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代女性,摆脱焦虑的四个点位

2023-09-28 18: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头图来自:《小敏家》剧照

女性的焦虑感,总是会多于男性。这不仅是一个主观感受,也是一个客观事实。

2011年,英国一项关于广泛性焦虑(GAD)的研究显示,女性相比男性更易感到焦虑,女性有更多焦虑不安的想法,包括对健康的焦虑、对形体的焦虑、对社交的焦虑等。

2016年,美国焦虑和抑郁协会(ADDA)也发布了一个相似的结论:在全球范围内,女性被诊断为焦虑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

而引起女性焦虑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女性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里,体内的激素水平会随之改变,从医学角度来看,卵巢激素、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是引起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是女性特定的应激心理,大概是从青春期开始,女性情绪的不稳定性就会呈现出高于男性的趋势,在面对未知环境时抗压能力也相对较差;而当遇到负面问题时,男性更倾向于将问题归因于外界,而女性则倾向于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并因此产生担心、焦虑的情绪。当然,从进化学的角度出发,这一现象是为了保护胎儿免受母体应激的影响;

我们在日常中也能明显的感知到,相比较男性而言,女性通常更富有同情心、性格更柔软,同时也会更渴望亲密关系以及他人的认同与评价,这些也都会形成困扰女性的烦恼;

三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女性的焦虑和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性因素有着明显的联系。婚姻和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负面情绪得不到纾解,也导致了很多女性的生理和心理长期处于一个应激的状态;

除此之外,社会给女性制定了严苛的“黄金年龄”、“黄金生育期”这样的“标准”,也增加了一道无形的枷锁,这进一步增加了女性罹患焦虑的风险。

我们之所以交代这个背景,也是因为女性的焦虑情绪,常常被简单地定义为“没事闲的”或者是“想不开”,人们没有看到这种情绪背后产生的真正原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的客观存在。

但又不得不承认的是,在面对这些客观确定的危险因素,我们真正能够改变的却微乎其微。

对于女性而言,克服焦虑可能还是更依赖于自身主观认知的改变。当我们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在行动上有了实际的动作,就能意识到生活的魅力与有趣,也能够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 01 别失去爱的能力

在任何年纪,都不要失去爱的能力。

正如《亲爱的三毛》这本里写的那样:人活在世界上,重要的是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我们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

我一直认为,能够遇到好的爱情是非常幸运的,但遇不到也无所谓,不能因为没有遇到就感觉过不好这一生,这肯定是不对的,但前提是你一定要有这种去爱的能力,以及识别出它的能力。

在当下社会里,人们习惯用一种以物换物的思维来审视爱情,比如对方的物质条件、社会地位、学历、户口等等,强调在付出的过程中要获得回报,所以鄙视“恋爱脑”和“舔狗”。

其实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有风险的事,当一个人真正沉浸在爱情里时,又很难不认真,不认真的那就叫做套路,真正爱情就是用心,即便我知道我会输,哪怕“你爱我”不如“我爱你”多,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投入。

人们感动于《小王子》里小王子和他的玫瑰花之间的故事,但它也在告诉我们:在追求爱情和与人建立深厚的关系时,必须准备好承受流泪的风险。

在一个只计较输赢和评估是否吃亏的情感关系中,本质上并不是爱情,这更像是一种情绪上头,想要快速占有和取得胜利,以满足自己的私欲。

真正的爱情它的发心应该是“给”,我想给你很多好的东西,我知道我们需要面对的不只是快乐、美好,还有很多的困难、挑战,但我始终愿意跟你站在一起去面对。

所以我们在判断自己是不是处在一个好的恋爱关系中,一般有看两个指标:一是你有没有感到自己被支持、被接纳;二是在整个过程中,你们彼此能为对方考虑多少。

这种爱的心态就像是《秦风·蒹葭》里描述的那样:“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我还记得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

这也让人不禁去问,前途和爱情到底哪个重要?

罗翔是这样说的:“你终会明白,前途比爱情重要,你还会明白,爱情比前途更难得,但最后你会明白,对的人会站在你的前途里。”

每个人的身上,也总会有一些非常珍贵的东西,是不能去衡量、比较以及等价交换的。

不要因为孤独、社会压力,就让自己轻易地滑入“爱情”,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都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也都有他的时间。

没有遇到,可以选择不进入,离婚比结婚可难多了。普通人真的不要高估自己在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中的容忍度。

| 02 能够从人群中离开

《简单》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却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人有的时候就是如此的奇怪,好像没有外界的评价来认同,自己就没了价值一样。​​​​​​​​​

但事实上,除了你自己能够“抛弃”自己之外,没有谁能够真正地“抛弃”你。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不是其他任何人的附庸。

这些年我们经常谈女性的“松弛感”、“内核稳定”,我觉得这些状态的源头都来自于“允许一切发生,不对他人有期待”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

当你允许一切发生,不对别人抱有期待,你的精神内核必然就会越稳定。

很多人喜欢把万事简单归因到钱的问题上,觉得因为我没钱所以我没办法不“疯”,好像只要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认知上的逃避。

现实是无论一个人有没有钱,都会感到空虚,比如我知道的一些事业上很成功的大佬的老婆,不少都得了抑郁症,老公从国外带回来的奢侈品,连包装都没有兴致去拆,就原封不动地放在家里的角落里堆着,有些甚至都去吃斋念佛了。

那你能说,因为这个人不缺钱,所以她就很快乐吗?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结构来看,人类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势必会更加地渴望精神需求被满足,一个人的物质条件越好,与之对应的精神目标就越高。

因为穷人还在为基本的生计奔波,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的精神诉求。

越有钱越容易空虚,钱可以买来无穷无尽的热闹,但买不到真正的陪伴与理解。这也正如我前面说的,很多东西不是靠物质交换得到的。

所以我们的内心里要建立自我的认同,所有的情绪价值和存在感无需从外界索取,也不需要他人来肯定,接受不被认可和被拒绝的结果。

这种能够从人群中“离开”,回归到“自我”中来,是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越来越有收获的一项能力。‍

坦然地去接受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边界感,不要评价别人,也不要在意别人是如何评价自己,就享受这种自由的精神状态。

我想起在综艺节目《桃花坞》里,徐志胜说自己在年少时是很自卑和怯懦的。跟大家在一起的时候特别害怕鞋带散开,因为担心自己一旦蹲下系鞋带,没有人会等自己。

但后来的徐志胜之所以变得明亮且自由,我想一定不是因为找到了那个会在他系鞋带时等他的人,更不会是找到了可以帮他系鞋带的人,而是他终于明白了,人生终究是你系你的鞋带,别人跑别人的路。

| 03 别低估活在当下的意义

很多人对“活在当下”都存在误解,认为这是一种随心所欲或者是咸鱼的生存状态,与“追求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相悖。

事实恰恰相反,“活在当下”从来都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对生活失去掌控的状态;而是指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充分过好每一天、每一刻,不去为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等到困难真正到来的时候,再在那个当下专注地去解决问题。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一生,总是有一个又一个热烈的祈盼:比如考上好学校、有份好工作、找个好伴侣、买房、买车……

正如美国知名的人际关系专家安吉丽思在《活在当下》一书中写道:

起初,我想进大学想得要死; 

随后,我巴不得赶快大学毕业好开始工作; 

接着,我想结婚、想有小孩又想得要命; 

再来,我又巴望小孩快点长大去上学,好让我回去上班; 

之后,我每天想退休想得要死; 

现在,我真的快死了…… 

忽然间,我明白了,我一直忘了真正去活。

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在为未来而活,所以当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当时的生活。

之前有一次,李雪琴在一档节目中谈及“人生规划”,她是这么回答的:“很多人问我,你对人生有什么规划吗?我特别怕(规划)这个词。”

紧接着,她举了个例子:“我们东北的家庭,有个习惯,就是攒塑料袋,不管什么外卖袋、买菜袋、买衣服袋,我都攒起来,放到一个柜子里。当有一天,有个东西你不知道用什么装的时候,打开你攒塑料袋的柜子,总有一个袋适合你。

所以我对我的人生也没有什么规划,我的人生就是走在捡塑料袋的路上,捡到啥就是啥。”

你说有规划就一定能圆满完成吗?不一定,努力也不一定就有好的结果,但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个塑料袋,不管是学历也好,机会也好,运气也好,都是我们人生路上,能捡到的一个东西。

有时候,我们过于看重后面的那个结果,也就很难去看到脚下的路和眼前的风景。

法国哲学家加缪曾说:“当你多虑时,就开始自毁了。”

这话听起来多少是有些夸张,但仔细一想也并非全然没有道理,一个人总是忧思重重,久而久之大脑就会难以负荷,身体也会跟着出问题,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病,都是情绪打了败仗。

人生在世,就是一个好的心情,活在当下,远比活在未来和过去要好得多。

| 04 接纳真实的自己和生活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就是安住在自己躯体内心灵。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应该和真实的自己在一起。

那怎么理解这个真和假的概念呢?温尼科特认为:真实自体就是以自己感觉为中心构建自己,虚假自体是以别人感觉为中心构建自己。

我们应该去接纳那个以自我感觉为中心构建的自己,摆脱那个虚假的人设和思维的束缚,接受自己可能真的不太会说漂亮话、接受自己是个更享受独处快乐的i人……无条件地善待自己和关怀自己。

当感觉状态不好的时候,就不要勉强自己投入工作,坦然地去睡觉、看电影、玩游戏,只要在心里设置好时间的底线就好。

大可不必非得苛求自己去完成任务,那样不仅拿不到满意的结果,反倒会让自己陷入到一种焦虑、自责的情绪之中。

不与自己做对抗,欣然接纳有负面情绪的自己,因为它也是身体的一部分,要允许一切发生。

我很喜欢法国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

他们在愉快的时候,用这句话赞美人生;在悲伤的时候,用这句话抚慰伤口。而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暗示了生活是具有两面性的,是痛苦与快乐的交替,衔接了每一天的起承转合。

作为女性,我们享受过“她”所带来的恩赐与馈赠,也要接受这个“她”所带来的痛苦与不安。

主动摆脱束缚,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