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3双城论坛落幕,过去三天,上海和台北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澎湃新闻记者 蒋乐来
2023-09-01 14:06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8月31日傍晚,红霞满天,上海的天空一抹“浓妆”刷爆了朋友圈。这是台北代表团上海行的收官时刻,也为“2023上海台北城市论坛”画上一个优雅的句号。

用餐完毕走出酒店大门,台湾媒体记者准备前往机场踏上归途。一位记者问身边的同伴:“你要不要和酒店合个影?我看到他们有在拍。”

从8月29日到31日,三天时间很短,大家总希望多留下些什么。之前的三年时间很长,线下双城论坛阔别三年后,终于再次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迎接大家累积许久的热切期盼。

而相比之下,双城论坛的故事已经连续讲了十三年。今年是第十四个年头,上海和台北签署的交流合作备忘录至此增至45个。论坛期间紧密的参访行程,也在台北和上海之间碰撞出更多火花,为两座城市续写更多可能。

主论坛交流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  张春海 图

双城会:“玉兰花开”和“春池玻璃”

8月29日晚,上海市市长龚正会见台北市市长蒋万安,双方互赠礼品。

龚正赠送的是瓷器“玉兰花开”,瓶身上的白玉兰为上海市花,朵朵向上的姿态寓意着两市人民合作共赢,共同追求未来美好生活。蒋万安赠送的则是“春池玻璃—靓瓶”,蕴含以回收玻璃原料进行手工精制的环保意识,展现永续共融的无限可能。

同根同源、血浓于水,上海和台北在人文历史和城市精神等方面颇有渊源,城市合作交流更是由来已久。2003年,台北市立图书馆便与上海图书馆达成“上海之窗”项目合作;2010年,上海虹桥机场与台北松山机场实现了直飞;台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的“垃圾不落地”,为上海如今卓有成效的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文化、体育、环保等诸多方面,两市通过往届论坛达成了无数合作。此次论坛,两市又在会展产业、低碳、羽毛球运动三方面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双城论坛签署备忘录数量,由此从原来的42个改写为45个。

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盛九元认为,作为一个城市交流平台,双城论坛已然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大亮点。14年从未间断,显示出不论两岸关系如何变化,发展的希望在民间,动力在民间,基础在民间。

今年双城论坛将主题定为“新趋势 新发展”。龚正在8月30日主论坛的致辞中表示,这一主题寄托了上海与台北对于进一步携手推动沪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共同期许,也承载着两岸同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心愿。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是两岸民众的共同心声。

蒋万安则在致辞中反复强调“双城好,两岸好”,形容两岸关系如“江河行舟”,要在困难中摸索方向,在迷雾中冷静思维。他指出双城论坛肩负着两岸关系中重要的、关键性的指标意义。“当双城可以成功地化解分歧,消弭对立,双赢散发出的连环效应将无可限量。”

以2023双城论坛恢复线下举办为起点,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秘期待上海与台北的各项交流都能全面展开。

李秘相信,这次双城论坛之后,两座城市交流能够更上层楼,不断夯实两地市民的亲情友情,扩大两地的经济社会连结。

数字化:看见“非常不一样”的上海

在瓷器“玉兰花开”的瓶身上,勾勒着上海浦江两岸的建筑群,那是上海百年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发展的缩影。

此次参访,蒋万安说自己对上海“很有feel”。蒋万安并不是第一次到上海,但如今的上海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样子。他在与台商交流时说道:“我记得很早以前来上海的时候,浦东还是好多工厂,现在全部都是金融中心大楼,非常不一样。”

台北代表团在城市规划展示馆听取介绍。本文图片(特殊注明除外)为市台办供图

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一个鸟瞰视角下的上海呈现在台北代表团眼前。跟随工作人员的介绍,台北代表团了解了上海不同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也看到了当前临港自贸区、虹桥国际枢纽和五个新城的建设,代表团成员频频发出感叹。

而纵观此次论坛期间的对话和参访行程,可以发现“数字化”已经牢牢占据上海发展中“不一样”的C位。

代表团参访上海洋山深水港。

8月29日上午,台北代表团落地上海浦东机场,直接奔赴首站洋山深水港——智慧化、自动化的“无人港口”。登上洋山港中控塔楼的17层,绵延至天边的东海大桥、高度自动化的集装箱码头尽收眼底。在两岸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之下,码头作业区持续进行着全自动的流程,井然有序。

上港集团董事长顾金山在介绍时就说,这里的夜晚是黑漆漆的,“因为不需要人”。在这个货物年吞吐量全球第一的港口参访时,代表团也提出希望台湾海运企业能够和上海进行更多合作。

蒋万安体验上海图书馆东馆的数字化黑胶唱片。

而除了无人驾驶、高端制造之外,数字化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团后续来到上图东馆参访,蒋万安聆听了数字化的黑胶唱片,感受技术还原的老唱片味道;在浦东滨江,代表团体验了共享单车扫码骑行的简单便利;在长宁区的新泾五村,数字化的助老服务设施也一一呈现在代表团眼前。

台北代表团体验滨江骑行。

论坛本身也将“数字化”放在了核心位置。主论坛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台北市政府资讯局分别围绕“一网通办”和“台北通”进行了主题演讲。而分论坛聚焦的数字经济、低碳永续和智慧医疗,无一不在“数字化”话题之下。

以数字经济为例,盛九元指出,数字经济是当前全世界方兴未艾的潮流,也是面向未来的发展。分论坛上,数据要素、数位治理、AI大模型、企业数字化转型都作为核心议题被摆上台面。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在分论坛致辞中表示,上海愿以数字化为纽带,推动沪台双城在产业领域深化合作,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

零距离:深入市民生活细节

“你是四川人啊?”“谢谢侬!”四川话、上海话、闽南话,参访过程中,蒋万安的多种语言表达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方言尝试与市民拉近关系,台北代表团在参访过程中不断深入上海市民生活,走到群众中去。

在夜市、在滨江、在小区,他们好像总被围住。不单单是媒体记者,还有热情的上海年轻人和激动的阿姨爷叔。代表团成员主动上前与市民搭话,甚至握手致意。“在这边住得舒服吗?”“非常好,欢迎你们来!”这样的对话在台北代表团和上海市民之间时有发生。

站在市政参访的角度,代表团的眼光瞄向的是社区公共服务。偌大的上海,复杂的市民结构,基层社区怎么提供更好的服务?从闵行区城开·莘社区,到长宁区新泾五村,一个是年轻人为主的新型保租房社区,一个是老年人数量更多的老小区。社区服务各有侧重,精准设计。

蒋万安在球场上与青年合影。

在莘社区,室内球场、健身房、宠物乐园、艺术空间应有尽有,充分满足年轻人追求的多元社区文化。球场上,蒋万安按捺不住,也挽起衣袖尝试运球和投篮,还上前询问场内运动的年轻人居住感受如何。有工作人员告诉代表团,台胞办理入住的资格审核要求和大陆民众是一致的。自去年8月开放入住以来,已经有12位台胞入住莘社区。

而在新泾五村,社区服务的重点是相对而言的弱势群体,比如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助浴服务、日间照料、监控保护系统、助老用具,社区内的“爱馨苑”都可以提供给老年群体。台北和上海共同面对着老龄化问题,社区养老同样是代表团关心的话题,蒋万安也表示在长者照料和健康方面,两市可以进一步深入合作。

而对于部分残障人士,街道也在室内设置了无障碍影院、阳光之家等场所,特殊儿童可以在这里练习绘画。参访过程中,蒋万安俯身或半蹲,与拿着画笔的特殊儿童和正在参加活动的九旬老人进行交谈。

蒋万安在新泾五村写下“万事平安”四字。

在阳光之家,蒋万安被放置在一旁的笔墨吸引,题下“万事平安”四字。代表团成员也拿出台北以特殊儿童艺术作品为元素制成的口罩,作为礼物赠送给社区,并分享台北的爱心服务经验。社区工作人员当即表示这是很好的思路,会作为今后的服务形式加以考虑。

在代表团的对面,或许是台商,或许是台青,或许是上海市民;有的是年轻人,有的是老人,还有的是残障人士;在夜市吃美食,在江边骑单车,抑或在社区打篮球,台北代表团和上海市民就这样零距离地走近彼此。

一起向未来:“收获满满 印象深刻”

盛九元告诉记者,双城论坛在十余年的发展中不断贴近市民的需要,贴近城市发展的需要,还有一个更大的面向,就是贴近未来发展的需要。

在上图东馆聆听数字黑胶唱片时,蒋万安想到台北正在规划中的音乐图书总馆。坐在滨江的“哈啰单车”上时,他又说到台湾的自行车道和Ubike停车站设计可以进一步参考优化。

不论对于城市发展建设还是社区公共服务,参访过程中代表团成员都多次表示台北可以加以学习借鉴。同样,代表团成员也随时随地和讲解人员分享台北在同领域上有怎样的想法和实践。

双眼望向彼此,如果说论坛对话和备忘录签署是在更高处达成合作,实地参访就是在更近处借鉴细节。上图东馆的一个智慧书架、社区助老服务的一条安全腰带、小区定时定点的一处垃圾厢房,都吸引着代表团的注意,引得进一步追问。

关于如何理解“新趋势 新发展”这一主题,李秘认为,双城论坛正从过去的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向着“一起向未来”转变。上海和台北共同面对很多发展机遇和未知领域,最好的办法是一起找出路,一起找解法,在共同把握未来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共识。

蒋万安在豫园夜市和市民打招呼。

回顾参访行程,蒋万安表示收获满满、印象深刻,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再来,走更多的地方,更加了解上海。而对于未来两市的进一步合作,蒋万安表示上海对生态永续和人文艺术的重视让他印象深刻,相信在生态永续和社区安老等方面还可以有更深入的交流合作。

在上海行临近尾声时,蒋万安表示回到台北之后有的忙了。“开始思考怎样规划台北市各项政策的推动,怎样让台北市更加进步。”他说。

    责任编辑:鞠文韬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