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捞女时代:人们对感情失去了敬畏之心

2023-09-06 18: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捞女,最早是广东人对外地来粤打工小妹的一种称呼。

但这个词真正被大众所熟知,大概是源于电视剧《欢乐颂》,曲筱绡对樊胜美的评价,说她是一个用美貌换取爱马仕包包的“捞女”。

后来,“捞女”这个词渐渐发展到专指那些为了获得金钱,可以抛弃尊严,以及用身体来进行交换的女性。

如今,上有天王嫂训练营调教如何嫁天王,下有花3580元社群培训金贵的关系,人们对捞女的成长故事乐此不疲。

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对于普通人而言,内心深处真正具有吸引力的事无非两件,一是性,二是钱。

而绝大多数的捞女,恰好是靠性价值来换取金钱,一下占了两样,这也大大的满足了观众想要猎奇的心理诉求。‍

当下,捞女之所以能够被拿到台面上来讨论,甚至说是追捧,一是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人们“笑贫不笑娼”;二是因为对比一般纯黑或纯白的人物形象,捞女的形象往往是灰色的。‍

她们比一般的小三、拜金女更有远见;比独立女性、知识女性更懂得走捷径;比富家女、白富美更有手段。

捞女的成长路径,通常拥有一个经典的大女主爽文/爽剧故事内核:从一个普通出身的女孩,一路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清醒克制,通过利用自身资源(通常是美貌/情绪价值),从金主身上直接或间接获取财富、实现阶层跃迁,最终站到社会金字塔的塔尖。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路惊险与惊喜并存。‍‍‍‍

让那些正在过着平凡生活、为了生计奔波,外表并不出彩或者说不算特别出彩的女孩们疯狂脑补、心存幻想——因为改命、赢,无疑是所有普通人的渴望。

但捞女的恋爱是一整套游戏策略组合,路人只能看到她打怪升级捡装备的动作,却看不到她前期的一系列排兵布阵。

一个合格的捞女,要有认知、能力、情商各项“素养”,缺一不可。

一、建立功利型人格

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认同“能捞则捞”这个大原则,能够把自己当成诱饵,把目标男性看作猎物,中间不掺杂任何情感,只求利益回报。‍‍‍‍‍

比如亦舒笔下的姜喜宝就是个合格的捞女,她的母亲用亲身经历教育她:一个女人十八岁便立志要弄点钱,只要先天条件不太坏,总会成功的。

所以,姜喜宝13岁就学会了让男生替自己付钱,知道如何吸引男人的目光,也知道如何从男人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把男人当作自己向上的台阶和垫脚石。她说:

“我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

最后,她选择了金钱,成为勖存姿这个岁数都能当她爹的男人的情妇。

这一点NPD人格(自恋型人格障碍)和功利型人格自带先天优势——天生目的性强、有手段、对他人冷漠。‍‍‍‍‍

很多人把《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称之为“捞女”,虽然她们的确都是在用性价值来博取对方的金钱,但其实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捞女。

因为她们的第一步路就没迈对,内心还掺杂着感情、还要尊严。

一个真正的捞女,是不想与金主产生任何深入的情感联结的,她们的中心思想很明确:“男人想要性,而我只想要他的钱。”

所以,你一旦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捞女这个赛道上,那么在你的人生规划中,就要以变成金主所喜欢的样子为目标,抛弃掉追求快乐这种人类原始的情感诉求。

至于个人理想、意志、被尊重……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都是没有必要存在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自尊心的基础上,而一个合格的捞女,自尊心应该为零。

二、立人间富贵花人设‍

吹嘘式人设和说谎式镀金是捞女们在进场前最常用的手段。

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了“上海拼夕夕名媛群”6人拼下午茶、40人拼酒店的笑料。

但这也恰恰佐证了想要当能捞到钱的捞女,自我包装立人设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颜值只是这个行业的一块敲门砖,而学历、性格、才艺、兴趣爱好等等,无一不是“捕猎”金主的抓手。

所以我们看到了“Amy姐”的学员们,一样是穿着同款衣服、用着同款道具,在同一个地点进行拍照发微博,关键词从旅行到健身,从时尚奢品到高端场所,还都会做饭、会抄经、会寺庙放生……来立一个人间富贵花的美好形象。

如果再配上“经济独立”的文案,那简直是时尚又上进,贤惠又纯良。

所以在中低阶的捞女圈中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你一无所长,那就学会煲得一手好羹汤。‍‍‍‍‍‍‍

这一切的目的,就在于树立一个有钱男人理想型伴侣,从而拿到这个圈子的进场门票,至于进场后能捞多少,则各凭本事。

一般常见的与金主相处手段:

前期,自爆弱点,以退为进:自挖一坑,主动暴露自己脆弱不堪的一面,表现出离了金主没法生活,以此来换取信任,激发金主的保护欲与成就感;

后期,即时奖励,价值捆绑:前期主动投入与付出,不求回报,建立信任;得到回报后,要给予糖衣炮弹“炸”得金主心花怒放,满足金主的虚荣心,引导金主进一步投入。如果偶尔没有得到满足,也不要吵闹,冷战几天即可。

长期以往,金主为了得到笑脸和鼓励,就会不停地满足捞女的期待,甚至会因为无法满足捞女而心生愧疚。

简而言之,一个合格的捞女,在技能上首先要立住人设,其次要能够准确地以“爱”为名,实现利益交换。

说谎,先把自己说信。‍

三、要有赌徒心理

捞女世界的竞争之激烈,绝对不亚于任何职场。

这就是一个市场的供需平衡,美人常有,金主不常有。

捞女入行前要上好的第一课是数学,考虑一下ROI(投入产出比),不要只顾着看最大的利益,也要评估一下最坏的结果自己能不能承受。

维持一个表面光鲜的生活、做医美、搞社交,甚至说读个MBA、买个付费“培训”课程等等,这里的每一项在“成功”前可能都是必要的投入和支出,而最终成功“上位”,概率堪比中彩票。‍

除了会被道德风险审判以外,“捞女”作为依附者,通常无力掌控这段关系,这就有可能让这段关系变得危险、且具有剥削性。

邓文迪的成功就在于她敢赌,19岁的时候敢当第三者,赌一个50岁的中产老男人能为她顺利离婚,这是勇气;后面赌有机会遇到传媒大亨默多克,且默多克选择了成全她,这是运气;除此之外,邓文迪还有绝对的个人实力。

所以,想做一名合格的捞女,要有勇气、运气和个人实力。

这是一场没有任何保障的投资,就像一场豪赌,赢了还好,顶多是承担个骂名;若是赌输了,人生就很难再有翻盘的机会。

而绝大多数的金主都并不愚蠢,仅需一次反击,就可以把捞女打回原形。

世人只听到胜利者的欢呼,而那些年老色衰破罐子破摔,或者是默默找了个“老实人”接盘的才是大多数,她们当然永远不会发出任何声音。‍‍

当一个人以充满金钱诱惑力的样子出现在你面前时,这大概率是猎人为你精心准备的一场“诱杀”。

你当然可以选择接受这种诱惑,也可以左右摇摆,这都是人之常情,毕竟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认为当捞女是条人生捷径。

金钱是会咬人的,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是在弄钱,其实是别人在弄你。

如果被骗了怎么办?抱歉,没人会帮你维权,自作自受。

金主们往往都是已婚人士,捞女们为了钱自然可以选择隐忍,但一旦正室找上门来,任打任骂把钱吐出来是小事,说不定还会被送进去。

哪个捞女敢到处声张自己吃过的亏?谁会站在捞女这边?

正如C.S.路易斯的《魔鬼家书》中说过的那样:

“通往地狱的那条最安全的路其实并不陡峭——它坡度缓和,地面平坦,没有急转弯,没有里程碑,也没有路标。”

一个合格的捞女,是在选择这样一条高风险高收益的路,所以要有赌徒的心理。‍‍‍‍‍‍

四、要能吃对抗人性的苦‍‍‍

在亦舒的小说《喜宝》里,姜喜宝确实过上她梦寐以求的生活,她把自己卖给了这个跟他父亲一样年纪的勖存姿,和这个男人在一起后,她就有钱去缴纳剑桥大学的学费,去珠宝店买下最珍贵的大钻戒,可以不眨眼地买下白色的皮裘……

但仅仅过了三年,姜喜宝就厌倦了,世上所有的人,喜欢过她的男孩,把她当作朋友的女孩,爱她的人,恨她的人,都一一离她而去。

“把母亲还给我,让我们重新为生活挣扎,也许我一辈子不能自剑桥毕业,但有什么关系呢?反正现在的生活不能满足我。什么也不必追求的生活根本不是生活。”

以前的她,拼命地往上爬,那个时候的快乐总是来得很容易;但现在,她什么都有了,却什么也不想要了。

和其他年轻漂亮的男孩交往?不,她已经失去了兴趣,因为她不知道对方喜欢的是自己,还是喜欢她拥有的财富。

勖存姿离开后,她如愿以偿地拥有了很多很多的钱,但快乐与她无关。

“自小到大我只知道钱的好处。我忘记计算一样。我忘了我也是一个人,我也有感情。我怎么可以忘记算这一样。”

同样,在张恨水的小说《金粉世家》里,嫁入豪门的冷清秋最终选择了一条“醒悟后,只想也只能靠自己”的路。

起初,金燕西是把金钱包装成了爱情的模样,迷惑冷清秋。而冷清秋之所以选择金燕西,大概也还是因为那些她得到的东西,都太像爱情了。

直到两人走进了婚姻,爱情这张面具没了用处,冷清秋才发现,自己在豪门里,快被磋磨死了。

她离开金家,不仅仅是与金燕西感情的决裂,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豪门的生活里受尽了折磨,以至于在离开金家后,一旦嗅到金家人靠近的气味,就会迅速举家逃离,可见对豪门生活幻灭到了何种程度。

所以,一个合格的捞女,千万别奢求真心与感情,你要的是利益,要能吃这种对抗人性的苦。‍

五、尾声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说: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听说只要滑下去,就可以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在一个被金钱与名利裹挟的工业社会里,迷茫的年轻人,以为万物皆可物化。

人们逐渐失去了对感情的敬畏之心,女孩们更倾向于相信背会了那套“教科书”,就是走上了一条捷径,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却不知人非工具,先自爱,方能爱人,才能被爱。世间万物皆可典当,唯有爱情与真心钱买不来。

否则,《倾城之恋》里那个玩世不恭、无药可救的浮浪子弟范柳原,就不会有如此坚定的真爱观: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但愿捞女们对物质的渴望,能够填补她们内心永生永世的空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