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50年前的“白人饭”,诞生于“反文化”的嬉皮士

2023-10-11 17: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969年4月1日,美国洛杉矶西好莱坞的日落大道上,新开业了一家名叫“源”(The Source)的餐厅。这里曾是家汉堡店,空间不大,只有25张桌子,简单的坡顶造型和裸露的砖墙,让它看上去像是乡村小屋。露天的庭院区正对着街道,除了壁炉被改造成了瀑布,上面放了彩虹色的蜡烛以外,看上去并没有出奇。但很快它引发了一股风潮,吸引了大批人前来造访,甚至包括马龙·白兰度、约翰·列侬这样的大牌明星。据称在鼎盛时期,这里一天的收入就有1万美元(约相当于现在的4万美元,30万人民币)。

让这家餐厅如此火爆的,是它的菜单:没有牛排、汉堡,只有各式的蔬菜和水果沙拉、素食三明治以及鲜榨果汁(后来加入了少量黄油和芝士蛋糕等乳制品)。这份在今天看来毫不起眼的菜单,在当时可以说是横空出世。它的背后,是一场长达数年、影响直至今日的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嬉皮士运动”。

“源”家族

餐厅的老板吉姆·贝克(Jim Baker),是一个极富争议的神秘人物。二战中他曾在海军陆战队服役,并获得过银星勋章。战后他抛弃了原来的家庭,来到洛杉矶谋生。他声称自己曾抢劫过银行,还曾涉嫌用柔术杀死过一个女明星的丈夫,不过都没有被定罪。他沉迷于神秘主义学说,并跟随一位锡克教瑜伽大师学习。1971年,贝克开始在餐厅后院举办每周日的冥想课程,吸引了雇员和一些顾客。他宣称自己已经不再是之前的自己,并让其他人以“尤德教父”(Father Yod)来称呼他。在提到过去的自己时,贝克会刻意地使用第三人称“他”。在他的要求下,年轻的信徒们都留起长发,穿上白色的连衣裙(或长袍)。和当时的很多“公社”组织一样,信徒们过上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在社会和家庭中感觉到无助和被抛弃的年轻人们,在“家族”中找到了生活的归宿和精神的寄托。他们唯一需要付出的,仅仅只是在餐厅工作上几个小时,对食材进行简单的烹调,或者照顾下进店就餐的顾客。

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两次大战的世界并没有如人们预想中的和平与安宁,反而在冷战的笼罩下继续动荡不安。美国在越南战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源源不断地将大批年轻人输送到遥远和血腥的前线。受到以艾伦·金斯伯格和杰克·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作家们的影响,对现实感到失望和抗拒的年轻人们,以和平、平权、自由、性解放等为主要口号,走上了街头。记者们略带嘲讽地将他们称为“嬉皮士”(Hippies,“Hip”带有的“时髦”、“新潮”的含义),而他们对此则欣然接受。1967年,旧金山官方对LSD的禁令,引发了后来被冠以“爱之夏”(Summer of Love)之名的盛大“反文化”集会。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聚集在旧金山的海特—阿希伯利街区,沉浸在巨大而混乱的狂欢中。1969年8月,长达3天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更是吸引了超过40万的嬉皮士从四面八方涌入,滂沱的大雨也不能浇灭他们的热情。

反战的嬉皮士

嬉皮士们在街头

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嬉皮士拒绝主流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规则,对充斥着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社会表示出不信任、不遵从和抗拒的态度。他们拒绝工作,远离家庭和社会,或四处游荡、或遁入山林,很多人过着和“源家族”相似的乌托邦式的合作社生活。耶稣式的长发和胡须、颜色鲜艳的服装、凉鞋,构成了典型的嬉皮士外型。这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代表,当属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对IBM等计算机巨头技术垄断的抗拒,推动他创立了苹果公司,开创了个人电脑的时代。他迷恋于禅宗修行,后来远赴印度修行数月。他认为迷幻药对他后来的人生影响深刻,帮助他认识到了超乎平凡的意义。他也曾在乌托邦式的公社中生活。作为嬉皮士的信仰成就了乔布斯,但也使其过早地失去了生命。

年轻的乔布斯

反应在饮食上,出于对当时餐饮业背后的资本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反抗,嬉皮士们主张采用一种健康、自然的饮食方式。当时的美国餐饮市场,几乎被以麦当劳为代表的连锁快餐厅、超级市场、工业化生产的冷冻食品和速食罐头所占领。和今天的预制菜一样,“烹饪”不过是将食物从冰箱拿到微波炉加热而已。食物虽然丰富多样,但由于商家更多考虑成本和效率,它们已经变得淡而无味、面目全非。人们看到的都是“褐色”的经过加工的预制菜。在资本和工业化的笼罩下,食物、烹饪和饮食都失去了鲜活的意义。这还不算大量的食品添加剂对健康的潜在威胁。

对自然和环境议题的关注,是嬉皮士们追求新的饮食方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962年,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出版,人们由此认识到化学药剂和肥料对生态造成的巨大影响。1971年,《一座小行星的饮食方式》(Diet For a Small Planet) 一书出版,弗朗西斯·拉佩在书中主张以我们生活的地球为核心,重新审视我们的饮食习惯。她指出,通过肉食获得能量的方式效率极低,导致这个越来越拥挤的地球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而如果人类以植物为食,情况就会大大改观。她鼓励人们用豆制品、乳制品、谷物和坚果来代替肉类。当时大学一年级的乔布斯读到了这本书,并大受震撼,发誓为了自己和地球,从此不再吃肉。有时他几个星期都只依靠胡萝卜、苹果或是麦片维持生活。他甚至还尝试过更加极端的长时间绝食,以彻底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除了效率方面的考虑,肉食对于生命的剥夺同样为很多人所不齿,1972年出版的《素食美食家》(The Vegetarian Epicure)的作者安娜·托马斯(Anna Thomas)写道,“好的食物是对生命的赞颂,但为了赞颂生命而剥夺生命,对我来说实在太荒谬了”。

《一座小行星的饮食方式》20周年纪念版

与此同时,和乔布斯一样,很多人都被佛教禅宗和道教等神秘的东方哲学锁吸引。由日本人Goerge Osawa开创并由其学生们引入美国的“长寿饮食法”(Macrobiotics Diet)也因此相当流行。这种饮食法宣称继承了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饮食哲学,并融合了东方传统的阴阳调和、五行和禅宗的思想,倡导食用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和豆制品为主的本地、当季、有机的食物,强调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以达到身体和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长寿饮食法”食物

这些主张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源”餐厅就是将其引入实践的典型。沙拉,本来只是不起眼的开胃菜,在这里却成为了主角。在“源”餐厅的菜单上,列着十多种各种风格的沙拉,比如:

“阿拉丁神灯”沙拉

胡萝卜、甜菜根、葡萄干、苜蓿芽,搭配香草(和大蒜)调料汁

希腊沙拉

苜蓿芽、番茄、黄瓜、橄榄油、菲达羊奶酪(Feta Cheese),搭配橄榄油特别调味汁

中国沙拉

豆芽、小葱、小萝卜、芹菜、青椒、花椰菜、扁桃仁、黄瓜、番茄,搭配芝麻油和酱油调味汁

觉知沙拉

胡萝卜、甜菜根、黄瓜、罗马生菜、芹菜、牛油果、苜蓿芽、紫甘蓝、番茄、葵花籽、松子

以色列沙拉

番茄丁、芹菜、紫甘蓝、瑞士奶酪、青椒、花椰菜、黄瓜、小萝,搭配柠檬和橄榄油调味汁

水果沙拉A

酸奶、蜂蜜、扁桃仁粉

水果沙拉B

花生酱、葡萄干、苹果

此外,“源”餐厅还有一种很受欢迎的开放式三明治,是在全麦面包上涂上墨西哥牛油果酱、蘑菇、苜蓿芽、番茄、芝士和柠檬香草调味汁。

1971年8月在加州伯克利开业的潘尼斯之家(Chez Panisse)是另一个标志性的风潮引领者。创始人爱丽丝·瓦特斯曾投身社会运动,在从法国回到加州后创办了这家餐厅,一直到今天。潘尼斯之家强调使用本地农场生产的新鲜有机食材,坚持用简单、传统的烹饪方式,让食材的本味被凸显。由此,它开创了后来被称为“从农场到餐桌”(Farm to Table)的运动。除了餐厅,供应自然、本地、有机食物的农场和超市也在70年代后开始出现。

“潘尼斯之家”餐厅

 

“潘尼斯之家”的烹饪书

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谷物和豆类是“嬉皮士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糙米(Brown Rice)、豆腐、小麦胚芽、苜蓿芽(Alfafa Sprouts)、豆芽、亚麻籽以及植物根茎等都是其中常见的食材。将新鲜的食材进行简单的加工,然后混合在一起,就成为了这些让人们趋之若鹜的新菜式。一开始,出现了很多新奇、古怪的尝试,有些成功,另一些则令人难以下咽。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烹饪书出现,情况才有所改观。安娜·托马斯的《素食美食家》是其中之一。而1977年出版的《条纹槭菜谱》(Moosewood Cookbook)更成为了畅销书。书中的吉普赛汤(由红薯、鹰嘴豆和大量香料制作而成)、瑞士奶酪蘑菇法式咸派、扁桃仁胡萝卜汤、普罗旺斯杂烩等,都成为了后来为人熟知的经典菜。当然,即便如此,很多菜式还是需要加入大量的芝士,才能让人产生食欲。

1975年,由于面临“家族”内部一些隐秘丑闻被调查的风险,“尤德教父”将“源”转手,并带领信徒们远走夏威夷。和当地居民的冲突又使很多信徒选择离开。1979年,“尤德教父”死于一场滑翔伞事故,“源家族”随之瓦解。此时,随着越战结束,嬉皮士们也逐渐返回了学校和社会。叛逆的嬉皮士们在80年代被年轻能干的高收入城市精英——“雅皮士”(Yuppies)们所取代。

不过,看似失败的“嬉皮士运动”,却在很多方面“成功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饮食上正是如此。意大利人在80年代末发起了一场与快餐(Fast Food)针锋相对的“慢食运动”(Slow Food Movement),继承了嬉皮士饮食的精神,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素食”和“生食”运动,在动物福利和气候变暖都成为重要议题的今天,也在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只要看看餐厅里的各式沙拉、轻食、糙米饭、鲜榨果汁、植物奶,或是“从农场到餐桌”、“有机”、“天然”、“新鲜”、“本地食材”等等流行的概念,仍然不难发现50年前那场“反文化”运动的影子。

现在的素食碗,很多和嬉皮士饮食可以说毫无二致

其实,也正是这些强调健康、烹饪和调味简单、素食为主的饮食,构成了我们今天对“白人饭”的认知。带着对嬉皮士饮食的认知,我们在看待“白人饭”时,除了戏谑与嘲讽之外,就多了一点新的视角。虽然当代打工人的“白人饭”,看起来不过是“糊弄学”的产物,但在这个“又躺又卷”的时代,在这个外卖平台和预制菜大行其道的时代,在这个被快乐水和碳水炸弹“狂轰滥炸”的时代,打工人通过自己动手下厨制作“白人饭”,努力寻找着自己对生活的一点把控感,为健康、营养和自然而避开消费主义的陷阱,不是多少也带点“反文化”的精神么?从平台、流量、算法、优惠券的逻辑中逃出,另寻一条出路,恐怕也未尝不是一种态度的表达。

参考资料:

https://www.npr.org/sections/thesalt/2018/01/23/579186110/the-far-out-history-of-how-hippie-food-spread-across-america

https://laist.com/news/la-history/source-family-restaurant-vegetarian-dinner-gratitude-kitchen-dec-5

https://www.ranker.com/list/source-family-cult-facts/drew-grant

https://www.atlasobscura.com/articles/the-source-family-father-yod-cult-roots-of-health-food

https://la.eater.com/2013/5/13/6435783/the-source-las-first-spiritual-vegetarian-restaurant

https://cultstories.com/cults/the-psychedelic-journey-of-the-source-family

https://pleasekillme.com/father-yod/

https://bigthink.com/the-past/the-source-family-health-food/

https://theculturetrip.com/north-america/usa/california/articles/the-history-of-the-hippie-cultural-movement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hippie

https://www.pbs.org/wgbh/americanexperience/features/when-summer-love-took-over-san-francisco/

https://www.sfgate.com/news/article/Summer-of-Love-40-Years-Later-1967-The-stuff-2593252.php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1960s-counterculture

https://www.bonappetit.com/story/diet-for-a-small-planet-anniversary

https://www.thespruceeats.com/what-is-the-macrobiotic-diet-5188415

https://www.thehenryford.org/explore/recipes-and-cookbooks/cookbook/diet-for-a-small-planet/

https://www.highsnobiety.com/p/hippie-ingredients/

https://www.bonappetit.com/story/retro-health-food

https://www.bonappetit.com/gallery/1971-changed-food-forever

https://historynewsnetwork.org/article/160407

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中信出版社,2011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