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解释城市|距离衰减法则如何影响城市的核心与边缘

戴跃华
2023-09-24 11:01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市中心经济集聚度高、人口密度大,郊区经济集聚度低、人口密度低,在这一高一低之间,每天人口呈现候鸟式迁移特征,早晨涌往市区,傍晚回到郊区,这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遵循的是经济活动的距离衰减法则。笔者将在本文中讨论为什么会有距离衰减法则,如何衰减以及衰减背后揭示的城市学意义。

一、从熵增看距离衰减

生活中有种普遍现象:房间如果不主动打扫整理会越来越乱,街道如果不主动打扫清洁会越来越脏,总之,在没有主动行为的影响下,一切会变得越来越混乱。在微观的热力学中,不加束缚,微观粒子总是向着无序混乱的方向扩散,这似乎是世间万物的“天性”,热力学中称之为“熵增现象”。“熵”这个词最早来自希腊语中“能量”一词的变形形式Entropie,用以表示系统中另一种推动整个体系变得混乱和无序的“能量”。“熵”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体系的混乱程度,体系越来越乱,就是熵增加的过程。所以一个体系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主动打扫房间、主动清理街道就是外力),整个体系会自动变得越来越混乱,这也构成了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熵”概念的提出不仅是热力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触发了其他多个领域的革命。比如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香农(Shannon)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引发了信息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20世纪60年代,以A.G. Wilson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又引入并拓展了“地理熵”的概念,用来表示地理空间上的混乱程度。地理空间上越混乱,地理熵越大。“地理熵”的概念也同样引发了空间科学的一场重大变革。

熵与距离衰减有什么关系呢?前面提到熵是一个系统混乱程度的度量,如果一个区域的人口分布很均匀、高楼排列很整齐,这就是一个熵很低的区域。与热力学过程一样,如果缺少外力作用,一个系统总会朝着“熵增”的方向演化。因此,城市中心的一小块区域可以打造得很整齐,但是,当城市范围扩大后,即这个系统变大之后,外力就越来越弱,从而,混乱程度就会增加。熵增加到最大后就会平衡在最高水平上。

城市以什么样的分布会让熵最大呢?这需要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即每一个区域的密度都不相同。在这样的要求下,从中心城区到郊区,人口密度、经济活动依次递减可以满足熵最大。呈现阶梯式下降趋势的一个地理空间就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密度,这样,整个体系就处于一个熵最大的状态,也是最稳定的状态。因此,距离衰减本质上是让城市系统达到一个熵最大,状态最稳定的平衡。 

二、从引力模型看距离衰减

在解释人口移动中,笔者曾经介绍过引力模型,回归到引力模型的本质,就是处于两个不同地点的物体之间的关联程度与空间距离的关系,这也是地理学的第一定律。简言之,空间上的相关性与距离有关,距离越远的两个区域,空间关联越弱。比如,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城市布局都差别巨大,而同是一个都市圈或城市群中的城市习惯、偏好和产业都相近。这也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中心城区的经济密度高,人口密度大,距离中心城区越远,与中心城区的互动就越少、关系越弱,能够享受到经济集聚的规模优势就越少,从而导致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都偏低。因此,距离衰减又是引力弱化、互动弱化和关联弱化的结果体现。 

三、究竟如何衰减?简单性与复杂性

明确了距离衰减的法则之后,下面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活动或者人口密度究竟是如何衰减的,是按照线性规律衰减还是以非线性规律衰减的,速度如何?笔者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体现这一过程。以第7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而言(如图1),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明显高于郊区,体现了距离衰减的这一普遍特征。

图1  上海市第7次人口普查人口密度分布

笔者沿南北高架向南分别选取了四个街镇,南京东路街道向南10公里可到达浦东的三林镇,继续向南10公里可达闵行的浦江镇,再向南10公里至奉贤的金汇镇。笔者计算了这四个街镇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别为28631人/平方公里、10822人/平方公里、3559人/平方公里,1701人/平方公里。南京东路街道向南10公里到达三林镇,人口密度减少为南京东路街道的1/3左右;三林镇再向南10公里到浦江镇,人口密度又减少为三林街道的1/3左右;浦江镇继续向南10公里,人口密度减少为浦江街道的1/2左右。

因此不难看出,从上海市中心向外围(起码沿南北高架向南是这样的,其他方向也类似)距离每增加10公里,人口密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少到1/2-1/3左右。很显然,这种从城市中心到边缘的距离衰减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级别的降低。在图形上,如果把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用对数坐标系表达出来,那得到的将是一条堪称完美的直线(如图2所示,虽然统计上只用四个点来做回归略显寒碜,但基本的道理没有变,用来衡量拟合优劣程度的参数R2高达99.42%)。人口密度是主导经济活动的基础,人口密度的衰减速率如此,其他与人相关的经济活动的衰减速度也呈现类似的现象。

图2  上海人口密度与距离之间完美的指数衰减(笔者绘制)

图2中还有一个微小的细节值得关注,即指数衰减的速度为-0.096。因为其速度为负数,有时候数理学上也将这种距离衰减的关系称为负指数关系。在物理学中,负指数关系是一种介于简单性和复杂性之间的关系,如果距离衰减是线性的,即每向南10公里,人口密度下降的数量都是一样的,那么距离衰减就是一种简单的地理过程。如果距离衰减是幂律的,即每向南10公里,人口下降的过程越来越快,第1个10公里人口密度下降为起点的1/3,第2个10公里的人口密度下降为第1个10公里的1/9……那么,距离衰减将是一个复杂的地理过程(笔者之前介绍过的标度律就是复杂的地理过程)。距离衰减恰好是一个处于简单与复杂的中间过程,这也揭示了一维的城市景观(如一江一河、一条地铁线、一条公路)往往是城市从简单向复杂演化的媒介。

-----

“解释城市”专栏由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戴跃华博士主持,关注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沿趋势,解释城市科学以及城市中人类行为动力学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探究利用前沿城市科学理论优化城市治理的路径和方法。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