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读丨钱到不到位,都得面对职业倦怠

栗中西
2023-09-12 21:1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最近,从某主播的翻车事件中学到了一个词:职业倦怠。英文叫Burnout,直接的意思是“烧光了”,大概意思是长期巨大的工作压力造成能量耗尽,最后可能导致崩溃,有的人甚至会以毁灭现有成果作为出口。

原来“钱到位了”,一样会有职业倦怠,别说绝大多数的职场人连钱都没有到位。

打开社交平台,你会发现现在有许许多多博主,致力于告诉大家怎么拒绝职场内耗,怎么告别工作性抑郁,怎么用MBTI职业性格分析重寻出路,怎么实现精神离职,怎么与奇葩老板同事切割……今年大热的“Gap Year”更是见证了一部分人的集体职业倦怠。

这种阶段性的“上班如上坟”似的痛苦,不只是你我普通“打工人”的考验,罗翔老师也感慨过,无论多么高大上的工作,时间一长就会滋生无聊的感觉,就会觉得工作不过是一种重复的机械劳动。

研究证明了,这类感受真不是矫情。早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倦怠列入国际疾病分类,描述为“一种源于未被妥善管理的慢性职场压力的综合征”。《哈佛商业评论》参与的一项调查显示,职业倦怠是全球性的工作问题,89%的人表示自己的工作生活越来越糟。

对此,国外的研究者提出了导致职业倦怠的六个主要因素:不可持续的工作负荷,感到缺乏控制,自己的努力没有获得相匹配的回报,没有为自己提供支持的团队,缺乏公平性,价值和技能的错配。

在大多数人的经验里,“回报”这一项恐怕是要提到第一位的。但是顶流主播的“崩溃”、一些光鲜公共人物的莫名“发疯”预示着,即使钱到位了人也会倦怠乃至崩溃。

会不会有一天,一千年后的考古学家,破译我们这个时代的各种文本、图形以及二进制档案,得出一个结论:一千年前的社会,经历过一场关于倦怠的精神危机。

尽管很多人把“上班就是为了赚钱,别跟我谈理想”的话挂在嘴边上,但是,我们真的能接受工作毫无没有意义吗?知乎一个“月薪1万8但无意义的工作你愿意做吗?”的问题,曾引发11亿多次热议。而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柏专门写过一本《毫无意义的工作》(此书直译是“狗屁工作”),断言37%~40% 的工作者觉得他们的工作对世界毫无贡献、毫无意义。

我觉得,这个研究反向说明了工作的意义不可或缺。就像罗翔老师说的——只有神圣的意义感,才能带领我们走出虚无的泥淖。然后,要用正直美好之类的品格,成为彼此的榜样,相互安慰。

罗老师用意义加持工作的终极大法,是毫无疑问正确且高尚的办法。但在一个工作高度细分的社会,要找意义感可能需要向外延长推导很多步,才能达到“意义”这个彼岸。这种超长反馈链条,某种程度是加重疲倦感的元凶。一个在每天风风火火开着策划会、碰头会、复盘会这会那会的办公室白领,可能比如起早磨豆腐的人,更难感知工作的意义。

也正因此,一些技术性的应对之法,才流行起来。认真读了所谓的“精神离职法”“迷你退休法”,会发现这些看似荒谬的建议背后,有它的科学道理。有一种从神经学角度出发的观点,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慢慢敏感化杏仁核和不断运转交感神经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启动保护预警机制,告诉你现在的工作状态对身体有害,不宜持续。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钱到位”的工作,但是,我们要努力找出自己的工作意义——帮助别人、改善社会。突然发现,我的那一点“新闻理想”刚刚能帮我度过职业倦怠。

    责任编辑:沈彬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