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3上海城市更新论坛:城市更新要回到“人”的话题上来

澎湃新闻记者 蒋乐来
2023-10-09 14:03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22年,上海全面完成30年成片旧改的历史性任务,彻底改善了165万居民的居住条件。接下来,上海城市更新将以一种可持续的有机形式继续动态推进。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写道:“2035年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城市更新,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10月8日下午, 2023上海城市更新论坛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行。此次论坛以“人民城市 有机更新”为主题,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通过观点分享和对话碰撞,深入探讨城市更新与人民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上海城市更新应当突出“人民”,突出“人”。

论坛现场启动了“上海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本文图片均为主办方供图

年底前形成整个外滩区域总体更新方案

最近上海大力推行城市更新,其中尤为突出的项目之一便是“外滩第二立面”的更新。这一项目践行“人民城市”发展理念,在论坛上被屡次提到。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教授介绍,外滩第二立面的城市更新总面积60公顷,涉及30个街坊。众安·美丰大楼、中央商场、元芳弄等的更新改造都富有特色,不仅要保护原有的历史建筑,还要发挥更多新的功能,释放更多的公共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则指出,外滩第二立面,应该成为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抓手。外滩第二立面更新的核心要义是要重现风貌、重塑功能。曾刚认为这同早期城市更新不同,此前更多是为了解决上海市民居民住房面积不足、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这也正如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王永前在论坛致辞中所提到的,当前城市建设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而城市更新是回答“好不好”的解题之笔。

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上海于2020年在全国首创成立了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三年时间里,中心积极发挥桥梁和平台的作用,克服了诸多困难。上海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正职)、上海外滩城市更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尧表示,外滩区域下一步改造的总体定位,是要建设成为上海最具标志性的世界级金融文化中央活动区,实施城市更新区域更新和整体的风貌保护。

徐尧介绍,目前外滩区域全市首批三次试点工作方案第一阶段基本完成。外滩区域三个成片旧改项目,力争在年底前全面收尾,四个零星旧改项目力争年内全部签约生效。区域更新方案正在逐步优化完善,希望在年底前形成整个外滩区域的总体更新方案。

而从具体方法论的视角立足外滩第二立面看整体的城市更新,曾刚还提出了多个可供思考的面向:历史建筑的更新利用如何保留历史风貌,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城市更新推进过程中如何探索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一体化运营等新模式?市中心与市郊区域如何更好地承接不同文化?城市更新中的生产空间能否借长三角一体化进一步向外拓展?

人的流动:“新城”要承接什么功能

打造城市空间的新格局,不仅仅是单点爆破的工程,更要考虑诸多区域的协同联动。具体到上海这一特大城市,除了在地的更新改造之外,还要着眼于中心城区同“五个新城”间的协同联动。更进一步,是上海城市更新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现场圆桌论坛讨论中心城区与五个新城的协同联动

在这个框架中,“人”的存在同样重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在发言中表示,上海这座全球城市到底需要“新城”承接什么功能,首先要看的是“人”。目前上海65岁以上的老人,大概60%在中心城区,而年轻人更多在外围。她认为“新城”应该分担一部分上海未来老城区的人口疏解,而“老城”应该让更多年轻人进得来。

孙娟指出,城市更新战略应该是通过更新把空间资源盘活,让要素能够流动起来,提供一些低成本高端的创业空间,从而让上海在全球拥有更多的竞争力。

人口的大规模疏解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城郊之间的密切互动,但是与此同时,站在“新城”的角度,承接制造业后服务业是否有相应的成长,人才、创新、技术、研发等系统性的支撑是否形成,更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万勇认为,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三化”叠加的“新城”里面,接下来的平衡和共进非常重要。新城老城之间有机的联动,归结起来要做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而以嘉定汽车城、奉贤东方美谷、松江G20科创走廊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杨连星认为“五个新城”已经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型的节点城市,但目前对于中心城区的依赖程度较强,与周边城市的联动相对较弱。

如果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格局之下,“新城”自身可以形成枢纽承担起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也会有助于中心城区同“新城”的连接,也是上海成为战略连接的中心城市或是全球资源配置要素的中心城市很重要的环节。杨连星判断,制度性的开放可能是重要抓手,能够破解当前存在的堵点问题。

重要议题:考虑人和建筑所发生的共情

上海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魅力是独一无二的。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人们心中的烟火气息和独特韵味如何得以保留,也是一项重要议题。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说:“当我们讲到一座城市,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城市主体的人,二是建筑;第三,就是人和建筑在生活当中发生的关系。”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记忆、一座城市历史的集体记忆都同建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周群华指出,必须考虑人和建筑所发生的共情和感应。

现场圆桌论坛讨论历史风貌的传承保护与魅力重塑

要让这些建筑更好地留存,势必要让其中的历史文化风貌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除此之外,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院长严荣设想,如果一幢优秀的历史建筑能够变成公共空间,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分享所得,当是“人民城市”的重要体现。

在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俞斯佳看来,人民的参与其实也是城市更新精神需求的体现。“城市更新不是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士的工作,而是所有人的工作。”俞斯佳表示,很多城市更新案例都会刻意地对城市空间进行“留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群去发挥他们的创意性,安排自己的生活。

要让这些理念得以实现,更为先进的建筑技术无法缺席。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建筑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举了两个例子。一是上海的文物监管已然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系统,能够和物联网实现连线;二是上海正在积极推进的庄园数字化,尝试在虚拟空间搭建消费场景。

在技术层面,数字技术、物联网、元宇宙,都被曹永康纳入对城市更新的想象之中。“将线下的有限空间和线上无限的拓展相结合,去放大有限的历史建筑,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他说。

    责任编辑:管卓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