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何平: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技术途径及创新技术

2023-09-23 16: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国绿发会讯】编者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何平博士受邀参加于2023年9月15日举办的“2023第三届中国绿色制造和可持续高峰论坛”,发表了题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技术途径及创新技术”的演讲报告。

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工委会(简称“工委会”)是为了响应国家“3060” 双碳战略目标和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而设立的,旨在传播低碳理念,促进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发展,助力发展模式转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成立以来,工委会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相关研究课题;召开专家研讨会,论坛,座谈会等,围绕“双碳”目标达成及大气治理技术路径选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工委会将进一步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研发与科学普及,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零碳产业技术、低碳能源技术等,以技术途径和创新技术实践,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如期达成。

按/Cherry 审/阿西叶 编/angel

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技术途径及创新技术

9月15日,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IFCE)会长,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工委会首席专家何平博士,在“2023第三届中国绿色制造和可持续高峰论坛”上,发表题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技术途径及创新技术”的演讲报告。论坛由 Bidwin 公司在上海举行,80 余位来自跨国企业和大型制造企业的代表参加了论坛。

何平博士首先介绍了 IFCE 的背景,从2007年IFCE 在武汉大学举行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论坛以来,IFCE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推动国际低碳可持续发展,包括组织美国新能源技术代表团和低碳智库代表团访问中国,在华盛顿组织系列美中气候圆桌会议,在美国国会组织中国环境、气候和低碳的政策简报等。

何平博士说,中国双碳政策的推出,是基于助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大国责任担当,本身资源环境容量及能源安全的整体考虑,是国家发展转型的战略部署。实现双碳目标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减少碳排放,碳捕捉与碳利用,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这四个途径。何博士重点介绍了直接减少碳排放的方法和创新技术。

直接减少碳排放主要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升工业/交通/建筑/电力端的能效来实现。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目前太阳能、风能、水能的技术已十分成熟,海洋能、生物能和地热能在技术上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提升能效是低成本减排的有效手段,根据国际能源署分析,到2050年,能效提升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约为37%。中国的整体能效水平目前仍然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各行各业都有很多机会。如钢铁行业中发展氢冶金,以原料替代和低碳水泥为代表技术的建材低碳发展,化工领域里原油催化裂解多产化学品技术,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将成为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潮流。

何博士特别提到烟气的回收利用,目前电厂和大部分工业企业排出的白烟气,含有大量水分和气溶胶,是各地雾霾久治不下的主要原因,如果积极回收这些烟气,一方面可以节能、节水,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雾霾。目前这种白烟气,与大气中的氨化合,形成 PM2.5,消耗了大部分大气环境容量,使得北方在冬季不得不停工限产,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何博士介绍了一个新的低碳线路,它利用可再生能源直接制氢(绿氢),然后用氢和工业废烟气制甲醇,替代柴油和汽油。这个技术很有发展前景,它省去了储能过程,并回收利用了废烟气。

增强生态系统的碳汇是另一个重要的碳中和手段。林地、草地、海洋和土壤都有碳汇的功能,恢复这些生态系统,一方面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何博士特别强调土壤碳汇的作用,研究表明,如果1米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4‰,则可以抵消当前全球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量。2015年,法国提出“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计划”,并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认可,已经正式启动。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可以增加农业产出,减少食品安全风险,提升环境质量并中和碳排放,一举多得。

IFCE理事、湖南大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阮建华、IFCE副总裁杨洁翎,以及IFCE上海办事处代表也参加了本次活动。在上海的同一天,何博士还出席了由第一财经主办的“上市公司ESG加速营~食品饮料行业专题研讨会”,与参会者交流了目前农业领域面临的环境和生态风险。

来源:IFCE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nnKJZWUGUmubvWrZ-wJjg

本文来自“中国绿发会”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