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各中医院有号称“打败奶茶”的酸梅汤吗?专家:处方因人而异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陈斯斯
2023-09-11 17:0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近日,全国多地年轻人掀起了去中医院买酸梅汤的热潮,网友直呼原来打败奶茶还是得靠中医,但争议也随之出现。上海各大中医院情况如何,卖不卖酸梅汤?

9月11日,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岳阳医院、曙光医院、市中医医院等四家医院,各家医院均没有面向普通公众销售酸梅汤。对于市民身体调养需求,经医生诊断,医院可开具酸梅汤相关处方。

上海龙华医院营养科主任蔡骏说,“最近来门诊问酸梅汤的人多了”, “目前开处方的人不多,近期比往年同期要多一点”。医生也没想到,这款适合盛夏的茶饮,在过季时意外蹿升为“顶流养生饮品”。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开酸梅汤,医生根据患者个人体质和具体条件开处方,每个处方的用药、剂量也不完全一样,有不同的功效。”蔡骏强调。

酸梅汤处方因人而异 

首先,通常人们在外面买的酸梅汤,和医院配制的酸梅汤不一样。蔡骏说,中药有炮制过程,酸梅汤的药材和食材并不完全一样。

酸梅汤是中国传统的夏季解暑生津饮料,其基本原料是乌梅、山楂、甘草、陈皮、冰糖,此外,辅料还可以加洛神花、桂花,乌枣、桑葚、薄荷、枸杞等。要注意的是,“每个人体质不同,个体情况不一样,因此医生开具的处方也不一样。”蔡骏说。

医生开任何一个处方,要先对患者进行诊断,了解患者的个人体质,有无禁忌症,然后才遣方用药。“就是说,很多人是开不出来(酸梅汤)的。”蔡骏说。

从功效看,酸梅汤具有消食和中,行气散瘀,生津止渴,除烦安神之功效,适合盛夏时出现的食欲不振、口干少津、倦怠乏力的人群饮用。加入冰糖冰镇后,酸甜清新,津液顿生,犹如暑天中的一阵凉风,驱走暑湿之气。因此,它也成为传统夏季养生饮料。

但蔡骏提醒,酸梅汤与其他凉茶一样也有禁忌人群。比如,酸梅汤一般放入冰糖矫味,糖尿病患者应限饮或不放冰糖;酸梅汤中山楂有活血化瘀、行气散瘀作用,不太适合孕期妇女大量饮用。

另外,酸梅汤组方中乌梅、山楂味酸,酸主收敛,因此酸梅汤不适合感冒初期、舌苔厚黄腻的湿热人群饮用。酸梅汤味酸,还对胃肠黏膜刺激大,脾胃虚弱、胃炎反酸、胃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者也不适合喝,儿童脾胃发育不完全,也尽量少喝为宜。

“这些情况,都是医生在开药时要了解和判断的。”蔡骏表示,根据每个人各自体质特点,顺应四季变化,再选择最适宜自身特点的养生茶。

近期,有网友晒出自己在浙江省中医院仅花1.34元就配得一帖酸梅汤的经历,吸引了大量年轻网友效仿。这种情况并没有在上海出现。

蔡骏说,最近来门诊询问酸梅汤的人确实多了,他专门查了新闻,了解了前后背景。但是,该院“目前开酸梅汤的人不多,近期比往年同期要多一点”。

至于价格方面,记者从医院方面了解到,酸梅汤的处方并非固定的成药剂型,由于医生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情况开处方,药材、剂量不完全一样,功效也不一样,通常没有固定的价格。

适宜当季的茶饮 

时入仲秋时节,昼夜温差大,已不是饮用酸梅汤的最适宜季节。蔡骏表示,仲秋时节最易伤津耗液,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所以秋季应以养阴润肺为先。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能喝酸梅汤,盛夏是最佳时节,四季也都能饮用,要看具体情况。”蔡骏举例,如果没有身体禁忌,有些人冬天吃火锅,很多火锅以辛辣为主,就餐时喝点酸梅汤进行调节,也是合适的。

最适宜秋季的养生茶有哪些?蔡骏说,银耳莲子茶、银花沙参茶、桑菊饮等均是适合秋季的常见茶饮。

【银耳莲子茶】

原料:白木耳15克、莲子15公克、百合5克、红枣6枚、冰糖和水适量。

做法:白木耳、莲子用水泡软洗净、百台用温水泡软。白木耳入锅中,加水煮沸,转小火煮30分钟、加入莲子、百合、红枣,小火煮20分钟后,再加入冰糖煮3分钟即可。

功效:养阴润肺、补脾止泻、肺燥久咳。适用于肺燥久咳、口燥咽干者。

【银花沙参茶】

原料:沙参15克,生白芍12克,金银花6克,生甘草5克。

做法:将以上原料放入水中,大火煮沸、转小火煮20分钟,去渣取汁频频代茶饮用。

功效:养阴清肺、止咳利咽。适用于肺胃阴虚、慢性咽炎、阴火上炎者。

【桑菊饮】

原料:桑叶、白菊花各10克,甘草3克

做法:将桑叶、白菊花,甘草放入锅中煮沸,去渣取汁,加入少量冰糖代茶饮用。

功效:清肺润喉、清肝明目,适用于秋燥上火者,对风热感冒也有一定疗效。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