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信河街”系列出新作:以《化蝶》探索角色转变的可能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23-09-19 08:52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化蝶》是小说家哲贵“信河街”系列中的又一传奇。它以一个剧团排练新剧的故事,探讨人与传统、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以一段找寻自我的旅程,探索角色转变间的可能。

9月17日,哲贵与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浙江大学教授胡志毅、《江南》杂志主编钟求是、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做客杭州纯真年代书吧,畅聊《化蝶》的创作历程、出版故事和戏剧元素。

《化蝶》新书分享会在杭州纯真年代书吧举行

继《仙境》后,哲贵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越剧这一传统戏曲形式上的又一书写。小说聚焦一个“化”字,讲述作品的焕新和艺术家的蜕变。

信河街越剧团的新团长剑湫走马上任了,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编梁祝故事,让悲剧变成喜剧。这一决定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但考虑到越剧的式微有目共睹,大家决定还是放手一试。新剧改编牵出了上一代生旦梅如烟和杜文灯的往事,也将剑湫与旦角搭档肖晓红、戏迷尤家兴三人紧紧缠绕。在舞台的回溯与现实的互文间,上演一出现代的梁祝故事。

围绕着这个舞台,小说中的角色都在试图平衡“台上”与“台下”两种人生。可是当平衡点被打破时,卸掉戏妆的演员惊觉现实的生活从来不像舞台上那么纯粹而富有美感,她们必须思考如何回应真实的人生。

《化蝶》书封

“所有的小说家的创作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对哲贵来说,“横空出世”四个字,最重要的是“空”。

第一是时间上的“空”。“从最开始写小说,到作品呈现到读者面前,这条路我走了十年。”回顾1995年至2005年这段“十年之期”,哲贵感慨万分——这不仅是横冲直撞的十年,还是走投无路的十年,也是迷茫幸福的十年,创作积淀的十年。

第二是空间上的“空”。在哲贵看来,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肯定有其独特之处。这个独特,从广义来讲,来自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对他的双重滋养。从私人的角度来说,是作家出生地的文化血脉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作家就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最后在自己的这块土地上开出自己的花朵。”

正是时间和空间上双重的“空”,助力了哲贵文学原乡的创作,信河街传奇由此开始。

哲贵

在作家王旭烽的印象里,2000年在温州认识的哲贵是个热爱文学的文艺青年,充满着对文学、对创作的热忱。到了新作《化蝶》,她依然感受到哲贵的匠心以及他对人物内心的关注。

在活动现场,王旭烽特别提到了哲贵的语言,如开篇这句“讨论会开始了”,还有常见的排比句式“新戏缺少积淀,缺少历史感,缺少厚重感,显得浅,显得薄,显得仓促,压不住”,这些表达既简洁干练又带有文言文传统的节奏感,读起来错落有致,有一种精致的美感。

作家、《江南》杂志主编钟求是分析了哲贵写作的几个“化”。“第一,转化是哲贵擅用的手法,人与人之间、舞台与生活之间,一旦出现了矛盾,作者就借用转化的方式来化解,把故事推到下一层面。同时,他的语言也总有转化,虚与实、远与近,都有着这样的韵味;第二,造化是哲贵小说的主题,诚如他笔下关注的戏剧演员,不一样的人物设定给予作家充分的创作空间;第三,从温州到杭州的地理变化、创作二十余年的时间变化,带来了他文学创作境界的变化。”

浙大教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胡志毅也从戏剧改编的角度,与读者们分享了小说《化蝶》和“梁祝”故事的渊源。“‘梁祝’是一个悲剧,但在《化蝶》中却奔着‘私奔’,冲着‘不死’的结局去了。”胡志毅说,“现在这个时代不是个悲剧时代,悲剧已经消亡了……从美学特质来说,故事改编又进入到另一重戏中。”他还从空间、性别这两个角度解读了《化蝶》的艺术特色,这两个词同样适用于越剧表演和传播,恰恰说明了《化蝶》的小说表达与戏剧表达是一致的。

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表示,写作之于哲贵,不仅仅是个码字的活儿,更是他的生活,是他的生命,他和他的角色在“半神”时刻成就彼此,“通过写作,哲贵表达他对自我与他人的探究,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体验和理解。”

《化蝶》新书分享会大合影

 

    责任编辑:夏奕宁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