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忆前驻越南大使两三事(上)

2023-08-22 17: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作者:胡正跃

曾历任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一秘、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等职。

音频

正文

在40年的外交生涯中,我驻留时间最长的国家是越南——留学3年、工作6年,而且即便是在外交部机关上班的时候,中越关系也一直是我的主管领域。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中越关系极为特殊,从事对越工作的一代代外交官都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如果说几十年来的中越关系是大起大落的话,那么纵横捭阖于其中的中国外交官们所面对的则是大风大浪。

本文无意讲述两国关系的经纬和沿革,只旨在记录几位我接触过的中国驻越大使的点滴过往。

干练儒雅的王幼平大使

我是1973年被外交部选派到河内综合大学学习的,当时越战还未结束,但美国已停止轰炸北越。该阶段中国的对越工作,在我看来,一是支持南方抗战,二是支援北方建设,三是在国际上配合越方的各种外交努力。对中越两国而言,越南是前线,中国是大后方。

1973年3月,周总理、叶剑英(左一)访问越南时与王友平大使(右二)合影。

时任中国驻越大使王幼平是位老红军,年纪在60岁左右,已然满头银发,却干练儒雅。虽然当时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他仍抽出时间接见我们这些留学生。

印象最深的是他总强调自己是军人出身,做外交工作属半路出家。他说:“你们青年学生都是科班出身,以后将成为职业外交官,可以做得更多,也要做得更好。”几十年过去了,王大使的这番话却一直在我心里。

王大使很关心我们这些远离祖国的留学生,有一次我们在使馆活动,他看到天要下雨,就亲自安排司机送我们回校,第二天又把我们接回使馆吃饺子。

据当时使馆的人说,王大使对馆员的安全也十分上心,无论多晚,只要有人未返馆,他都会一直默默等候,直到所有人都安全回来。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王大使还一直私下同时资助多位在不同使馆共事过的家里困难的下属。这其中有些人是外交官,更多的是一些工勤人员,包括外地借调来的司机和厨师等。曾有同志给我看过王大使写给他的亲笔信,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6年,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时任驻马来西亚代表)与王幼平大使(右)亲切握手。

王大使于1974年调离越南,出任我国首任驻马来西亚大使。回国时,他没有选择坐飞机或火车,而是坐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颠簸回国。他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向分布在越南各地的解放军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向长眠在异国他乡的1400多位烈士进行告别。

此举也影响了中国驻越的后辈外交官。在以后的岁月里,即便在中越关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清明节,我们的外交官都坚持分赴越南各地为解放军烈士陵园扫墓,献上一束鲜花,点上几支蜡烛,告慰烈士的英灵。

很多年以后,我有幸出任驻马来西亚第九任大使,在王大使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一些具体工作。当地的报刊也常常会借两国建交纪念日等特殊的日子,把历任大使的照片刊载出来。每逢此时,我都会认真思考怎么做才对得起前辈的教诲和期待。

有文人情怀的外交大家符浩大使

我留学期间见到的另一位大使是符浩同志,他也是共和国最早的外交官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曾在山东滨州一带带兵打仗。几十年后,当我们去那一带访问时,当地群众在谈到他和夫人焦玲时仍交口称赞。

2000年,越南驻华大使代表政府向符浩(左)授勋。

符大使在外交部当过办公厅主任、副部长等重要职务。他风度翩翩,喜欢写诗作词,书法造诣很高,有着很浓的文人气质。在接见我们这些留学生时,他讲的更多的是文化,而非政治。

他对越南文的长诗《金云翘传》特别感兴趣。该长诗被认为是越南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取材于中国清代的一部同名小说,讲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符大使以此为例,说明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密切。此事过去了几十年,当我代表部里去他家拜访时,符老仍有提及,在他的散文集中也有过专门论述。他给我的印象是具有文人情怀的外交大家。

“轻伤不下火线”的陈志方大使

我在外交部亚洲司工作两年之后,于1978年被派往驻越使馆研究室工作,此时的大使是陈志方。陈大使也是老红军,军医出身,据说在长征途中曾挽救过包括小平同志在内的多位革命老前辈的生命。

1959年,陈志方夫妇在伊拉克。

陈大使治馆很严,坚持会议制度、读报制度、值班制度和每天收听新闻广播的制度。当时中越关系正处于山雨欲来之际,大批华人华侨蜂拥至使馆申请“临时归国证”,参与援建越南的中国专家陆续撤回,当地舆论环境不断恶化,使馆工作困难重重。但陈大使处变不惊,带领全馆上下齐心共同应对。

陈大使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但一直坚持工作,他的口号是“轻伤不下火线”,直到中央派专机和医疗小组将他接回。临走时他还坚持对工作进行了必要的交待。

原标题:《忆前驻越南大使两三事(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