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刘以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聚焦重点产业,推动伊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8-24 11: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以“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3天山经济论坛暨首届伊犁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8月18日在霍尔果斯隆重召开。

著名经济学家、天山经济论坛主席、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首席顾问、中国投资咨询公司原首席经济学家刘以雷作题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聚焦重点产业,推动伊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旨演讲。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聚焦重点产业,推动伊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以雷

(2023年08月18日)

尊敬的秀理书记、春萍书记,尊敬的樊纲教授、恒山秘书长,嘉明兄、金碚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非常感谢伊犁州,综合开发研究院和自治区社科联搭建的这个平台,在新疆瓜果飘香的最美季节,让我们齐聚新疆,汇集在霍尔果斯,来交流、探讨新疆和伊犁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有非常意义。前面各位专家的发言讲的都非常好,我认认真真一个没落的全部都听完了,非常有启发,非常有收获。

三年前,我有幸代表研究院为伊犁州国资国企改革做项目咨询,每年都来伊犁州三五趟,曾经对州国资国企做过深入调研,州一类企业我都去过,我认为对州本级国企还是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的。今天我在这里主要是从微观上结合伊犁州的实际讲讲伊犁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聚焦重点产业,推动伊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谈一点感想和看法,如有冒犯在座的州领导或企业家也请你们谅解。

今年初,在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快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作为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疆蓝图。5月份自治区党委十届八次全会也强调要着力释放优势能源资源潜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增强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伊犁州提出了以绿色矿业、乡村振兴、旅游产业、口岸经济四大板块为主攻方向的“8+1+1”产业集群,这充分体现了伊犁州党委、政府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实际上在全疆也将起示范带头作用。

我们都知道,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石,产业集群能够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创新资源集聚,是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路径。当前,无论是自治区提出的“八大产业”集群,还是伊犁州结合实际提出的“8+1+1”产业集群,任务非常清楚,目标也都很明确,包括我们今天邀请的专家也都围绕新疆和伊犁的实际谈了想法,现在我认为我们要回答一个具体的问题:也就是这样的目标任务,到底是谁来干、怎么干,也就是我们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的主体是谁?这里要把我们的各级党政机构和市场主体分开说。高质量发展主体不是我们各级政府,各级政府的权力边界和任务是非常清楚的:搭建平台、制定政策、招商引资、培植税源、解决就业,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我们要营造、优化良好的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千千万万的企业和企业家,当然这里的企业简单的划分,一个是国有企业,一个是民营企业,今天我重点围绕国资国企的改革讲点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核心载体,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改革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一招。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正式拉开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大幕。三年来,伊犁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精神和决策部署,抓改革、调结构、建制度、强监管、促发展,确实体现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但回过头来看,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伊犁州与中央企业和各省(市)特别是自治区属国有企业改革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资国企改革仍存在体制不活、机制不畅、功能定位不准、资产规模不大、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等短板弱项,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对伊犁州高质量发展引领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目前,200多家伊犁州本级国有企业无主导产业,无核心竞争力,加上当前化解债务风险的任务特别重,大部分企业没有投融资能力,国企改革历史欠账多,短板弱项明显,“补课”任务十分艰巨。

前不久,为适应新征程新形势要求,巩固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成效,中央又制定出台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的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也已拉开序幕,新的改革与以往不同,已不再局限于释放企业经营活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更要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等三个方面发挥国有经济的重要价值。国企改革在加速提质、不断向纵深推进,伊犁州国资国企改革面临“补课”和“赶考”双重任务,已经到了不破题不行、不真抓实干不行,到了非改不可的重要关口。因此我们要以“三个一批”即培育壮大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为突破口,实现国有企业管理层级变短、法人户数变少、资产规模变大、核心竞争力变强,这“四变”目标。为此,我讲六个方面重点,全力推进伊犁州国资国企改革。

一、以凝聚国企改革共识为重点,真正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

当前国际环境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性经济衰退周期已经到来,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有增无减。与此相对应,当前及今后,国资国企改革如果不进行思想的解放,改革就很难推行下去,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高质量发展就更是“纸上谈兵”。为此,我认为解放思想凝聚共识重点在三个方面,

一是解决意识问题和认识束缚,加强学习底蕴。各级领导要加强学习,特别是国资委系列的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的方针政策。上世纪90年代,在业界有个说法就是“世界性的经济学难题有二个,一个是搞活搞好国有企业,第二个就是公司治理”,所以说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上个世纪都在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如,法国、英国等主要是私有化。我们从92年是公司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另一个是公司治理,不管是美国模式还是德国模式、东亚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不能完全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的制度上下一般粗,否则改革必然走形变样,公司治理只有适合不适合,没有正确与否,如果是追求一劳永逸的公司治理模式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有害的。美国200多年市场经济建设还照样出现“安然事件”,本世纪初,大概03年又制订《萨班斯法》。所以对企业我们要准确的拿拟和把握。

第二,相比群众的解放思想,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更要先解放思想。没有不思想解放的群众,只有思想不解放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应对当前面临的众多矛盾与挑战,必须在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处理好深化改革与稳定发展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推进的关系、整体均衡与局部推进的关系、发展热情与科学态度的关系,领导干部要从主观上适应新事物、顺应新形势、推动新事业、开辟新境界。

三是凝聚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思想认识。据统计,从2019年到2022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发了290多份文件,基层实际上是无所适从,规定都是对的,但有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这个是我们要高度关注的。要把上级文件即方针政策与基层实际相结合。比如我们伊犁州直200多家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而散,没有主导产业和核心竞争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因而,高质量发展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结合自身实际,摒弃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保守思想、陈旧思维、模糊认识,本着“遵照上面的,借鉴外面的,结合自己的”原则,紧扣伊犁州和国资国企实际制定改革政策措施,狠抓落实。

二、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真正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三项制度改革是个老问题,也是个常识性问题,但对于我们伊犁州来说深化国企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这个任务还很重。最大限度地激发国企活力、提高国企效率,进而提升国企劳动生产率。三项制度改革要坚持以面向市场为导向,落实工作重点,突出改革的实效性。

一是要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落实“能进能出”。在“进口”方面,要秉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原则严格招聘。在“出口”方面,合理控制用工总量,设置合理的岗位职数,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员工的任用和辞退要有章可循。

二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能上能下”。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体制,保证企业干部人才始终在党的领导之下;全面推行“赛马”机制,强化综合考评;明确可衡量、可比较、可操作的“能下”标准,合理调整“能下”干部。

三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能增能减”。收入分配制度应建立与行业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市场化、动态化的工资决定机制,发挥绩效考核“强激励、硬约束”作用,实现薪酬分配“能增能减”,加大对核心人员的激励力度,激发广大员工的内在活力。

三、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真正增强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的动力。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司制改革的初衷,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机制僵化、权力失衡、监督不力等现象,建立和完善权力分立、相互制衡,实现科学决策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公司法》对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董事长、总经理重要职责从所有权、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几方面进行了区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规范“三会”权责关系,按章行权,依规则运行,充分发挥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理层经营作用,厘清权力边界,通过充分授权与分权,形成科学决策的制衡机制,切实解决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问题,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四、以健全国资监管体制为重点,真正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健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这是对国资委提的新要求,过去讲国资国企改革,很少对国资委提要求。国资委和企业之间严格意义上不是上下级问题,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在法理上是投资和被投资的关系,甲方和乙方的关系,是委托和代理的关系,对国资委的要求就是如何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使被国资委监管的企业保值增值,创造更高的利润,这是首要职能。

国资委和所投资的企业是投资和被投资的关系,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方面,既要做好国有资本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又不能影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要解决当前国企行政干预和行政依附并存问题,就要理顺国资国企监管体系,实现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

建立以管资本为主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就是要着眼提升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明确国有资本监管机构的职能,推动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重点和关键是要提升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水平,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作为政府直属特设机构,根据授权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监管企业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科学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的边界,专司国有资产监管,不行使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不干预企业自主经营权。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

同时,国有资本监管机构要紧紧围绕“管资本”这条主线,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管理体系,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结构,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发挥龙头企业优势,持续推动基础固链、技术补链、优化塑链、融合强链,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核心功能,切实履行好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

五、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真正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营商环境重要的就是三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缺一不可,这三化是有内在的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不能单独的说某一化。当前,全国各省都在优化营商环境,刺激消费,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是市场经济中的“关键少数”和特殊人才。现在深化改革正处于爬坡过坎重要关头,难免会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既要坚守党纪国法底线,更要鼓励干部勇于担当敢闯敢试,为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一方面要加快构建更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秩序,营造更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市场环境,重点围绕伊犁州四大板块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壮大优势企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宽容、理解、保护企业家的机制和氛围。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企业如一架机器,有问题是常态,没有问题的企业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企业不害怕出问题,如果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出问题,那我们就要用改革发展的办法去解决。企业这架机器要把它转起来,要善于“带电作业”,最害怕用“停电检修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企业出现问题要区分是民事还是刑事、是违纪还是违法要分清楚,把动机和结果分清楚,三个关键分清楚,就是把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落实好。

六、以数字化转型为重点,真正推动国有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就是全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能力。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工业渗透,数字化突破了空间、时间、区域限制,使企业之间协同发展更加高效、精准,极大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构,全球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企业间的竞争正从要素、市场、技术等资源竞争向数据竞争转变,数据成为企业占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核心驱动要素。如何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破解传统企业发展难题、提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是新时期国企落实国家战略任务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实现路径。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要牢牢把握新部署新使命新要求,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步伐,推动国有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以上就是我的发言,讲错了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