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时令风物|庭前八月梨枣熟

大诗兄
2023-09-08 06:52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阳历9月8日前后,农历八月左右,太阳达到黄经16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你发现没有,春季、秋季和冬季的节气中,都有一组“雨字头”的兄弟:春季是雨水和谷雨,冬季是小雪和大雪,秋季则是白露和寒露。由此可见,正如雨水之于春季、降雪之于冬季,露水是秋天非常典型的一个气候特征。

枣树 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资料图

 

“诗圣”的少年:一日上树能千回

说到有关白露的诗词,我首先想到的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其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说到白露的“时令风物”,我想到的还是杜甫:

百忧集行

唐 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这是杜甫在五十岁时回忆十五岁时的光景。杜甫出身诗书官宦之家,祖父是诗人杜审言;他年少时身处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满满的都是美好回忆;中年以后,身逢安史之乱,携家带口四处漂泊,饱一顿、饥一顿,贫贱夫妻百事哀。“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这儿子的童年,恐怕还比不上老子的童年呢。好在,这位困顿之中的老年人,还可以用回忆童年来治愈: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还记得年少时阳光灿烂的日子吗?一切就像老电影在回放: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向我们奔来,他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儿,结实得就像一头健壮的小黄牛。少年露出少不更事的笑容——太平日子里长大的孩子,都没啥心眼儿。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白露节气,正是在农历八月前后,此时已是秋高气爽,庭院里果实累累:大黄梨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坠下来。大青枣泛红,这种颜色太好看,人们就叫它“枣红”色。

吃,当然是一种享受;采摘,更是一种乐趣。“一日上树能千回”,看到这里,我们都笑了:别看杜甫是“诗圣”,他小的时候也如此顽劣,跟我们都一样啊!

梨树

梨:《东京梦华录》中水果王

庭前八月梨枣熟”,不得不说,杜甫把白露时分的物候特征拿捏得死死的。这个时候,正是各类乔木果实集中成熟的季节。我们就来具体盘点一下,白露时节成熟的那些果子吧。

先说梨子。

梨,是原产中国的一种水果。它不仅果实甘甜多汁,而且花朵也很好看,苏轼曾在《东栏梨花》中写道:“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吃梨子,有关梨子的典故也很多,例如孔融让梨;再如,唐玄宗亲自领衔的皇家乐团就设在梨园里,后世遂把戏曲界称为“梨园”。

中国各朝各代的人都喜欢吃梨子。在描绘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生活的《东京梦华录》一书中,很多处都出现了梨。其第二卷《饮食果子》中记载:

又有托小盘卖干果子,乃旋炒银杏、栗子、河北鹅梨、梨条、梨干、梨肉、胶枣、枣圈、梨圈、桃圈、核桃、肉牙枣、海红、嘉庆子、林檎旋、乌李、李子旋、樱桃煎、西京雪梨、夫梨、甘棠梨、凤栖梨、镇府浊梨、河阴石榴、河阳查子、查条、沙苑榅桲、回马孛萄、西川乳糖、狮子糖、霜蜂儿、橄榄、温柑、绵枨金橘、龙眼、荔枝、召白藕、甘蔗、漉梨、林檎干、枝头干、芭蕉干、人面子、巴览子、榛子、榧子、虾具之类。

你一定流口水了。而在琳琅满目的果品中,“河北鹅梨、梨条、梨干、梨肉”,“西京雪梨、夫梨、甘棠梨、凤栖梨、镇府浊梨”……你看,梨子的出现比例是最高的。

我们再看一首北宋诗人写的“梨歌”:

王道损赠永兴冰蜜梨四颗

宋 梅尧臣

名果出西州,霜前竞以收。

老嫌冰熨齿,渴爱蜜过喉。

色向瑶盘发,甘应蚁酒投。

仙桃无此比,不畏小儿偷。

梅尧臣的朋友王道损赠送了他四颗梨,老梅专门就此写了一首诗道谢。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首先,老梅和老王都是实诚人,放在今天,你不太可能大老远只给朋友送四颗梨子。当然,那个年代的物流、保鲜技术都不能跟今日比。其次,这“永兴冰蜜梨”,一定是绝顶的风味好物,值得大书特书。永兴,即宋朝的永兴军路,辖区主要在今陕西省,治所位于长安(今西安)。

名果出西州”,点出产地,此梨出自物产丰饶的关中平原;“霜前竞以收”,点出收获季节,在秋霜降临之前。

这“永兴冰蜜梨”好在什么地方呢?顾名思义,首先就是“冰”,其次就是“蜜”,具体说来,就是“老嫌冰熨齿,渴爱蜜过喉”。这梨子不仅口感好,卖相也很好,“色向瑶盘发,甘应蚁酒投”,丰满细嫩,表皮宛如青玉,果肉如同冰玉,这简直就是瑶池西王母盘子里的仙果。

枣子

枣:《齐民要术》里的N种吃法

说完了梨,我们来说枣。

枣,也是原产中国的一种果木。古老的《诗经》中就有关于枣的记载,《邶风•凯风》中写道,“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这里的“棘心”,就是酸枣的花朵。此外,《豳风•七月》中也写到,“八月剥枣”,到了秋天,不论酸枣还是大枣,都已经成熟。

北朝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一部非常全面严谨的农书,其中记载了很多农作物的种植和加工技术。这部书的第四卷第三十三章是《种枣》。看过你就知道,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农民,已经摸索出一整套先进的果树栽培技术:

“常选好味者,留栽之。候枣叶始生而移之。三步一树,行欲相当。欲令牛马履践令净”;还有收获果实的方法,“全赤即收。收法:日日撼而落之为上”,到了秋天,枣子全红的时候,就可以收获了。正确的收获方法,既不是爬树去摘,也不是用木棍打,而是天天去摇晃树干,自然落下的,就是最好的。

当然,更令我们感兴趣的,是书中还记载了枣子的N种加工方法:

——《食经》曰:“作干枣法:新菰蒋,露于庭,以枣著上,厚三寸,复以新蒋覆之。凡三日三夜,撤覆露之,毕日曝,取干,内屋中。率一石,以酒一升,漱著器中,密泥之。经数年不败也。

据《食经》(此书可能已失传,可惜)记载,干枣要这么做:用新采的茭白叶子(菰蒋)铺在地上,放上枣子,再铺一层茭白叶子。过了三天三夜,枣子差不多阴干,撤掉上层的叶子,曝晒整日,搬进屋内,用酒喷润后,放到坛子里,用泥密封好,能放好几年呢。

——枣油法:郑玄曰:“枣油,捣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乃成之。

枣油怎么做呢?把枣子捣烂成泥,和匀,涂在帛布上,干燥之后形成油一样的东西,这就成了!

——枣脯法:切枣曝之,干如脯也。

枣子果脯怎么做?把枣子切开,晒干之后就是了。

——作酸枣麨法:多收红软者,箔上日曝令干。大釜中煮之,水仅自淹。一沸即漉出,盆研之。生布绞取浓汁,涂盘上或盆中。盛暑,日曝使干,渐以手摩挲,散为末。以方寸匕投一碗水中,酸甜味足,即成好浆。远行用和米,饥渴俱当也。

麨(chǎo),指粉末状的食物。酸枣粉怎么做?选用那些软红的枣子,摊在席子上晒干。放到大锅里煮,水开就捞出来,放到盆里研磨。用生布绞汁,涂在盘子上或盆子上。大热天放在日头下晒干,慢慢地用手摩挲,令其成为粉末。枣粉做好后,舀一勺放到碗里,用水冲泡,又酸又甜,可好吃呢!出远门的时候,用来调和米粉,既解渴又充饥。

我特别想提醒你留意这部《齐民要术》。中国的古籍的确很丰富,但是有关农工技艺的书籍并不算多,也许是农人和工匠自己不会写,而大多数读书人不屑于记录。有鉴于此,《齐民要术》和《营造法式》(宋李诫编修)、《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农政全书》(明徐光启著)等书籍就显得尤为可贵。

在《齐民要术》里,类似“枣子的N种做法”的记述还有很多。它的第八卷、第九卷更是专门讲述各类食物的做法,从做酱到腌鱼,从烤肉到烧粥,色香味俱全,看到你流口水。譬如《炙法》一章中写到烤乳猪,“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状如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看到这些,我不禁感慨,对于美食的追求,对于美好生活的营造,我们中国人一直是不遗余力的!

栗子

栗:它曾填补了老杜的饥肠

说完了梨和枣,我们再说一种秋天的果实吧,这就是栗子,或称板栗。栗子同样原产中国,在古诗文里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而且常以“梨栗”“枣栗”这样的组合出现,可见它足以与梨枣二位“分庭抗礼”。

栗子的味道甘甜,口感或粉或糯,这总令我想起菱角。也许可以这么比方:栗子就是北方的菱角、山上的菱角;菱角就是南方的栗子、水中的栗子。

我们应该都吃过糖炒板栗、板栗烧鸡、栗子蛋糕等美食,但是很多人未必知道栗子到底长什么样。长在树上的栗子,外壳有刺,就像一个小刺猬,内含三到四颗果实。到了秋日成熟的季节,有刺的外壳就裂开来,并且纷纷落到地上。这样,人类或者动物,就可以来捡拾它。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到了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

唐 杜甫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这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所作组诗中的第一首。杜甫时年48岁,因为遭遇安史之乱,正带着家人到处流寓,在同谷县暂住了一段时间。

板栗

这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之一,困顿到没饭吃,只能到山中捡野果。“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天寒地冻的秋冬季节,像猴子一样在山谷里捡橡子、栗子。“狙公”,本意指养猴子的老人,就是典故“朝三暮四”里的主人公,而在这里,“狙公”用来指代困苦的流民,甚至就是指野外的猴子。橡子、栗子这些野果,作为副食或者零食固然不错,但作为主食来充饥,那种滋味就可想而知了!

白头乱发垂过耳”,“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读了这首诗,真是令人悲从中来。而在大约两年之后,五十岁时,杜甫又写下了《百忧集行》,回忆起少年往事:“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梨枣也好,橡栗也好,这些秋天的果实,我们只盼它们象征着成熟与收获,是人们解馋的佳品、乐趣的源泉,而不是令人触景伤情的道具。秋日是丰收的季节,惟愿天下太平、孩子幸福、百姓丰衣足食!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