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明清建筑文物变餐厅,百年木柱钉上打卡机,古城改造引争议?

2023-08-25 07: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外滩君 外滩TheBund

古城不古

究竟为何

一向默默无闻的西北小城甘肃天水,最近却被发现破坏古建,上了热搜。

去年改造好的西关古城里,一家日式餐厅在装修使用时,对古宅造成了持续性的损害,让人痛心。

作为当地人,27岁的李糕糕已经去过好几次焕新后的古城。但在看到新闻报道之前,她都不知道这里是真正的古建筑。“飞将军”李广就在这里出生,他的后人也都在这里居住。

她一直以为这里就是个仿古的新建商业区,只不过夹带了几座被修复的老宅子。

因为里面各种餐厅都有,什么炒菜火锅羊蝎子,还有小吃烧烤。

而且除了部分老宅子外,城里的建筑大多数看起来实在是太新了。

广场上的丝绸之路雕塑,是新的,背后还有绿色射灯。

原来有一截老城墙,也变成了全新的城墙博物馆。

从挂满电灯笼的房梁,到新刷的墙壁,再到锃光瓦亮的油漆柱子,她愣是一次都没注意到这里是古民居。

之前,她也去过几次这种“古城”,大多都是仿古建筑,配上历史故事的渲染。所以她一直以为自己家乡的这座也是一样。

西关古城最早照片

01

明清民居变日式餐厅

七八月是全国旅游旺季,炎热的太阳也抵不住人们出游消暑的心。

位于天水西部的西关古城也迎来了自己的旅游小高峰。

虽然和热门景点没法比,但是作为拥有好几个5A级景点的旅游大城天水的一部分,它也沾了不少光。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生意都还算不错。

夜晚的古城

古城里原来有西餐、火锅和罐罐茶等,今年起又新开了一家日料。

这家日料店装修精致,还分了包厢和散客。

院子里有石头铺的小径和镂空屏风,两侧是延伸铺出的木地板,备有桌椅供人们在庭院里休憩小坐。

包厢内挂了浮世绘画像,摆有艺伎模型,还设了仿古小屏风,一切都看起来“和风”十足。

可是在古民居修缮专家黄国翔的眼里,这种“氛围感”的背后却大有问题。

这座日式餐厅位于古城内的厚生巷13号里,原本修建于明清时期,是一座文保院落。

庭院里被拆下的门楼,到现在还保存在当地的城墙博物馆内。

厚生巷13号旧照

然而为了配合餐厅经营,整个院落被“大改特改”。

中国古代建筑都建在台基之上,台基的主体部分便是“台明”。

而在这里,原有的台明全被铺上向外延伸的木板,扩大使用空间。庭院中央空旷的平地,则变成了铺有石子和日式屏风的通道。

除主屋之外,西厢房还格外加盖了两间日式小屋。

这全部都是违规行为。

黄国翔解释说,原来的台明在房檐之内,雨水落下时就会直接顺着房檐流到院子里。

而现在铺了木地板之后,一部分雨水就会溅到柱子上,或者从地板缝隙渗下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长此以往,台明必然会糟朽甚至下沉。

而在文保院落内私自加盖,也严重违反规定。

早在去年年底,他就发现了问题,当时还写了建议要求经营方停工整改,但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直到最近,多家媒体报道关注此事,大家才想起来他的话。

截至目前,这家日料店已经摘下招牌,宣布停业。违规修建的木地板,也被一一拆除。

02

历史建筑街区成商区

安全隐患多

古城里,被“破坏性”改建的明清民居不止这一家。

有一个3号院的柱子木头结构都非常好,结果为了外表美观,全部被刷上了统一的油漆,磨平了柱子上原有的棱角。

还有16号院董家院,曾经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院落,后来租给一家售卖铁锅羊肉的餐厅。为了方便顾客通行,经营者干脆直接将原来的楼梯拆除。

10和12号文保院落则被改成经营罐罐茶的餐厅,经营者不仅在这里违规加盖了彩钢厨房,还在专家们好不容易抢救修缮过来的柱子上,钉上了指纹打卡机。

改建造成的破坏性后果,还是能直接看到的,更糟糕的是一些看不见的火灾隐患。

在一处吃暖锅和烧烤的餐厅内,餐桌上摆着许多燃气小炉,供客人们吃羊蝎子时使用。

而厨房内部,厨师阿姨也正光明正大地用燃气灶烧菜。

这里餐厅众多,几乎每家都使用明火。

根据有关法规,这种情况本来应该是完全被禁止的。因为这里的古建筑主要使用木材,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火烧连营”的场面,损失无法估计。

可是为了经营效益,这些隐患被统统忽略。

提起这些,年逾七旬的本地古建专家赵昌荣心疼不已。

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大半辈子都用来挖掘和守护贴天水的文物。

在古城修复初期,本已退休的他专门被返聘回来,为抢救这些古建筑并且投入使用“把把关”。

当时他兴高采烈,觉得能够这样科学修复古民居并且有保护地使用,对居民和文物保护都是好事一件。

没想到,好不容易修复的文物,却被这样二次破坏。

03

百年古城

飞将故居

被破坏的西关古城,虽然不像平遥古城那样知名,但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话里提到的龙城飞将李广,他的出生地相传就在西关古城的飞将巷内。至今巷内还留有汉将军府,据说是他的后代居所。

汉将军府内部

除此之外,西关古城也是整个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里面文物保护级别的院落有62处之多。

其中最有名的后街清真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距今有600多年历史。里面有一块《秦州重建清真寺楼碑》,正面碑文用汉语书写,背面碑文用阿拉伯文书写。

汉语的碑文,被赞为可以和《岳阳楼记》媲美。

不过这座寺庙本身并不在已被商业化的部分古城内。

清真寺旧照

古城内还有许多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名人故居。中国唯一回民翰林哈锐、晚清“学圣”张世英、甘肃第一位共产党员葛霁云,以及许多其他本地名人,都有宗祠或者宅院聚集在这里,都属于保护级别的文物院落。

按照原来的规划设想,这里其实应该是一片既能沉浸式体验传统历史文化,又能吃喝玩乐的地方。

古城内早期的一些店家,也以非遗文化传承为主。最有名的有关峡竹编、赵氏泥人和两把刷子雕漆,都是传承了几百年的宝贵文化遗产。

赵氏泥人

逢年过节,这里也会优先举行文化活动,让大家体验“秦州小曲”的魅力。

这本来该是一件好事。

04

古建修复

文化是根本

从小住在古城附近的李天也赞同这点。

在他的回忆里,修复前的古城,其实居住起来很不方便。他每次去住在里面的朋友家都不敢喝水,因为上厕所很不方便。一个院子里同时住着好几户人,也没什么隐私可言。

唯一能用的水龙头在院子里,冬天的时候地面结冰,走起来还要当心滑倒。做饭的时候只能用电磁炉,因为里面不能生火。

上世纪开始城市发展建设,周围不断地盖高楼,导致老城区的地盘一直被蚕食。大家在里面乱搭乱建,对房子本身也造成伤害。

所以当古城修复工程启动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终于能从这里搬走。

古城内三新巷董家院 修缮前后对比图

后来,这里变成半商业半历史保护区,李天也会经常和朋友来这里聚餐。

既能提升经济,又能宣扬文化,或许这才是古城修复的初衷。

可是这份初心,如今却被辜负了。

文、编辑/海带

图片来源于网络、古城天水官方和央视新闻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原标题:《明清建筑文物变日式餐厅,百年木柱钉上打卡机,古城改造引争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