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何雨珈:站在街角的母亲

2023-08-31 12: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芙兰是个真实的人,和我们一样活在世界上。她对家人,尤其是儿子,怀着最温柔的爱,会尽一个母亲的最大努力帮助儿子重回学校;会在看到他人逃离街角的努力中获得力量;会因为一次戒毒成功获得街角崇敬的目光而洋洋自得;儿子与一位年轻姑娘意外有了一个孩子,她也和天底下很多婆婆一样,想“倚老卖老”,想要插手孙辈的养育,将新生儿看做新的希望。

要是刨除“街角”这个自带毒品的标签,她的暗黑、软弱、坚强、反复,各种各样的人性情感与喜怒哀乐,难道不和我们每个人一样吗?至少,和我是一样的。易地而处,我不会比她做得更好;只是有幸与她生在了远隔天涯的不同街角。芙兰的故事让我恐惧、不安,也让我心碎。

文 | 何雨珈

芙兰是一个母亲。她和丈夫分开了,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和很多单身妈妈一样,她要操心叛逆期大儿子的各种问题,同时为尚在幼年的小儿子准备一个每天有吃有喝的冰箱。

芙兰曾是一个女孩,出生在西巴尔的摩一个混“街头”的家庭。所以,她的世界里天然有帮派分子、混混和瘾君子。所以,她会见证亲人好友直接或间接地被毒品夺去生命。所以,丈夫、孩子和她自己,都不可避免地滑向那些装在小袋子与小瓶子里的东西。

1993年。西巴尔的摩费耶特街和门罗街。她的前夫加里在尝试偷出任何一栋房子里的金属制品换钱买毒,大儿子迪安德尔在“以贩养吸”,小儿子迪德罗说妈妈的男朋友把冰箱里的食物都拿走了。

《绝命毒师》剧照

如果这是一部电影,芙兰也许会在某个时刻,以她那条街每天都在发生的斗殴、抢劫、枪战、逮捕为背景,直视着镜头说,“欢迎来到街角。”

然而,《街角》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原著成书于1997年,写了西巴尔的摩一个内城社区1993年的冬、春、夏、秋。

作为似乎远离街角世界的读者,在阅读的最初,看到毒贩横行,冲突不断,枪声响起,成瘾者奇形怪状的腿脚与胳膊、营养不良的面孔,对这一切满怀憎恨而态度粗暴的警察,也许会觉得开启的是又一部纸上美国警匪片。

但如果读完这部将近八百页的作品,你也许没有办法只做一个事不关己的观众了。

因为这本书把“街角”写得极致详细,在我看来甚至细致到有些过分。两位在街角观察、追踪了一年多的作者,毫不留情地将世界的这个切面放在最高倍的显微镜下呈现,并且让纷繁复杂的众多人物发出自己的声音。毒品是他们悲剧人生的本源,是他们从内心深处憎恨却无法摆脱的宿命,但也是他们的必需品,是他们的生活本身。

《糖果》剧照

你也许讶异,也许不适,也许愤怒……但说到底,这一切都无比真实,所以无法回避,也无法做到漠不关心。

在前街角时代,工业蓬勃发展的巴尔的摩有过辉煌,这里的人们把自己的城市称之为“魅力之城”,连城市报纸也是充满希望的《巴尔的摩太阳报》。然而短短数十年后,正是该报纸的前记者大卫·西蒙,和曾为守护这座城市奔波辛劳的前重案科警探爱德华·伯恩斯,写下了如今“锈带”上的一个锈迹,写下了这个被国家抛弃,被外界遗忘的地方。

他们写了这里的绝望和幻灭。如果你生在街角,“毒品”也许是你一生唯一的所知。如果从小到大的榜样都是烧杀抢掠的帮派分子和瘾君子,人生还有什么盼头呢?你也许死于某天晚上街头的流弹,也许死于某个小混混失手错杀,也许死于一次吸毒过量……街角的人们,人生结局混沌而清晰。

2015年5月4日,巴尔的摩市桑顿-温彻斯特社区,人们在街头闲逛

在这些人生中,有一种叫做“芙兰·博伊德”。我们已经简要知道她的出身;就是这样一个被困沼泽泥潭的人,不甘心和很多人一样就此等待灭顶之灾,尽力自救,抓住身边的一切的草根与树枝,经历反复的希望、崩溃、绝望、再希望,从捆绑、子弹、廉价旅馆和那罪恶的粉末之中,一次次艰难跋涉到康复中心的病床,最终成为这场地狱之旅中一缕希望的微光。

芙兰绝不是什么值得钦佩的人物,她面对毒品时十分软弱,所以才会多次经历戒毒-复吸-戒毒的痛苦过程;她偷窃家人的钱财,也用性交易换取毒品;虽然并不赞同,但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儿子迪安德尔在15岁就开始贩毒。

但芙兰是个真实的人,和我们一样活在世界上。她对家人,尤其是儿子,怀着最温柔的爱,会尽一个母亲的最大努力帮助儿子重回学校;会在看到他人逃离街角的努力中获得力量;会因为一次戒毒成功获得街角崇敬的目光而洋洋自得;儿子与一位年轻姑娘意外有了一个孩子,她也和天底下很多婆婆一样,想“倚老卖老”,想要插手孙辈的养育,将新生儿看做新的希望。

2015年5月4日,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一名女子走在Sandtown Windchester社区的大道上

要是刨除“街角”这个自带毒品的标签,她的暗黑、软弱、坚强、反复,各种各样的人性情感与喜怒哀乐,难道不和我们每个人一样吗?至少,和我是一样的。易地而处,我不会比她做得更好;只是有幸与她生在了远隔天涯的不同街角。芙兰的故事让我恐惧、不安,也让我心碎。

这种在翻开书时并未预料到的共情要归功于《街角》作者深厚的笔力赋予这本非虚构作品难得的文学性(当然真实本身的力量实在已经很强劲)。

一年多的街角生活中,白人西蒙与伯恩斯与这个黑人社区的所有人结下了深情厚谊,所以才能在《街角》中如此细致而真实地写出芙兰和数不清的街角人物,深刻细微地描写属于街角的人性,让我读完之后,几乎无法对其中任何一个人起哪怕一丝丝反感。

他们在此后多年也不断帮助这里的人们,比如在制作迷你剧《街角》和后来的传奇美剧《火线》时,让这儿的人们参演,芙兰本人也在迷你剧中饰演了一个角色。

《火线》剧照

但“街角”的标签客观存在,毒品的阴影永远笼罩在富兰克林广场上空。西蒙和伯恩斯,都曾在不同领域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过,甚至可以说,是因为努力的失败,才促使他们写了《街角》,几十万字浓缩成一句话:“街角的人们,放弃一切希望”。

虽然书里不乏微光,但光很遥远,也很渺茫。每个人都可以充满勇气和力量,但对改变街角宇宙无济于事。正如作者在最后所说:

对于每一个个体,没有结局是注定的,希望亦是不断延续的。但街角本身,已无法改变。

所以他们会在尽情让具体人物发声的间隙,以难得的激动笔调,透露对这种状况的批评和控诉,比如美国禁毒战争的徒劳无功,警探与官员只把这里的人当做抓进监狱的功绩数字,是升迁的跳板;比如除了加剧种族仇视毫无用处的“颜色法案”;比如公立教育系统的无能……

2015年5月4日,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警方试图逮捕一名持枪男子,随后在西北大道和宾夕法尼亚大道交叉口附近发生混乱,警方推搡了一名男子。(Jessica Koscielniak/McClatchy DC/TNS)

这一切都反映了美国各级政府的冷漠,他们对街角视而不见,觉得这里的人们可有可无,放任这里的“美国梦”一步步滑向噩梦的深渊。

然而真的不重要吗?三十年后的2023年,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巴尔的摩”,第二个联想是“巴尔的摩真的很危险吗”;这座城市的人口下降,但黑人居民比例不断上升,犯罪指数仍然高达75.09,稳居全美前三。

巴尔的摩街角的失序,是社会政策的失序,是国家的失序,甚至可以反映如今整个世界的失序。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批评都是空洞且无谓的。单是知道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一群具体的人,在过着这样一种具体的生活,就是《街角》这本书存在的实际意义。

如果作为具体个人的我们,也认为那不过是某个模糊的远方,觉得那里的人们只是与我无关的冰冷数字,那这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呢?

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也变成了某份不幸名单上的冰冷数字,又该当何想呢?

2015年5月4日,马里兰州巴尔的摩,Sandtown Windchester社区,一名妇女推着婴儿车里的孩子

前面提到过的传奇美剧《火线》,有一部分就是根据《街角》改编的,大卫·西蒙评论《火线》的一句话,用来评论《街角》也十分恰切,他说,这无关于某个具体人物,

无关犯罪,无关惩罚,无关毒品战争,无关政治,无关种族,无关教育,无关劳工关系或重大新闻。它是关于(巴尔的摩)这个城市,和由此延伸的很多很多东西。

《街角》的后记中,芙兰的故事止于一份被可笑而无情的规定粗暴弄丢的工作、因为在参演剧集而获得的红毯荣光,以及长期戒毒后迎来的惺惺相惜的美好爱情与第二次婚姻。

《街角》的书本之外,她继续着自己的人生,摆脱毒品的控制,努力做戒毒顾问,帮助很多家庭成员和成瘾者振作起来,也同时经历着所有人生中都不可避免的伤悲。2012年,芙兰的长子,在书中以“还活着”结局的迪安德尔,因吸毒过量而丧生在35岁,和他的亲生父亲,芙兰的第一任丈夫加里一样;同年,与芙兰互相扶持,相濡以沫的第二任丈夫也因动脉撕裂去世。

2022年5月10日,《巴尔的摩太阳报》刊登了芙兰的讣告,她在经历短暂病痛后死去,具体死因不明,享年65岁。

讣告以千字以上的篇幅,客观地梳理了芙兰的一生,里面提到,她“最终战胜了毒品”,非正式地收养了孙儿年轻的妈妈泰瑞卡,还成为侄儿与两个侄女的监护人。和书中一样,每年的平安夜,芙兰都会把孩子们召到自己家中,交换礼物,共享天伦。

她一直是个母亲。

资料来源

https://www.baltimoresun.com/obituaries/bs-md-ob-fran-boyd-20220510-ebqtjjo25nh6xl4is2nynjg3ba-story.html

https://fr.numbeo.com/criminalit%C3%A9/pays/Etats-Unis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街角》

(美)大卫·西蒙 爱德华·伯恩斯 著,李昊 译

ISBN:978-7-5327-9253-5

定价:108元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西巴尔的摩,费耶特街与门罗街的街角。在这片被遗忘的角落,“美国梦”早已支离破碎到只剩噩梦。人们为毒品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沉重代价。但与此同时,这里竟然还凝聚着希望、关怀和爱。

《街角》真实记录了美国巴尔的摩内城一年内发生的焦灼故事,主要围绕十五岁的迪安德尔及其破碎的家庭展开,追踪了一群为生存苦苦挣扎的边缘人,揭露了纷繁复杂的街角江湖,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粉墨登场。街角充斥着捕食者与猎物、毒品贩子和抢劫犯,还有喜忧参半的警察、手无寸铁的瘾君子以及无辜受害的过路人。

这是一部记录美国巴尔的摩内城一年内发生的街头犯罪故事的纪实作品,前所未有地捕捉到了一个大部分人都鲜少知晓的美国。仅仅通过一处街角,两位作者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执法警察、道德十字军以及福利体系在巴尔的摩这样一座城市发挥的作用是多么微乎其微。《街角》带领普通读者深入到美国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了解那里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作者简介

大卫·西蒙,美国著名电视剧监制、编剧及作家。前《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他的纪实小说《凶年》荣获1992年度爱伦坡最佳真实罪案奖。根据《凶年》改编的《凶案组:街头生活》和《火线》都成为了经典剧集,被誉为美剧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彰显了美剧在文学性及社会批评方面的可能性。《街角》便是他继《凶年》之后,深入巴尔的摩内城社区一年后,创作的又一部纪实经典。

爱德华·伯恩斯,前重案科警探,服役20年后退休,成为巴尔的摩一所公立学校的老师。

原标题:《何雨珈:站在街角的母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