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喜马拉雅“小黑哥”王强:在“世界之巅”守护“那些花儿“

2023-09-12 18: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小科 中国科技信息

王强在珠峰保护区海拔5400米处采集植物标本

一个人的脚步究竟能够“行走”到怎样的高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强用十余年的实践“丈量”出了答案,那高度便是“世界之巅”。

有着“世界之巅”之称的泛喜马拉雅地区,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理单元,拥有最丰富的高山植物区系,其包括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一部分。“在全球找不到第二个像泛喜马拉雅生境多样化的环境”,这里是无数如王强一般的植物分类学家心中的圣地。

然而,作为地质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泛喜马拉雅地区泥石流、地震频发,刀耕火种与乱采滥挖现象也十分严重。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王强参与到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研中。历经十余年组织科考队伍在雪域高原开展植物调查研究,采集了10万余份珍贵的植物标本,拍摄了20余万条影像数据。

泛喜马拉雅地区的边界海拔是600米,最高可达8000多米,在这里跋涉就是一趟从热带到寒带的穿行,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植物分类工作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王强并没有停歇“向上求索”的脚步。更难想象的是,这条路一走就是十余年,常年的日晒风吹,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作“喜马拉雅小黑哥”。

在这座神秘的高山上,王强如何用人生最重要的时间书写自己的故事?今天,请跟随《中国科技信息》一起来聆听。

完成冠唇花属世界性分类学修订的“第一人”

植物分类的重要任务就是将自然界的植物分门别类,鉴别到种,并给植物以名称和描述。植物分类学所总结的人们对植物进行分类的经验和规律,已成为人们认识植物和发掘植物资源的有力武器。它不仅是植物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而且与农、林、牧、副、渔、医药和工业原料等也有密切关系。

早在大学时期,王强便深知植物分类学作为基础科学的重要作用。他明白,植物分类学是整个植物学的基石,植物分类学基础牢固,植物学的大厦才能建得高。因此,200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时,王强坚定地选择了植物学领域里最基础、最艰苦、也是最重要的学科——植物分类学。

博士学习阶段的三年,王强以唇形科冠唇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艰苦的分类学研究工作。冠唇花属在南亚和东南亚广泛用作香料,在我国西南地区也常作为民族药用植物使用。该属先后发表40个种及变种,但争议严重,半数物种的可靠性被质疑,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也混乱不清。

三年里,王强不惧艰苦,走遍了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的山山水水,每一个分布有冠唇花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常年的野外科考工作中,他采集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实验样品,查阅分析了国内外40余家重要标本馆的标本。在对冠唇花属各物种居群水平性状统计分析以及综合的系统学分析的基础上,他最后全面完成了该属首次世界性的分类学修订。

王强在藏东南和中缅边境野外科考

2011年博士毕业后,王强加入植物分类学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研。《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研是我国主导的,当前国际植物分类学领域最大的研究计划。项目集结了我国以及英美等15个国家的116位优秀的植物学家,持续在泛喜马拉雅地区开展植物多样性考察和植物志书编研工作,这也成为了他科考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

行走高山十余年采集十万余份珍贵标本

之所以选择泛喜马拉雅地区,是因为这里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

泛喜马拉雅地区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理单元,涵盖全球3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中的3个,拥有全球50%以上的7千米级雪山和最壮观的高山植物区系(近2万种植物)。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简称 CI)曾经评估过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一共评出34个,在泛喜马拉雅就有3个。但是,该地区生境极度脆弱,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其植物多样性面临断崖式下滑的风险。

因此,泛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多样性研究,成为了植物分类学领域最重要、最基础性的工作之一。王强曾说,对于植物学科研工作者而言,喜马拉雅就是长满了奇花异草的地方,“在这里生活着成千上万的植物小精灵,这才是喜马拉雅的灵魂”。

不过,野外科考工作强度非常大,尤其是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地形复杂,无人区的科考更是危机四伏,但王强和他的团队毫不畏惧,白天在喜马拉雅无人山区负重徒步考察野生植物资源采集标本,晚上下山则加班处理标本,连续奋战,经常工作到半夜1、2点,哪里有珍稀植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王强作为项目组骨干,十余年来坚持在雪域高原开展植物调查研究,足迹踏遍了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的山山水水。项目启动近十年来,他组织科考队伍采集了10万余份珍贵的植物标本,拍摄珍稀植物影像数据20余万条,为我国掌握这一著名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植物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强(左)带领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南坡悬崖上搜寻新物种

十余年艰苦的野外科考,也在王强脸上留下了高原烈日和风霜的痕迹,曾经的青葱少年也变成了如今大家习惯称呼的“喜马拉雅小黑哥”。考察队员曾经编过顺口溜自嘲,“植物科考队从原始森林里面完成任务出来的时候,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打听是中国科学院的。”

因热爱而守护 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不断发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和2020年,王强在科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了英文版《泛喜马拉雅植物志》唇形科和马鞭草科两卷册,为两类著名的重要资源植物精准利用和有效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高山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这一系列志书也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极其有用的植物志”,“代表了当今国际植物志书编研的最高水准”。

2021年《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编委会上,经编委会委员投票,他全票当选为项目办公室主任。

2022年,王强又在Cell旗下综合性学术期刊The Innovation发表论文,综述了泛喜马拉雅的地质历史、生境多样性和植物区系的独特性,全面总结了泛喜马拉雅植物志项目已取得的成果和重要进展,揭示了开展该地区多样性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并就加速推进相关研究提出了重要建议。

然而,这一系列成果并没有让王强满足,他深知只有凝聚强大的团队,协同战斗,才能为国家的基础性研究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在多年的泛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考察工作基础上,依托植物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他组建了“钟补求泛喜马拉雅青年突击队”,组织突击队员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持续在高原艰苦环境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勇担重任。

在研究生教育和科普工作方面,王强也不断尝试。他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担任“植物分类与鉴定”“植物系统分类学”等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国科大课程考评中一直深受研究生好评;2022年,他当选青促会理事会副秘书长,进一步推进了中科院青促会的各项科学传播工作,使得青促会科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他在中科院科学节、格致论道、科学出版社“生物志库”,以及中科院青促会“爱科学小课堂”等平台多次发表科普演讲,讲述植物的故事,呼吁大家保护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他在格致论道的科普演讲《雪域精灵》,经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全网直播,在线观众近400万,经网络媒体Bilibili剪辑的科普视频《其实,我是一朵花》,上线1个月内点击量就超过20万。他还多次赴北京、四川、贵州、江西、浙江等多地大、中、小学校做植物科普讲座,深受公众和青少年朋友喜爱。

王强在西藏墨脱山地热带雨林考察蕨类植物

作为一名植物分类学家,王强一直在努力,他说,不管考察有多艰辛,自己都陶醉其中,“因为我们看到的,收获的,都是我们最爱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内容转载请联系微信:zkxxx1999

在线投稿平台:www.cnkjxx.com

投稿电话:010-68003059

寻求报道、内容合作,请联系微信:15811564659

杂志收录情况:《中国知网》《中国期刊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协、中国图书馆学会(解读科学发展观推荐书目)》

原标题:《喜马拉雅“小黑哥”王强:在“世界之巅”守护“那些花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