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解释城市|从区位粘性看产业转移风险

戴跃华
2023-09-30 09:43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企业或产业一旦选定位置,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根植于此,短期内很难再改变位置,产业在空间上也会形成特定的分布特征,企业和产业保持区位粘性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企业的区位粘性,本期专栏将聚焦城市中企业和产业的区位粘性。 

一、企业空间集聚与分散,三种力影响最深

在企业空间选址时往往对三种力比较敏感,一个是当地的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市场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和规模经济程度,同时把企业设在靠近市场的地方有利于减少运输和销售环节的成本。新经济地理学将市场规模对企业的吸引力称之为本地市场效应或者市场接近效应,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能够吸引更加有竞争力的企业。这也是当前众多外企选择中国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国的原因之一,在众多外企的眼中,中国的投资价值已经不在于廉价的劳动力市场,而是为商品消费提供更大规模的市场空间。

第二种力是当地的价格水平,价格水平低的城市往往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这也是影响企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价格水平低与企业的空间集聚有着“鸡生蛋、蛋生鸡”的说不清关系,一方面,企业的空间集聚使得该区域能够提供的产业数量和种类明显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完全竞争化程度提高,同时对外部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起码节省了运输成本,降低了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价格水平低,通常也意味着劳动力的成本较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销自然降低,企业容易形成集聚。

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成本效应这两种力本质上都是吸引企业入驻,使企业形成空间上的集聚效应。但也存在第三种力,即由竞争产生的本地市场拥挤效应,生产相同商品的两家企业在一个城市就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即使不生产相同商品,由于部分商品属于同种类型,之间存在替代弹性,也有可能产生消费者争夺。这个最典型的就是部分外资企业,原来只生产高端市场部分,但是随着进入企业的增多,也会向中低端市场延伸,这种延伸对中低端市场上的企业而言就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市场规模效应、成本价格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是分析企业和产业空间选址的三种基础作用力,呈现“两正一负”的特征,前两种力引导企业形成空间集聚,后两种力引导企业形成空间分散。新经济地理学认为,这三种力往往还有循环累积机制,如果两个城市初始条件完全一样,只要一种力打破这种平衡,比如突然一个城市的市场规模增加了一点点,继而会引发循环反馈,增加的市场规模会吸引企业入驻,吸引入驻的企业会继续降低当地的产品价格,消费成本的降低会继续吸引其他类似企业入驻,这样一来,新的平衡建立时两个城市会有严重的不对称。这种现象有时候也被称为“内生非对称性”。

二、企业集聚与区位粘性

   区位粘性有时候也被称之为“路径依赖”。一旦选定了某个发展区位或产业分布模式,短时间内依靠内生动力(即企业或产业自身的发展力)不依赖外部的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是很难让一家企业或一个产业改变地址的。企业或产业的区位粘性的基础是市场规模效应、成本价格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即集聚企业和分散企业的力达到一种平衡和稳定的效果。

理解企业的区位粘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区位粘性是该地区企业和产业达到稳定的一种标志,如果一个区域对产业和企业没有区位粘性,要么是这个地区还没有形成市场,要么就是外部冲击太大,该区域不值得投资。其次,区位粘性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的。理论上,只要外部条件足够大,区位粘性便会失效,这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一个地方的招商部门如果想去挖另一个区域的“墙角”,通常必须要知道这个企业在该区域的粘性有多大,开出的优惠条件只要超过该粘性,再增加转移成本,企业的区位粘性就会被打破,新的平衡就会重新建立。

三、如何衡量区位粘性

目前尚没有关于区位粘性的统一测度标准。新经济地理学中,用由贸易自由度和区域的产业份额构成的“战斧图”来表征区位粘性,通过寻找区域产业份额变化中贸易自由度的门槛效应来衡量区位粘性。实际中,衡量一个区域对一个企业和产业的区位粘性,不妨从内部和外部视角来看,从内部看,一个企业有多少要素投入到该区域,此外,转移的运输成本和机会成本有多大,这构成了区位粘性的重要基础。从外部看,类似“挖墙角”式招商,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即可衡量一个企业的区位粘性。

-----

“解释城市”专栏由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戴跃华博士主持,关注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沿趋势,解释城市科学以及城市中人类行为动力学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探究利用前沿城市科学理论优化城市治理的路径和方法。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