓢虫”和“蝴蝶草帽”这两章故事里全是童年和上海的故事。庞余亮还讲述了他写作《小虫子》时发现的虫子的生存智慧,比如小虫子的自我保护色,比如小虫子的警告色,比如小虫子伪装色,比如小虫子的炸弹和装死的本领,对于当今很多已成为“盆栽植物”的孩子们,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自然界的小虫子一直都在,庞余亮期待小虫子成为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的原动力。

儿童文学作家陆梅首先谈了阅读《小虫子》的快乐感受。庞余亮的新作《小虫子》里有童趣,有虫趣,有爱,更有庞余亮文学的独特奥秘。《小虫子》里的母爱与成长,像一对闪闪发光的翅膀,带动了《小虫子》的起飞和翱翔。陆梅认为,任何人的童年都值得回望,如果用爱照亮回望中的童年,庞余亮用他的新作《小虫子》作出了最好的榜样。

上海“小百花”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暨

首届上海儿童文学与教育论坛举行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在推进教育强国的建设中,儿童文学应发挥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以故事的力量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8月20日,2023上海“小百花”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暨首届上海儿童文学与教育论坛在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举行。

在颁奖会上,上海市作协副主席马文运介绍了本届“小百花”儿童文学奖的开展和获奖情况。他说,“小百花”儿童文学奖作为上海第一个儿童文学奖项,不仅鼓励作家为儿童创作好故事,也鼓励青少年拿起笔,创作属于当代儿童的故事。让青少年在阅读与写作中,感受故事的力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触摸时代精神的脉搏。

本届“小百花”儿童文学奖成人组共收到作品约1200篇,共有45篇作品获奖。其中,熊威的《赖床大王》、彭帆的《假如书本会说话》、邹华英的《外婆头上戴了一朵云》、柴乔娜的《彩虹是风的蛀牙》、程俊东的《四季》、刘滢的《那么约好了,春天见》、瞿幼芳的《吃字的日记本》、李丽娜的《全家福》等作品荣获成人组小百花儿童文学奖。青少年组共收到作品8000余篇,有近800篇作品获奖。其中,上海市虹口区复兴实验小学翟路骐、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宝山双语学校林芸馨等同学荣获青少年组特等奖。

在随后的论坛上,儿童文学作家简平作为终评委代表,对本届作品表达了高度赞赏,他特别谈到要“要悉心保护孩子的写作热情”,认为孩子学习写作,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为了去应试、考学、成为作家,而是为了记录一些东西。而一个人的记录并不只是属于个人,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民族的记录、一个国家的记录。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学斌则以解读语文课文切入认为,儿童文学素养是语文老师的核心素养,儿童文学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约68%是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体现着善良勇敢、永不放弃、追求梦想等核心价值观,而小学语文教育就是教我们的孩子感知、理解、把握作品中的中国精神。

殷健灵“失落的宝藏”系列图书与

新作《帆》亮相上海书展

上海展览中心、思南文学之家

8月19日,由新蕾出版社主办的“东方奇幻世界里的纯真与勇气——殷健灵‘失落的宝藏’系列图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举办。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分享了她创作生涯中这部最独特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儿童文学创作给予她的乐趣与幸福。

“失落的宝藏”系列与殷健灵以往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截然不同,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冒险与寻找的奇幻故事。在这部作品里,她构建了一个“失落的世界”:人类共用的宝物被盗,纯净美好的人间遭到破坏,四位伙伴以无畏的勇气和纯真良善,一同踏上了寻找邪恶之源、拯救世界的冒险旅途,最终寻回了人类最珍贵的宝藏——善与爱。在谈及作品中为何让大人丢失了良善与道义,由孩子来拯救世界时,殷健灵说“在我的心目中,小孩子保持着对这个世界最原初的认识,他们目光澄澈,心灵纯真,可以给人们带来深深的感悟与抚慰”。

20日在思南文学之家的新书分享会上,殷健灵带来了新书《帆》。《帆》是殷健灵于今年4月份在长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少儿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三代华人女性在新西兰的人生际遇和心灵波澜。小说时间跨越100多年,地域跨越新西兰和中国的不同省份和地区(包括上海、广东、陕西等地),以春令/凯瑟琳和喜莲两个女孩为两条并行的故事线,两条线因一位来新西兰访问的中国作家(南溪)而有了交叉,从而串起两个不同时空里女主人公们的故事。

殷健灵表示,《帆》的创作首先得益于2017年在新西兰奥克兰的迈克金写作中心为期两个月的静心写作。在这个天地和自然最近的地方,她浸润在写作的沉静与乐趣之中,并认识了当地很多华人,听他们敞开心扉,挣脱童年的禁锢,倾心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这促使她生发出创作《帆》的念头。

“科幻星云”引领中国少儿科幻出版

上海书展少儿馆

8月17日晚,“中国少儿科幻星云书系品牌发布会暨星云奖少儿科幻论坛”在上海书展少儿馆举行,本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全球华语少儿科幻星云奖组委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赵建军,星云奖联合创始人董仁威、姚海军携组委会董晶、徐妍,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江世亮,科幻作家丁子承、江波以及科幻产业人士宋舒萌、马梦佳、霍潇如等出席本次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少儿星云奖组委会还在现场举办了新一轮合作签约仪式,双方致力于深化“科幻星云”品牌,推出更多优秀的少儿科幻图书。

“中国少儿科幻星云书系”由全球华语少儿科幻星云奖组委会权威组编,星云奖联合创始人董仁威主编审定,科幻作家刘慈欣、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科幻评论家崔昕平推荐。第一辑包括五册题材各富特色的少儿科幻图书:《探秘魔鬼谷》(姜永育/著)、《梦境计划》(邹谨忆/著)、《宠物星球》(李晓虎/著)、《时空闪电狗》(何涛/著)、《怪奇侦探社·神秘卷轴》(刘琦/著)。

日式机器人悲观未来的乐观书写

思南书局

近日,新星出版社与思南书局联合举办了“从《铁臂阿童木》《攻壳机动队》到《艾比斯之梦》:日式科幻的机器人叙事”主题沙龙分享会。该活动沙龙为第十九届上海书展外场活动之一,是日本经典AI科幻《艾比斯之梦》简中十周年典藏版上市后的首场专题分享会。

《艾比斯之梦》新增后记译者、日语译者与评论人丁丁虫,《艾比斯之梦》封面插画师、独立插画艺术家江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机器人人文研究者程林,新版《艾比斯之梦》责任编辑、沙龙主持人施然分享了自己与《艾比斯之梦》的故事,并从科幻文学史、日本ACG文化及AI伦理等多重视角对机器人叙事的历史脉络和新趋势进行了探讨。

谈到印象深刻的日式机器人形象,丁丁虫和程林提到了机器猫(哆啦A梦)、阿童木等经典角色的时代意义、独特性与典范性。对机器人形象的塑造和诠释,日本作品与欧美作品有着很大差异,西方小说、电影更多将机器人设计为和人类对抗的角色,而日本更倾向把机器人设定为人类的助手或者辅助型角色。这既与科幻作品的历史渊源有关,也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矛盾对创作者的影响有关。程林还概述了中国机器人文化研究与中国科幻中机器人叙事的新进展,提出中国的机器人叙事一方面与日本有相似之处,有一种乐观的态度,但另一面也可能会从实用主义而非理想主义出发,逐渐形成区别于欧美的焦虑型机器人、日本的愿景型机器人想象,探索出更为本土化的人与机器人的关系。

原标题:《飞虹掠过夏日终曲,爱书人期待一年的理由都在这些时刻|漫游上海书展24小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