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考古博物馆开馆,兽面纹铜牌等顶级国宝首次集体亮相

2023-09-18 07: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朵朵编辑部 耳朵里的博物馆

中国考古博物馆,9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啦,喜大普奔~朵朵第一时间就去探馆,把一手的、新鲜的展览信息记录并呈现给大家。

看完一圈整体感觉就是文物好多,珍贵文物好多好多,看不完,根本看不完!大多数展台上都是满满当当的文物,展牌上的文字介绍也是能多就多。

先上个长图,剧透一下精彩~

常设展览的总主题是“历史中国,鼎铸文明”,分成序厅、文明起源、宅兹中国 、大国一统 、和融万方 、东方欲晓 ,下边给大家介绍一下~

展览序厅

进入展览序厅你就会感到巨大的视觉冲击。门后的照壁上是巨幅铜版画感觉的青绿山水画卷,绕过照壁,迎面看到一面巨大的铜镜上镌刻这“历史中国,鼎铸文明”八个大字,这是博物馆基本展陈的主题。

铜镜周边的铜浮雕全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左右两侧是模仿考古地层剖面搭建的文物展柜;抬头看上方,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天文典籍,设计的星象图,寓意历史星空。低头看地上,是一条历史大道,从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一直延续到当下,足足的历史感。

历史大道两侧的这两驾车马,来自河南安阳殷墟遗址。1928年,中国的学术机构首次对安阳殷墟进行发掘,被誉为考古学的开端。

-01-

文明起源

在这里可以一览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被称为“日月山形纹大口陶尊”的大家伙。这上面有着明显的、笔画流畅的三个刻符,长得像“日”、“月”、“山”,这些刻符比甲骨文还要早一千多年呢!

这件长得极其普通的牛舌状的石片,竟然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磨制石器。

最早的一批陶器出现在中国华南地区,尤其是广西甑皮岩遗址的陶器年代久远,这里的人为了煮螺蛳粉竟然这么早就开始做准备了?

几千年前的粮食怎么保存下来?透过放大镜可以看到被烧成黑炭的大米粒和小米粒。

这里还有一个巨大的猪头。种粮食、驯化动物,古人逐渐过上了定居生活了。

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拥有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在有限空间内获得充足、稳定的食物来源,促使定居生活出现、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生产力大幅提升、生产关系加速转变,从此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快速道,为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

这几出土于裴李岗的石镰、石磨盘不就是教科书上曾经看过的嘛~

白家-大地湾文化,距今8000-7000年。白家遗址中出土的圜底钵和红三足钵口沿上普遍饰一周棕红色宽带纹,有的碗底饰彩,是我国北方地区目前所知最早的彩陶。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镇,距今8200年至7200年,展出的玉器被称为玉珏,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切割琢磨的呢?

陶尊形器身上的图案很吸引人,有鹿、猪和鸟,他们体现出近大远小的比例,美术史家更是称这件陶尊形器上的图案是我国最早的透视关系画。

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这件陶人面具,是男性还是女性?有个小胡子,应该是男性的面部形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件陶人面具想象一下7000年前祖先的面貌。

这件船形彩陶壶出土于半坡遗址,陶壶上虽然没有画一条鱼,却让人有“船儿满江鱼满舱”的感觉。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已知道选择离河流、湖泊较近的地方定居,一方面取水方便,更重要的是获取水中的鱼、蚌等食物。遗址中出土的网坠和鱼骨,则进一步证明那时的半坡居民过着农业为主、兼营渔猎的生活,同时也能说明六七千年以前的黄土高原上或许有水草丰美的景色。

展厅顶上的这张庙底沟彩陶纹饰分布图告诉我们早在汉字遍布全国前的几千年前,这种统一风格的纹饰已经勾勒出一个早期中华的轮廓了。

出土于西坡遗址墓葬里的釜灶是专门随葬的陶器,但它是仿制人们日常实用的器具而做的。在灶的中部是填柴的灶膛,四壁密封,能使燃火聚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热量,有不使周围的风影响火焰。

这个立鸟异形器的陶器真是有点怪怪的。还有一件更怪的,像是罐子上插满了天线。古人的脑袋里有啥呢?真是不好琢磨。

这个破碎的扁壶上有两个用朱砂写的文字,仔细看扁壶的每个缝隙缺口也都有朱砂涂抹,这是干什么的呢?

这个陶盘里的龙身子红黑相间,吐着舌芯,有一种要起飞的感觉。

-02-

宅兹中国

宅兹中国展厅,主要展示夏商周三个王朝时期的出土文物。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这件绿松石龙形器是一件超级国宝。

这些青铜器虽然不是很美观,但确实我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

这件绿松石铜牌饰可真精美,据说全世界也就有十几件问世,大部分还残缺不全,这里就有两件。

这件长得像大刀片的家伙,叫做玉石牙璋,浑身涂满了朱砂,后来周礼当中说的“以赤璋礼南方”,说的应该就是它吧。

这些满身遍布神奇纹饰的陶器来自内蒙古的大甸子遗址,居然和几千里之遥的中原有同样的气质。

进入商代区域,主要是来自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出土文物。一个大鼎是“司母辛鼎”,这是司母戊鼎的小弟弟,司母戊鼎是第一方鼎、它就是第二方鼎。

绿松石象牙杯!也是一件超级国宝。

这里的青铜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青铜器类型,各种各样的玉器更是琳琅满目,好多都是妇好的收藏品妇好还真是富有!

这件青铜大钺是妇好身份地位的象征,她还是率领军队征战四方的女将呢!了不起!

看商代文物,当然少不了甲骨文了,博物馆里还有观众体验的占卜互动装置呢!

周代的文物展陈也是相当多啊,件件文物都在讲述周礼的严谨。

张家坡墓地的这组玉佩,由3件玉璜、4件玉管和148件玛瑙珠、料管组成。挂于胸前,何等显贵啊。

这件四壁刻花纹的琮在西周玉琮中极为罕见。

这里的玉面幕,共3组42件,是缝缀在覆盖于死者面部的软质幎[mì]目之上的玉器。

这件邓仲牺尊,长得萌萌哒,长得说不出来属于哪种动物,但满身都爬满了动物和神兽。鸟、龙、饕餮……我进博物馆时,门口的两尊看门神兽就是它的样子嘛。

在夏商周青铜时代展厅的尾厅,青铜器按照功能、用途被分成了不同的类别。有鼎、簋等石器,尊、斝等各种酒器,有头盔、剑等各种兵器~不愧是“仓储式展陈”!

-03-

大国一统

一进门看到一个巨大的像是画又像是字的图案,这个字就是中华的“华”。

再进里一些,一幅巨大的中国版图像画卷铺开,投影设备投射出历朝历代的中国版图,站在观景台上,有一种一眼千年的感觉。

九州一都,这个部分的文物都是出土于中国历代都城的文物,汉唐长安、魏晋洛阳、元明清北京——各大古都的文物都在这里集合了。

出土于满城汉墓的铜豹镇是曝光度极高的明星文物。

接下来,展览又非常有条理地向观众讲述了历史上中国治国理政的智慧。展柜里各种珍贵的历史典籍,更让人惊叹中国的人文深厚。

在服章之美,这里有一个互动装置,站在前面可以让自己穿山不同朝代的人的衣服,仿佛是一面能穿越古今的镜子。

在人文化成,这里有明代皇帝专属的教科书,是为了让皇帝更好的学习知识。展柜里收藏的这些典籍都是馆藏的善本。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古籍保存着实不易。

-04-

和融万方

融合万方这个主题讲述的是一带一路的故事。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通过大运河连接在一起,商品、人员、文化在这条路上沟通交流。

这个区域的文物来自丝路沿线,有新疆出土的,也有南海出水的。

这份唐代木刻印刷的陀罗尼经非常珍贵,它集结了我国两项重大发明,那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项技术随着丝绸之路西传,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这柄花纹錾刻而成的银勺好精美啊,勺子的尾巴还做成了野鸭脑袋的样子,真是巧夺天工。

发现于安阳孝民屯的这套马具是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马具。

壳丘头遗址(距今7000—3000年前)是福建省目前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桥山遗址是海南地区迄今发现最大的史前遗址;英墩遗址是目前海南东南部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海上丝绸之路部分还向我们展示了水下考古的知识。水下考古中发现古代沉船是非常惊喜的成果,考古界有“一船十墓”的说法。

-05-

东方欲晓

东方欲晓的主题则是用珍贵的史料向观众讲述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奋斗历程。

这里不仅有光绪皇帝批示办理洋务的奏章,还有近代学者在西方求学时的著作。这里有一本1920年版的《共产党宣言》,是由陈望道翻译的。

整个展览在满墙的研究著作中结束。

参观中朵朵还发现了两处有意思的点,一是可以盖章,并且有邮筒直接寄送明信片;二是展厅里的机器人可以当讲解员,给你讲解,很科技很智能。

基本信息: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南门)

参观时间:

周二至周日 9:00-16:30(16:00 停止入馆)

周三至周日对社会公众开放。

周二对历史、考古、文博及相关单位团体开放。

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春节、五一、十一等开闭馆时间以公告为准。)

门票:免费,需要在官方公众号预约。

原标题:《中国考古博物馆开馆!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兽面纹铜牌,妇好墓象牙杯等顶级国宝首次集体亮相》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