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带着性别意识看历史,这是属于“她”的“her-story”

2023-09-05 14: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一百年前,1923年12月26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里进行着一场演讲。

演讲者正是鲁迅。

在演讲开头,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娜拉走后怎样?”

娜拉,易卜生剧作《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

▲《玩偶之家》 1973

在这部著名的社会问题剧里,最重要的话题是女性的觉悟:娜拉意识到在这个看似幸福的家庭中,自己不过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则是更小的傀儡。于是曾经的“小鸟儿”选择出走,用狠狠的关门声,给了丈夫一记清脆响亮的回答。

易卜生的故事说完了,笼中鸟振翅而飞。

唤起理想与斗志,走上通往未来的金光大道,看起来,这正是五四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应有的模样。

但鲁迅要继续追问——娜拉走后怎样?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最要紧的。”

鲁迅的这一问,也成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女子解放最让人记忆深刻的问题。

而鲁迅发表这次演讲的地方——北京高等女子师范——正是他日后的伴侣许广平当时就读的学校。

▲ 鲁迅、许广平一家三口

志愿投身社会运动、献身教育的许广平,大约不会错过这一次的讲演。

重写新文化时期婚恋故事的孔慧怡博士,在《五四婚姻》一书中,对此便提出了“一个十分浪漫的假设”:

娜拉离家出走之后,碰到一位思想前进的文坛斗士;他不但为正义抗争,也推动女子权益,是新文学与新文化的精神导师,千百万青年人的偶像。

娜拉有幸,和这个人相知相恋,排除俗世的障碍,两人终于生活在一起了。接下来娜拉过的又是什么样的日子呢?

我们不必凭空想象,因为有实例可供仔细参考:

她既是妻子、母亲,又是秘书、保姆……每日有大量的家务活,一日三餐,里里外外,夏天预备着冬天的,冬天做着夏天的;客人来了一批又一批,她一边谈着一边手里织着毛衣……一有客来,得临时上街买菜,下厨烧炒;丈夫临时要寄一封信,她就换上皮鞋,跑到邮局去……

——张小红《十年携手共艰危》

假如出走后的娜拉运气真的那么好,和心意相通的正义斗士共同生活,那么上面的描写就是她下半生的日程了。

对当年坐在学生群中听演讲的许广平来说,上述的生活方式和她本人想象中的未来简直是两个世界——她的志愿是献身教育,投身社会运动,而不是埋头做个贤妻内助。但人生往往出人意表;许广平始料不及的是,接下来的一年多,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会掀起庞大的学潮,她会成为学潮的核心人物,而学潮的巨浪又会把她和鲁迅卷在一起,改写她的一生。

许广平与鲁迅的交往从通信开始,《两地书》记载着他们的书信往还。

热烈洒脱的许广平在这段关系的初期更为主动,她在鲁迅主编的刊物上公开发表《同行者》和《风子是我的爱》,声明要“一心一意的向着爱的方向奔驰”,直面二人之间的种种差异:

“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同类也罢,异类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

如此气概过人的女性,走进新式的婚姻关系之后,却仍不得不面对种种现实问题:

许广平和鲁迅同居以前有自己的事业,她到了上海后,也曾积极找寻工作,读者千万别以为她一心一意要做个“小女人”。她清楚说过:“也曾希望有个工作,独立地为社会服务……”可是鲁迅却不愿意许广平离开自己的身边。他说如果她投入工作,自己“又要恢复到以前一个人干的生活去了”;又认为她即使全职工作,所得的薪水也有限。他们在上海的生计全靠鲁迅的稿费收入,因此尽量让鲁迅把精力投入工作,也是很实在的考虑。客观环境如此,加上公开同居初年的生活的确过得甜蜜,让许广平终于放弃求职的可能性,在家务以外挑起鲁迅秘书和助理的职责。到他们的儿子海婴出生后,许广平想回复职业妇女的身份就更困难了。

一个站在妇女运动前线的年轻女子,经过自由恋爱和个人选择而建立的婚姻关系,竟然令她失去原来的独立地位,这实在很讽刺;许广平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她曾精简地概括她年轻时的志愿如何被婚姻生活磨掉:

[为了]寻求活的学问,向社会战斗的学问,去请教鲁迅先生,然而后来却消磨在家庭和小孩的繁琐上。一个女人,如果这两方面没有合理的解决,没法放开脚走一步的。这苦恼的情形,不是男人所能了解。

以鲁迅为中心书写故事的人,往往将许广平形容成“贤内助”一类的角色,却很难看到许广平照顾家庭、放弃职业生涯的这层退让,忽视了二人关系中根深蒂固的不平等。

▲ 鲁迅、许广平

一直以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传记中,“她”往往是某人的妻子、母亲或女儿,是男性故事的附属。

她可以是“贤妻良母”,是“摩登太太”,是风花雪月故事场里有才情的“名女人”,是作为美好点缀的“花边”或“花瓶”,或是旧社会留给男性的一种负累。可她本身独立的个性与情志,却渐渐模糊不清。

只有带着性别的意识去看历史,我们才有机会在层峦叠嶂中分辨出“她”要向何处去,才能看清大变动时代里,属于女性自己的志向与妥协、向往和抉择。

“五四”与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刻。社会处在波动与变革中,思想、文化理念面临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巨大的变化。女性运动也走到了重要节点。年轻一代提出了“新女性”的观念,倡导“婚恋自主”与“人格独立”,无形中改写了“新女性”“旧女性”两代中国女性的人生。

孔慧怡博士的《五四婚姻》,正是以“她”而非“他”为主角,重述新文化时期知名的三宗离婚与八段婚姻,寻找历史中失落的女性声音,讲述两代女性切身的感受、贴身的历史。

通过朱安、许广平、江冬秀、曹珮声、张幼仪、陆小曼、林徽音这七个性格、背景各异的人物,试图探讨当时女子面对的实际问题,描绘出变革时期下中国妇女的各种面貌。

她们的经历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女性”观念,反思五四史观对女性的论述和表达。

【图书推荐】

书名:《五四婚姻》

作者:孔慧怡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出版社:浦睿文化·岳麓书社

-End-

作者:夏光

编辑: 阿七

原标题:《带着性别意识看历史,这是属于“她”的“her-story”》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