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防汛墙“打开”,人和水岸开始互动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赵忞
2023-09-08 11:1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9月初,上海出现雷雨,有网友发视频称“黄浦江的水漫过栏杆”,有声音疑惑大城市的滨水步道被水淹没,是否设计不合理? 

实际上,那是陆家嘴滨江绿地凸出防汛墙外的一块亲水平台,既不影响实际防汛墙的功能,同时在非汛期,亲水平台能让市民更接近江边游玩。这也是特意设计的。

从2017年开始,黄浦江、苏州河滨水空间陆续贯通和开放,沿江高耸、遮挡视线的防汛墙,有了更多新设计,它们因地制宜地与沿岸景观融合在一起,滨江空间也成为了公共步道,方便市民游玩。

小小防汛墙的改造背后,是人和水岸互动关系的变化。

用亲水平台打破“一面墙”

防汛墙注重的多是安全功能,水利部门的做法是通过历年的河流洪水位的统计和规划确定滨河堤岸的标高,采用硬质墙面阻挡可能的洪水,而这也割断了人与水的互动。

例如黄浦南外滩、苏州河下游的南北苏州路上的防汛墙,均紧贴城市道路。虽然部分地区拥有绿化,但因墙体多导致视线受到一定程度的遮挡。

当城市建设越来越考虑“以人为本”,滨水空间的生活、游憩、休闲价值得到新的重视。打开滨水空间,让江河两岸成为“城市会客厅”,是城市更新的重点之一。

改造方式有好几种:

最简单的做法是在防洪墙上设计闸门,向外拓出一块块亲水平台,并且平台高度尽量贴近水面。在枯水期打开防汛闸门供市民休憩,涨潮或者台风期防汛闸门关闭,禁止人进入,在丰水期,水位高的时候亲水平台被淹没。

 “被淹没”的亲水平台,就是标准的“防洪闸+凸出平台”的做法。 本文照片均为 赵忞 摄 

在有些地区,亲水平台也会做成轮渡码头式,防洪闸延伸出来的缓坡是“活动”的——可以随着水位的高低而升降。

在上海黄浦世博滨江和徐汇滨江北段,部分亲水平台还可以用原来的混凝土码头加以改造。亲水平台连接成片,从好几个防洪闸入口都可以随意进出。

卢浦大桥下的一段滨江亲水平台,部分码头区连起来作为公共空间,部分不设计人的经过,一些野鸟可以在此繁衍。

而上海黄浦滨江的南外滩段,原有防汛墙平均高度为2.2米,阻碍了观赏江面的视线,造成城区和滨江空间的分离。改造时,这里在防洪墙外的滩涂打桩,修建出更高的平台,做一些种植和景观设计。改造完成后,防洪堤外侧成为居民临江眺望、休憩驻足的休闲之地;汛期状态下,两级平台可以预警水位高度。

黄浦江边,平台比外马路大约高出一人左右。

防汛墙与绿地的“多级组合”

随着城市生态被视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面向,城市防洪设计也通过不同学科得以交叉发展,不再局限于“一面墙”的单一功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沈清基曾在接受澎湃研究所采访中指出,如今的滨水城市规划设计也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目标和愿景。

比如,在浦东滨江,常见的一种绿地设计方式是“中间高,两边低”,离江最近的部分是硬质铺装的延伸数公里的带状平台。从带状平台向上,走一些台阶能到达绿地。

以东昌路绿地为例(见下图),绿地本身也是道防汛墙,像大坝一样采用了内陡外缓的形态。最外是硬质带状广场,中间是凸起的绿地,跑步道位于最高处,最内是自行车道,然后缓慢下到城市道路。

这类防汛墙与“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在一起。汛期状态时,即使位置低一级的硬质带状广场被淹,后面更高的绿地仍可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而平时,24小时开放的阶梯式绿地,让市民在滨水绿带中享受城市生活。

如果在城市滨水没有类似浦东滨江的大面积空间,还可以像苏州河普陀区和长宁区曹杨路附近那样“螺蛳壳里做道场” ,大量采用立体化抬升,解决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增加绿色景观和休憩场所。

例如,上图是一段沿着苏州河设计的防汛墙。黄色的石质“S”湾是防汛墙本身,拍摄者站在从“墙内”跨到“墙外”的小平台上,两边均为台阶。墙外以活动平台和剧场型围合空间为主,市民可以活动、散步,墙内则种植了大量景观花卉,供路人欣赏。

城市高质量的滨江空间要具有多种积极功能,伴随防汛墙的“打开”,滨水空间也真正成为市民能游玩、能享用的空间。除了视觉景观、休闲游憩等功能外,滨水空间还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民生福祉。

______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朱玫洁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