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建投读书会·君住长江︱胡阿祥×胡箫白:南京的“江城互构”

胡阿祥 胡箫白
2023-09-22 14:37
专栏 >
字号

作为北外滩上的一张人文名片,“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自2017年起,已推出了十季系列读书会,包含讲座、展览、生活节、沉浸式戏剧、城市行走等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近百场。根据读书会的内容,2020年出版了《江南纪》一书,2023年出版了《上海纪》。

“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第十一季以【君住长江】为主题,选取了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南京,6座长江沿岸的、与上海“共饮一江水”的城市作为议题,邀请当地背景的学者,来到北外滩滨江的建投书局,与市民读者共同在上海阅见“长江文化带”,再以全新文化视角回望上海的城市之光。

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第十一季【君住长江】系列第五期,建投书局邀请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胡箫白为读者们述说两代南京学人眼中的“江城互构”。

金句短视频(02:57)
 一、引言:江与城

胡箫白:2021年前后,澎湃的朋友邀请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江与城:长江与南京的历史互构》,从标题可以看出,当时的设计初衷与这次的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今天我会用这篇文章做一个引子。一开始,我会在引言里简单介绍应该怎么在历史文化的脉络下理解南京、以及南京和长江的关系,这部分的内容会比较宏观,在此之后,我和阿祥老师会以串讲的形式给大家做分享。

(一)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胡箫白:在澎湃旧文的第一段,我当时写了这么一段话,算是能够突显出我对南京和长江关系的理解。文章里面说道,“长久以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是南京人津津乐道的家乡定义,是十朝古都地位和粉黛金华气质注解城市的雅驯表达。”“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我想是很多南京学人谈到南京城市文化的特质时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诗。它出自六朝时代谢朓的《入朝曲》,全诗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柳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集,功名良可收。这首诗说的是刘宋王朝时期,都城里修筑了一个很长的驰道,驰道相当于官修的大马路。这条大马路两岸植被非常茂盛,风景优美,谢眺在驰道上看到了南京富丽堂皇的六朝景象,就写作了这样一首诗。谢朓是很重要的人物,像李白那么高傲的诗人,他写过一句话叫“一生低首谢宣城”。谢朓能对南京有这样的概括和定义,充分说明在他心中,当时的南京是非常重要的处所。

(二)江南的十朝古都

胡箫白:接下来讲十朝古都。有些人会说南京是六朝古都,更多是指中古时代的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如果加上后面的南唐,明代,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那么南京就是十朝古都。当然了,很多人会说,这十个朝代看起来要么是偏安一隅,要么国祚短暂,没多久就被平灭了。南京的十朝古都某种意义上带有悲情色彩,可能也定义了后世包括今天人们对南京城市的总体印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江南?哪里都有江南,为什么说今天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才是江南,又或者说南京究竟算不算江南。我这里引用我的老师,现在北京大学的讲席教授李伯重老师对江南的定义。在他的定义下,江南是所谓的“八府一州”,具体的八府指(明清时期称谓):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常州、江宁、镇江、太仓州,这个是李伯重先生提出来的,并且现在基本上为学界所认可的、对江南行政区划层面的定义。那么南京在江南的范畴之内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李老师认为,南京更多扮演的是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角色,是三吴腹地迤西的“高壤”。

(三)南京之水

胡箫白:以上是对南京基本情况的介绍,接着就要引入到南京的水,南京到底有哪些水。诗句“金陵帝王州”中“州”字就是“水中可居者”的意思,水对南京的意义在诗文里是得到十足展示的。大家如果去南京游玩过,可能对地图上的这几个水更熟悉一些,一个是秦淮河,从南京东南方流入城内的、南京的母亲河。次而是城北钟山之下的玄武湖。再次是城市西南方向的莫愁湖。

秦淮河夫子庙风光带,摄影@Lin Mei

 

南京莫愁湖,摄影@西安兵马俑

南京玄武湖,摄影@Cherie

相较于这三个水体而言,长江水体好像有些缺位,并不在南京文化演进的过程中被人提及。但是我个人认为,和这三个水比起来,长江是有独到气质的。我们说秦淮河显然是才子佳人文化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我们对于南京水汽氤氲的文化想象。莫愁湖,背后有关乎莫愁女的千年传说。相较而言,我个人认为秦淮和莫愁婉约有余,但是豪迈不足。玄武湖则是气势绰绰,但是秀丽难称。六朝时孙权在玄武湖练水军,明代玄武湖又被朱元璋选为放黄册,也就是国家档案的地方。因此玄武湖变为禁地,它在人文层面建构的形象也较少一些。只有长江,我认为兼采金陵之雄健与隽秀,有城市的绮丽特质与磅礴之势。这次分享总体而言就是想回应这样一个问题,即长江在南京城市文化的生成演化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的小文里把长江和南京的关系分为三个层面进行介绍。一个是政治命运层面的共生,前面也说到定都南京的王朝命运都比较波折,所以长江和屡仆屡起的城市命运之间是有共生关系的。第二个层面,长江和南京的文化气质是互文存在的,长江定义了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金陵怀古”的文学地位。第三个层面,长江在城市交通区位的面向上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因为有了长江的存在,南京上下皆可以方舟而至。明代的大文豪顾起元说:“自古都会得水利者宜亡如金陵”,南京的水利优势是非常显著的。

以上是对南京和长江关系的简单介绍,接下来请阿祥教授在更宏大的视野之下谈一谈大历史、大地理的维度下南京和长江的关系。

二、宏观视野下的江与城

胡阿祥:刚才箫白老师说到的几个点都蛮有意思的。谢朓的《入朝曲》,我每次读都感觉面前浮现了一座城市。读到最后一句“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你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报效国家、实现自己使命的壮志。“逶迤带绿水,垂杨荫御沟”我们想起哪座城市?山东省的省会济南。济南老城里,泉水都是在地上流淌的。南京就曾经是这样的城市,它和“水”相关的气质特别浓厚。

(一)水与文明

胡阿祥:水是用于沟通的东西,《道德经》讲“水利万物”。无论我们理解长江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北岸还是南岸,可能先要对水和文明的关系有一个总体把握。

我们经常讲,“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不废江河万古流。”人离不开土地,离不开阳光,离不开水。中国自古以来有撰写水经的传统,我们说起水经会想起《水经注》,到清朝还有人写,比如《水道提纲》。水是养育生命的,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第一部辞典——写定于西汉的《尔雅》里就说,江河淮济为四渎。江河淮济是我们最重要的四条河,它们发源注海。

我们不能说每一个文明都离不开江河,但是能够持久的文明一定和江河有关系。中国是这样,放眼世界也是这样。古埃及文明联系着尼罗河,古印度文明联系着恒河和印度河,古巴比伦文明联系着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而古中国文明呢?联系着四渎。如果今天就主题来讨论长江,可以以黄河为参照系来比照。长江最早的称呼就叫“江”,后来称江的太多了,为了区别开来便以其特征称为“大江”、“长江”。长江的流量很大,现在每年近万亿立方米。除了这两个称呼以外,长江还有很多称呼以分段命名,这是长江文明的一个最大特征。长江有金沙江、川江、峡江、荆江、楚江、扬子江、浔阳江等分段,而像黄河是没有这样的分段命名的。因为长江的地形地势相对于黄河来说更加复杂,在对全流域认知比较全面以后才有了通称,更多情况下以分段命名。这是我们把握长江文明特点的一个切入口。

▲长江水系示意图,绘制人:Cncs

(二)长江之于中国:横、纵、两岸

胡阿祥:理解长江,要从横、纵、两岸三个维度出发。

先从横向来看,长江上游的代表文明,今天习惯称呼为“巴蜀文明”,结合现在的考古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其特点就是神秘,三星堆、金沙遗址都很神秘。出了三峡进入两湖大地,最容易联想到的地域文明叫荆楚文明,代表人物是屈原。屈原联系着天问、离骚。像湖北省博物馆里那些漆器、彩画,用一个词概括,那是浪漫。再往下到江苏、安徽一带的吴越文明,特点是什么?说不清楚。吴越文明变化最大,六朝时代从尚武变为尚文,唐宋时代经济重心南移,近代以来江苏、上海地区思想、制度、理念创新发展很快。因此,长江上中下游的文化是很不一样的。

再说纵向,长江流域面积很大,占了中国近五分之一。赤水河、乌江都是长江支流,南至贵州,北至陕西,沟通长江下游整个西部地区。中游则由汉水连通中原地区。下游经由京杭大运河,江南地区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北方。由长江我们可以串联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这是我们理解长江的又一方面。

最后是长江两岸,长江北岸以平地为主,南岸多山地。今天我们印象中带有重要历史、文化、军事象征意义的沿江城市,大多数都在长江的南岸。地球自转对长江这样体量的江河会产生冲击力,在地理学上叫科氏力。这种力会导致冲刷南岸,堆积北岸。江流冲刷南岸形成的泥沙循环到江北,所以南岸地形比较漂亮且地质基础稳定,适合建设城市。如果从军事上讲,南京为什么能够成为建都的地方,就是因为长江的护卫。

非常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夏骏拍过一部叫《长江》的六集纪录片,里面有一段话我非常欣赏,和大家分享:“江河竞流,凤龙齐舞,炎黄同尊,儒道互补,骚诗争妍。”江是龙,河是凤,江是炎,河是黄,江是道,河是儒,江是骚,河是诗。“正是黄河、长江两大文明的互补、互动、互助接力,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奇迹……如果说黄河缔造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兴盛,那么长江就是近前年来中华文明的主导者和领军者。中唐以来,中国经济与文化重心东迁南移,长江谱写了领跑中国的千年篇章。”这段话也补充了刚刚讲的,理解长江的三个维度、长江与黄河的对比、民族文化经济这三方面的内容,这就是我们这条伟大的长江。

三、地理、历史视野下的江与城

(一)广陵潮与破冈渎:六朝古都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条件

胡阿祥:像上海这片土地,是随着长江流域开发、泥沙堆积三角洲而形成的。长江原来的入海口是和钱塘江一样的喇叭型河口,所以唐朝以前看江潮是在长江口而不是钱塘江看,被称作广陵潮。

长江河口历史时期变迁图

所以原来最好的潮水在广陵潮,也就是扬州和镇江,意味着南京接近入海口。南京能够成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最重要的一点小胡教授刚刚提到了,长江的防护作用。六朝时代长江比现在宽得多,南京江面宽十八里。所以中国古代有两条天堑,一条是人为的天堑长城,一条是自然的天堑长江。

南京的山水形势

南京的山水形势

这是自然地理上的条件,经济地理上扬州、镇江江面太宽有风浪,运输物资不便,而南京作为六朝都城有许多粮食物资需求,所以从吴国开始(公元250多年)就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虽然如今已经被人遗忘了,但这条运河在整个六朝时代都是运行的。如果说京杭大运河维持了北京王朝,那么破冈渎就维持了南京的王朝。破冈渎的人工河道加上自然河道,折合今天有600公里,保障了南京的经济。

六朝破冈渎路线示意图

(二)五马渡与新亭:历史视野下的长江和六朝都城

胡阿祥:刚才讲地理、经济,那么文化上面呢?南京具有特别强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象征意义,有两个地方值得去寻找,一个叫五马渡,一个叫新亭。

先谈五马渡。公元307年,黄河流域陷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所谓的五胡乱华的乱局当中。建都西晋的司马氏王朝撑不下去了,司马睿在他的好友和丞相王导的辅佐之下渡过了长江,来到南京。公元307年以后,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280多年都定都南京。他们传承的是从北方带来的华夏民族文化和制度,如果没有司马睿、王导在南京接手,如果匈奴军队打过淮河长江一直打到南海之滨,可能我们传统的农耕文化、儒家文化会有所不同。小胡教授有一些观点我不太同意,他说很多人觉得南京是短命王朝,所以有点失落感,我一点不失落。南京军事上被人征服,但文化上征服别人。司马睿、王导过江的地方就在五马渡,当时称作“五马浮渡江,一马成真龙”,所以这是个关系华夏民族命运的地方。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王导…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南京因此成为华夏正统之都。这样的地方是不是值得我们去缅怀,甚至骄傲呢? 

五马渡

五马渡

再谈新亭。《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多少年来一直被后世文人学者吟诵。司马睿、王导来到南方,“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后来李白《金陵新亭》这首诗里面都引用,“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在这样的地方对话古人、感慨故国河山,有一种特别的体验。所以南京历史的方方面面都跟长江建立了一种特别的联系。 

新亭

最后再讲一讲阅江楼。刚才讲的是六朝南北分裂时代,而阅江楼是统一时代。古代在南京建都最重要的统一王朝是明朝。1356年朱元璋攻打下了元朝的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每至美日,朱元璋带着手下的文臣武将到南京城西北角的山下看大江,并说要在山上建一座阅江楼。楼还没建成,阅江楼记就写好了,里面的描写都是想象的。今天收录在《古文观止》里宋濂的《阅江楼记》,我们这里摘录了一些,可以理解长江和南京的关系: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挹江门北侧城墙上看阅江楼,摄影@董辰兴

四、明清以后的江与城

胡箫白:感谢阿祥老师的精彩分享。阿祥老师从六朝时代讲起,最后落在了明初阅江楼的故事上。可能从六朝到明代,长江在南京人心中的形象或者说内涵象征的确产生了很大变化。六朝时代很多关于长江的诗,也许是发思古之幽情,透露着咏古伤今的格调。比如像刘禹锡写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看着石头城想象六朝时代的繁华,但是唐代南京已经从六朝亡都变成了江宁小邑。但是到了明初,朱元璋在这里建都,气象一下子起来了。比如高启就在阅江楼上写到“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皇都的气势就和前面刘禹锡讲到的不一样了。

阿祥老师刚刚从两个景观谈六朝时代的南京和长江,我接续这个理路以景观为切入口带大家了解一下近世长江和南京是怎样的共生关系。

(一)胜景文化

胡箫白:讲到景观我们先回到明清时期很流行的一种文化样态,叫做“胜景文化”。“胜景文化”简单讲,就是一种胜景评选,我们上海也有胜景评选活动,晚明叫沪城八景,今天叫“新沪上八景”。南京明代就从八景发展到了四十景,清代乾隆年间发展到四十八景。因此南京的胜景文化是非常有意思的,景观怎么会在一个朝代、短短两百年间从八景变成四十景,哪些新的景观入选,景观排列次序怎么变化,背后体现了城市本身的空间怎么样扩张,以及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底色怎么产生变化。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

这里没有时间跟各位一个一个介绍,所以放了几张图。明初金陵八景,如果大家对南京城市格局比较熟悉可以看到,这八景就在城内和城市近郊。成化年间,明代中期有十二景,十二景多数也在城市内部。嘉靖时期有些变化,城内及城南景观变多,沿江景观开始出现。万历时期,沿江景观也是越来越多。最后万历中晚期,可以说代表了晚明南京城市文化集大成者的金陵四十景,被状元朱之蕃选出。传统景观如乌衣巷、凤凰台依然在列,城市远郊如牛首山一片的山类景观及城北沿江景观带逐步形塑。

洪武:金陵八景  

成化:金陵十二景

嘉靖:金陵十八景

万历:金陵二十景

万历:金陵四十景

(二)古今燕子矶

胡箫白:明代南京景观文化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有一个和长江有关的景观逐步进入南京文士视野,也就是刚刚阿祥教授谈到的燕子矶。南京沿江的水文情况比较复杂,矶头很多,为什么独有燕子矶景观被选入了能够代表明代南京城市文化的金陵胜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可以探讨的。

燕子矶

燕子矶之所以成为金陵胜景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明外郭的建设。明初南京城主城所在地是不规则形状,南京城墙外很多山没有被框入主城。明代前中期逐步建立了外郭城,把周边可能对南京城防产生威胁的高地框了进来。北边修至长江边,人们的活动范围也随之向北扩展。明朝外郭的修建使得长江逐步参与城市文化的构筑,燕子矶也在这个过程中被人发现,加上了文化意蕴。 

南京外郭城

第二,和长江南京段航运的水文情况有关。长江在南京有个转弯,形成了很多江心洲。这些沙洲使得航运条件非常危险,但当时从大胜关到燕子矶是有内河的,沿着平缓的内河走到燕子矶再出江,渡过长江转弯地就很安全。在这个意义上燕子矶是很多人进出南京、江与城的接口位置,来往人多了,自然而然就对这里的矶头有更多的观察和描绘。 

长江南京段的航运情况

第三,燕子矶虽然是城市内河,但从内河进江,还是比较危险的渡口。船家还是经常要根据水文情况来判断天气是否合适渡江,也有很多人因天气、水势没办法渡江,尤其是有些文人就被滞留在燕子矶,当时很多诗人说“阻风燕子矶”。出于打发时间,看到地势比较高峻的石矶,不如登上去看一看。在这样不得已而为之情况下,很多文士就说燕子矶这个地方不错,登上去还是蛮有看头的。

(三) 燕子矶的景观营造:水文与沙洲

胡箫白:有史料说,二十年前,石矶之下还是非常险恶的波涛,现在泥沙淤积,好像没那么可怕了。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也登上了燕子矶,诗句描绘到:“当年闻说绕江澜”,当时听说燕子矶下面波涛汹涌;“撼地洪涛足下看”,低头就能看到非常可怕的波涛;“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现在来了发现这个地方已经成了绿野,甚至有老百姓在这儿居住谋生了。说明沧海桑田,水文变化是非常大的。

文士们到这儿发现虽不得北渡,但有好吃的,这个好吃的就是鲥鱼。文献里说,鲥鱼非常美味,“宁吃鲥鱼一口,不吃草鱼一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里面也说到了:“鲥鱼出江东...而江中独盛,故应天府以充御贡”。民国时候有一条史料也非常好玩,鲥鱼是鱼中珍品,久负盛名。行内人说,此鱼从海中游入不易捕捞,每年在一定时期才入江。那它为什么能游到南京呢?“入第上海,习惯曩不截捕”,因为上海人不喜欢吃这个鱼,一旦上海人捕获鲥鱼,南京人绝对没有口福。史料里面说“金陵都城之北......襟江枕山”,环江立鲥鱼厂,就是在这里捕捞鲥鱼等着皇家贡船往北边运输的人文场景。文士也发现,燕子矶之下有很多渔民在这里设网,或者在沙洲搭一个简单的茅草屋就住下了,这是很典型的“水上人”的生活场景。

(四) 奇宕莫若燕矶:燕子矶的胜景营造

胡箫白:文士一方面对燕子矶片区自然景观、社会民生多加经眼,另外在文化层面也通过数种方式参与燕子矶景观声名的塑造。当时这些文士和今天喜欢旅游的小众玩家差不多,游玩方式不愿意和普通老百姓类同。普通老百姓风和日丽跑去玩,我就一定要用惊险、探奇的方式去玩。有文士到燕子矶头看到江涛汹涌就非常开心,一定要下山逼着船家开船,从江中看燕子矶矗立在怒涛之中,觉得非常奇秀。文士到了燕子矶头有各式各样的诗文创作,有豁然开朗的,怀古伤今的,也有愤懑抑郁的,很多人在这儿想不开就跳下去了。近代非常重要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上过燕子矶,他听说很多游人在这里轻生,于是在这儿立了一个木牌,劝大家说“想一想死不得”。

"想一想死不得"石碑,照片源自维基百科

也有文士选择夜后登矶,如明代顾梦圭即咏叹道,“江山最美处,况是月明时,极浦渔歌动,中流石壁垂”。在不断的诗文吟咏跟建构过程中,南京城北沿江地带在文化层面内涵就不断被丰富起来,燕子矶的文化形象也越加具象。有人将金陵山水比作佳丽,称栖霞山、牛首山和燕子矶为最胜处。又有人说这几个景致还有不同气质:“幽邃莫若栖霞,韶丽莫若牛首,奇宕莫若燕矶”。 

文伯仁所作金陵十八景图里的燕子矶

燕子矶的景观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完成。我们看到长江在六朝时代还是城市的军事屏障,到明清时代逐渐与南京城市文化有越来越多的互动。以前南京城市文化更多由秦淮河定义,而明清开始长江在城市文化的生成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南京城市文化底色也越加多元。

五、近代的维度

胡箫白:最后谈到的是近代。讲南京和长江关系,近代南京非常重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就是在南京江边静海寺签的,某种意义上近代南京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直到1899年南京沿江地区才作为通商口岸开放,通商口岸的开放直接促进了下关地区的兴起。除了江南岸的下关,江北岸也在20世纪前期得到开发。20世纪前期,津浦铁路的修建使得大运河的交通和商贸功能很大程度上被取代了,津浦铁路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南北交通要道。近代对江南江北的开发,使得南京的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朱自清《背影》中买橘子的故事就发生在津浦铁路浦口火车站。 

津浦铁路

讲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下,交通枢纽的兴建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地方房地产开发。铁路未入以前,浦口“地价极廉”,但“自铁路既通”并且开商铺以后,“地产纠葛一日胜一日”,滨江地价较陆地洲产超过八九倍。很多外地人到南京江北沿岸买地,这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浦口本地人的地方认同和地方意识。本地人觉得浦口是我们浦口人的浦口,不是外地这些所谓“地皮贼”的浦口。他们用非常激烈的口吻激起本地人的地方意识,去和外地人吵架。大家可能听说过刘鹗这个人,《老残游记》的作者,他也在浦口炒过地皮。由于刘鹗炒了一大块核心区块洲地,浦口人将这件事透露到袁世凯那里,刘鹗最终在被发配新疆的路上脑溢血死掉了。这样一位文学圈内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悲惨身世也和近代南京沿江地区开发有关系。

朱自清《背影》

最后因为当时南北两岸开发得很棒了,很多人说不如建一座桥把江南江北连起来。1922年一个杂志叫做《铁路协会会报》已经有人详细分析如何修建长江大桥,虽然当时还是北洋政府的军阀混战状态,南京地方的很多知识分子已经对拥江发展格局有了很多想象和设计。虽然这个设计在当时没实现,但新中国以后,沟通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举终于得以实现。以上就是我们要讲的部分,最后回到宏观维度,请阿祥教授总结一下。

长江大桥,摄影师@Patrick

五、总结

胡阿祥:南京和长江之间关系的话题很多,主要方面应该都说到了。记得前不久我的同事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程章灿教授在一次会议上说,近代以来随着文化人对自己乡愁的珍爱,都喜欢给各自的地方取一种别称。比如说上海,上海文人群体叫海上,海上文化、海上文人。他说杭州叫湖上,那么南京就应该叫江上,这个凸显了南京的特点。只是因为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文化元素、地理元素太丰富了,江城好像被提起得不多。

今天从我和小胡老师在和诸位的交流中,我想大家能够感受到南京和长江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引三位前辈的话作为对今天话题的一种认知,这三段话说得太好了。1902年,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里说:“历代帝王定鼎,其在黄河流域者最占多数……而其据于此者,为外界之现象所风动、所薰染,其规模常宏远,其局势常壮阔,其气魄常磅礴英鸷,有隽鹘盘云横绝朔漠之慨。南方建都与扬子江流域者……其为外界之现象所风动、所熏染,其规模常绮丽,其局势常清隐,其气魄常文弱,有月明画舫缓歌慢舞之观。”诸位这两段一比较,军事上谁强谁弱看得出来,军事上中国古代北胜过南,但文化上杏花春雨好像更容易让人沉醉。这样理解南京王朝,军事上被征服,文化上反征服,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角度。

1934年,朱偰90年前在《金陵古迹图考·自序》:“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这是南京作为南方最重要的古都它的性格所在。比如文学之昌盛,南京2019年10月3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学之都的称号,这在中国是唯一的。南京文学写什么,刚才小胡老师已经说很多了,金陵怀古,怀什么?长江为什么守不住?说到这里我想起清朝扬州八怪之一最有名的郑板桥写过一首诗,诗的名字就叫《六朝》:“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南人爱说长江水,此水从来不得长。”建都在长江边上的王朝,政治上面总是短命的,但是我要反复说文化上它是永恒的。

孙文先生在《建国方略》里也说到南京,南京不仅仅是长江,还有紫荆山。孙文先生评价南京:“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恰居长江下游两岸最丰富区域之中心,虽现在已残破荒凉,人口仍有一百万之四分一以上。且曾为多种工业之原产地……当夫长江流域东区富源得有正当开发之时,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可以说对南京的发展寄予厚望。

今天的分享,我想是来自南京的两代学者对南京城的特别祝福,也希望沪上朋友,海上朋友,湖上朋友都到江上南京走一走看一看,我想你会喜欢上南京。

“君住长江”第五期讲座视频(118:22)
    责任编辑:黄晓峰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