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活批评”,让文学批评真正走向文本之外的广阔生活

2023-09-19 12: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为后理论时代的文学批评新范式,“生活批评”坚持双重批评,既论文也论人,始终将整体生活作为本体,以文本为平台,在生活、作家、作品、读者及理论之间建立双向互动联系。生活批评既从生活出发来批评和审视文学,也从文学出发来批评和审视生活。

文/张公善

刊于2023年9月14日《文学报》

2022年底,我出了一本书《生活批评:后理论时代的文学批评新范式》,有朋友看到书讯,问:“什么是生活批评?是强调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吗?”我回答:“是强调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但又和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有鲜明的差异。”

传统文学批评皆以文本为核心,发掘“微言大义”,体验“审美愉悦”。现代文学批评则更多地取道理论,以形形色色的理论视角来审视文本,文本往往沦为理论驰骋的疆场。前者可谓之“审美批评”,后者可谓之“理论主义批评”。

“审美批评”始终局限在文本中,往往论文不论人,对文本之外的作家以及生活,缺乏应有的审视,文学到文本为止,文本成了文学的终点。“理论主义批评”唯理论马首是瞻,文本的存在好像只是为了印证某种理论,以至于文本的丰富性、复杂性被无端抹杀。上述两种文学批评都无视了文学艺术的终极目的,这就是美国作家房龙在《艺术的故事》扉页所谓的“生活的艺术”,“艺术只有一个目的,艺术家要为之不倦地努力,不懈地奋斗。这个目的就是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生活的艺术”。

在后理论时代,人们对枯燥的理论运用越来越反感,进而越来越转向生活并亲近生活。文学批评理应积极顺应这一“生活转向”,返本归真,让文学回到文学的发源地和归属地。这一新的批评范式,必然以生活为中心,以生活为起点和归宿。借鉴英国19世纪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在《批评一集》中提出“文学是一种生活之批评”的观念,我们将这种新文学批评范式命名为“生活批评”。

“生活批评”是生活诗学在文学批评中的实践,而生活诗学最主要的精神是:珍爱生命、积极生活、感悟存在。因此,“生活批评”中的“生活”,不只是指作者的生活或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而是指一种“整体生活”,包括生命、日常生活、存在三个维度。具体说来,“生命”是活生生的个体,是“身体、精神、灵魂”的统一体。“日常生活”是个体在周遭世界背景之下,基于衣食住行之上所展开的家庭、工作及闲暇的所有活动的统称。“存在”乃是着眼于形而上的维度,是“存在者、生成、实存”的统一体。这三者的区分,可能存在简单化和交叉性的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整体生活”的多个侧面。生活诗学的终极理想便是重建一种整体生活,而“生活批评”是实践这一理想的一种具体形式。

“从生活到生活”,乃所有艺术的存在之道,来自生活,呈现生活,归于生活。按照美国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包括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四要素。在这四要素中,我们可以用“整体生活”来代替“世界”。整体生活是文学的核心。文学从混沌的生活中来,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生活,并召唤相应的生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传递一种“生活之道”。作者乃“言道者”。这生活之道是作家从生活经验中体悟所得,表现为生活真理和生活智慧。作品是生活之道的审美表现形式。读者是“践道者”。真正的读者不仅仅是文本的体验者、阐释者,还应该走向现实成为践道者。真正走进读者生活的东西,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之道”。

“生活批评”的一个理论前提是:“文学”与“生活”本来就处于一种“同构”的关系。“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张潮在《幽梦影》中的这段话道出真经。文学是文本化的生活,生活是原生态的文学。批评文学必然会批评生活,批评生活也必然涉及文学。因此,“生活批评”其实是一种双重批评,既批评文学也批评生活。而且,文学与生活之间乃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即文学影响生活,生活也影响文学,“生活批评”也必然是一种双向互动批评:既通过生活视角来批评文学,也通过文学视角来批评生活。

虽然都强调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但“生活批评”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社会历史批评”所说“生活”主要指作者的生活背景,并强调这种生活背景对作家创作、作品内容呈现产生的影响。“生活批评”强调的是将文学视为一种整体生活,文学与生活同构,文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传递一种生活之道。

“生活批评”的观念最先由马修·阿诺德提出,他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双重批评,既批评文学,也批评生活。其文学批评的宗旨乃是追求文学与生活的双重完美,可谓广义的文化批评。朱光潜的文学批评则既是双重批评,也是双向互动批评,既从生活的视角去批评或审视具体文学作品,也从具体文学作品着手去批评或审视生活。前者可谓观文法,后者则是观世法,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朱光潜文学批评的终极目的乃是让生活艺术化。法国学者芬基尔克劳的《一颗智慧的心》跳过了“理论主义批评”模式,直接面对作品,挖掘其中的“人生之道”,可谓之“智慧批评”模式。从整体生活的三大维度,可以将此书揭示出的“人生之道”提炼成三大命题:生命抵制概念,生活高于逻辑,存在呼唤本真。“生活批评”认为更为重要的生活智慧,是那些启迪人们更加人性地走向未来的“生活之道”。

总之,作为后理论时代的文学批评新范式,“生活批评”坚持双重批评,既论文也论人,始终将整体生活作为本体,以文本为平台,在生活、作家、作品、读者及理论之间建立双向互动联系。生活批评既从生活出发来批评和审视文学,也从文学出发来批评和审视生活。“生活批评”旨在让文学批评真正走向文本之外的广阔生活,让文学发挥卢卡奇所谓的“从生活到生活”的使命,即从现实生活来,经过文学的陶冶,最终归于一种“文学生活”。

稿件责编:何晶 新媒体编辑:李凌俊

图片来源:摄图网

原标题:《“生活批评”,让文学批评真正走向文本之外的广阔生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