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灾难面前,故事可以拯救生命

2023-09-07 15: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0年春,加缪的《鼠疫》、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理查德·普雷斯顿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占据了当当热销电子书top20的三个席位。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乔万尼·薄伽丘的《十日谈》也在书店卖到脱销。

▲ A Tale from the Decameron (1916)

疫情文学历史源远流长,却从未如此火热。面对超出认知范围的病毒,人们只能在“疫情”这个母题下寻找一个落脚处。

《纽约时报》杂志受到启发,决定策划一个疫情故事特辑。他们给全球各地包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埃特加·凯雷特在内的几十位作家出了一道“命题作文”——共同书写一部这个时代的《十日谈》。主旨是致敬薄伽丘在《十日谈》中的构想:

与其在肆虐的疫情中饱受煎熬,不如在精彩纷呈的故事中,获得对眼下灾难一笑置之的勇气,再重新投入生活。

薄伽丘《十日谈》中的小故事关乎爱恨情欲,没有固定主题,直白点说就像是中世纪的“故事会”。因此《纽约时报》的编辑部也未给作家设限,故事内容可以紧扣眼下的灾难,也可以完全与之无关。

杂志主编凯特琳·罗珀如此评价这期杂志:“并没有期待太多,这些虚构小说能够娱乐读者,起到缓和剂的作用,帮助人们转移注意力,同时更好地扎根于当下,这样就够了。”

但反响却超乎所有人所料,杂志出版后,读者的来信挤爆了邮箱,纷纷诉说着故事带给他们的安慰。

“也许故事真的可以拯救生命。”凯特琳·罗珀这样想。

◀︎ 英文版封面

2020年9月,29个故事以书籍的形式出版,取名《十日谈:新冠时期故事集》。其中的故事有的紧贴疫情下的日常生活,有的将疫情作为一种符号来讲述更深刻的道理,还有一部分与疫情无关,但展现出“故事”这个体裁的无穷魅力。它们内容上大相径庭,却共享一种在危急情况下特有的生命力。

疫情故事1.0:

亲历者视角

最早的疫情写作要追溯到英国启蒙主义作家笛福(Daniel Defoe)的《大疫年纪事》,笛福以伦敦鼠疫亲历者的角度记录下了生活中的剧变:

“整条整条的街道显得荒凉枯寂,非但要被关闭起来,而且要将其居民清空;那些门开着,空屋里的窗子被风撞碎,因为没有人将它们关上:总之,人们开始被他们的恐惧降服,而且开始认为一切管理条例和措施都是白费力气,除了普天之下的荒芜枯寂之外,什么都指望不上。”

这种从个人视角出发,具有一定纪实性质的写作可能就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疫情文学。《十日谈:新冠时期故事集》中不少类似风格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着力点更小,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私人场域中发生的变化。

亚历杭德罗·桑布拉的《屏幕时间》讲述了一对夫妻终于脱下“自律”的锁链,徜徉在电子产品带来的纯粹愉悦中。原来带来负罪感的娱乐活动,现在变成了苦闷日常的最好解药。

埃特加·凯雷特的《外面》描述了解封第一日的心理活动。居家已久的人们被迫走上街头,上班、与人寒暄、逛街这些往日稀松平常的事变得极度陌生,甚至让人抗拒。

保罗·乔尔达诺的《完美的旅伴》聚焦于因封城又重新住到一起的一家三口,24小时全天候共享一个生活空间,让本身就暗藏水下的矛盾激化,此刻再也没有上学、上班的借口来帮他们逃避战争。

理解一场疫病需要时间,新闻里不断刷新的数字、冒出的新的医学名词是什么意思,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指向哪一种未来?与让人无法消化理解的新闻相比,书中这些取自于日常生活的疫情故事又何尝不是一种新闻?它真实地记录着更贴近心灵的某种变化。它以读者更能理解的方式传达某种情绪、某种处境,构建某种记忆,也预示某种未来。

疫情故事2.0:

疫病作为符号

《十日谈:新冠时期故事集》中的另一部分故事,并不直接指向新冠疫情,它们将疫情当作语境、隐喻、符号、一种剖析社会的角度。就如同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是心灵上的失明。加缪的“鼠疫”,是生活的疫病,我们无时不刻都在加害别人。在这样的故事里,疾病是一种符号,其试图阐明的是更深层次的哲理。

莫娜·阿瓦德的《这样一片蓝天》中,疫情被当作一种创伤回忆。故事中的女人下定决心通过“特殊科技”消除了创伤回忆,手术醒来后,她记不得新冠,也忘记了曾给自己带来巨大创伤的前夫。

凯伦·罗舒的《十九路巴士 伍德斯托克/格里森》中,疫情是灾难的一种隐喻。疫情下,十九路巴士的乘客并不多,几名常客天天碰面,却存有隔阂。车祸发生的瞬间,时空停滞,下一秒,他们就要面临死亡,而只有在隐喻性的灾难面前,人类才终于学会谦卑,众生才终于获得平等。

大卫·米切尔在《如果愿望是马》中将疫情视作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病毒波及监狱,杀人犯被关进了一个单人牢房。他幻想了一个具有神性的狱友,在这个鬼魂面前忏悔、赎罪。世界停摆了,人类被迫独处,最先要面对的就是自己的丑恶。

这些故事或许无法帮读者驱散眼前的迷雾,却透过了磷火般的微光,将那缕死亡阴影笼罩下的生机,勾勒出来。

疫情故事3.0:

故事本身的价值

《十日谈》作为最老的疫情文学之一,除了在开篇提及疫情的大背景,往后的100个小故事与疫情毫无关联。因为薄伽丘的初心很简单,就是用有趣的故事娱乐读者。

《十日谈:新冠时期故事集》中的部分故事也沿用了这个传统,它们与疫情几乎毫无关联,题材光怪陆离,但读起来却让人欲罢不能。这些故事有着高明的叙事手法、意想不到的故事走向,以及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局,本身就是绝佳的短篇小说。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没耐心·格里塞尔达》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科幻《十日谈》。被派来地球“救灾”的外星人,用蹩脚的外星翻译腔,给地球人讲了一个血债血还的复仇故事。

蕾切尔·库什纳也在《提红色大行李箱的女孩》中玩起了故事嵌套。在一场故事会上,作家与作家美丽的妻子给大家讲了个故事:很久以前,他们的朋友前往他乡追求一位美丽女孩,很快朋友和女孩坠入爱河,为了爱情,女孩来到朋友的城市生活,最后男孩却因为日久生厌离开了女孩。正当大家为女孩感到惋惜时,作家宣布,故事中的女孩就是坐在他身边的美丽的妻子。

这几位作家向我们证明,故事作为最古老的娱乐媒介之一,在今天仍然是摆脱日常生活单调乏味的一种甜蜜方式。

在《十日谈:新冠时期故事集》中,你将看到文学名家们随手捡拾起自己的疫情碎片、大胆让其在烈火中炼制、最终冷却成的这29篇贴近心灵的时代故事。当现实变成了超现实,或许唯有故事才能洞察一切。

【新书推荐】

编者:《纽约时报》杂志

译者:鲁冬旭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 《十日谈:新冠时期故事集》周边“藏书票”为文轩渠道独家,限量2000套。

-End-

作者:Niki

编辑: 阿七

原标题:《灾难面前,故事可以拯救生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