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暨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工作会议在津召开

2023-09-01 09: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8月30日至31日,以“共创一流新学科,同圆出版强国梦”为主题的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暨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工作会议在津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徐维清,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蕾,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庆伟出席大会主题会议并致辞,新增共建单位代表,以及来自高等院校、出版单位、文化科技公司的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由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联络处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共同承办,旨在加强全国出版学科共建交流,办好建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加快推进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

张建春强调,出版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阵地,在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助力强国复兴方面大有可为。他说,建强出版学科专业是出版服务大局,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的必然要求;是出版勇担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更大作为的必然要求;是出版提升发展质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展现更大作为的必然要求。他指出,要从马克思主义中探寻理论源泉,建设科学理论指引的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专业;要从数千年出版史中夯实理论基础,建设有深厚底蕴的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专业;要从丰富生动的产业实践中激发理论活力,建设彰显时代气象的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专业。他强调,加强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打造功底深厚、批次衔接的一流师资;要培养德才兼备、数量充足的一流人才;推出一批可转化、可运用、有成效的优秀成果。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知识体系,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需要各方面协同发力,共襄盛举,既要五指成拳,汇聚合力,又要“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建设。

徐维清指出,出版专业学位的诞生和发展是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和主动服务出版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了出版工作的重要意义,为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快推进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打造专业学位教指委的国家品牌。

沈蕾在致辞中说,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文化繁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出版工作肩负着重要和光荣的使命。她表示,将全力支持出版专业共建合作,最大程度整合优质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专业力量,与兄弟省份、共建院校密切沟通协作,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强强联手、深度对接的格局,为进一步建强出版学科、推进文化强国和出版强国建设贡献天津力量。

孙庆伟表示,北京大学历来重视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全国首批共建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在出版基础理论研究、专业人才培养、关键技术开发、政产学研合作、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不断推动出版学科发展。接下来,北京大学将进一步调动各方力量,把出版学科建设、出版人才培养做强做优。

杨庆山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做好新时代的出版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示,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出版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南开大学将以共建出版研究院为契机,充分发挥文文互鉴、文理融合、文工交叉的综合优势,着力构建“系统推进、内涵提升、模式创新、平台打造”的出版学科发展新体系。南开大学还将与兄弟院校、共建单位一道,深化互通共融,形成强大合力,努力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新文科”卓越出版人才,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的出版学科,加快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联络处负责人张久珍、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负责人张志强分别作了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年度工作汇报和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工作报告。

张建春为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3家新增共建单位揭牌。共建双方代表沈蕾,杨庆山,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邓务贵,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冯云生,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共同见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冯士新,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王志成,徐维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赵川东为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联络处发起的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征文活动、2023年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创意大赛获奖代表颁奖。

邓务贵、张树庭、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牛文利作为共建单位代表先后发言,阐释了加强出版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各自出版研究院共建情况、出版教育教学改革情况,表达了对推动共建交流、促进优势互补、携手建设世界一流出版学科的期待。

交换生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2021级本科生葛斐分享了出版学科的学习心得。她表示,将珍惜出版学科共建交换生项目机会,进一步加强出版专业理论学习,丰富出版行业实践经历。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班峰和完美世界CEO萧泓作为业界代表发言,介绍了各自在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等领域的创新性发展,表达了发挥产业优势,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建强出版学科体系、培养出版创新型人才、促进中国出版业繁荣发展的期望。

31日下午,中国出版繁荣发展学术论坛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举行,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李一昕出席。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华侨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出版研究院执行院长万安伦,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出版学院执行院长陈丹,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四川大学出版学院副院长胡易容,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戚德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治安,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张久珍,四川大学出版学院副教授曾元祥分别以“中国特色出版学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之我见”“出版单位双效统一实践模式研究”“范式转换视域下的出版学发展简史与学科定位”“出版融合发展的引导机制研究”“中国出版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构建探析”“争鸣交融汇合 古代思想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学术出版的考核评价机制”“立场与进路: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题作主旨报告。

论坛上,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为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等8家共建高校赠书。

会议期间,七个专题学术论坛和三场行业沙龙同时举办。百余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围绕“筑基出版学科,助力出版强国——中国特色出版学系列教材高质量发展”“出版史的书写与研究”“面向未来的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中国特色出版学:问题、范式与路径”“对话与互鉴: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融合与跨界: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嵌入背景下的出版范式转型”“共建、共育、共生——产学研合作”“从创新到应用:出版融合发展经验分享”“人才为基,标准引领——创新推动新时代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10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30日上午,2023年度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创意大赛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举行。该赛事由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联络处举办,旨在培育出版领域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推动出版学科与出版行业深度融合。现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的7组学生代表围绕出版选题策划、出版作品创作方案、数字出版产品设计策划、全民阅读推广策划四个赛道,集中展示了立体书、绘本、有声书、数字检索平台等作品的策划设计方案。

新闻链接

中宣部、教育部指导开展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是深入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也是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路径。

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由南开大学与天津市委宣传部共同建设,以媒体深度融合和国际传播的国家战略为导向,依托南开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强化出版史论、出版国际传播、融合出版与数字出版等学科特色,为加快建设出版强国、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撑。

今年7月,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入选2023年度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机构名单。据介绍,依托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和国家级出版智库建设,南开大学将在理论创新上构建文化生态、市场生态、互联网生态相融合的出版国际传播生态研究理论体系和出版国际传播效能评估研究理论体系,努力产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在实践应用上产出以政策优化、机制创新、内容生产、品牌建设、战略布局、渠道拓展、人才培养、效能评估为重点的出版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系列研究成果;在服务决策上为政府部门优化政策提供精准有效的决策建议,为出版企业战略调整和策略创新提供借鉴指导,为繁荣出版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南开力量和南开智慧。

原标题:《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暨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工作会议在津召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