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阎守诚:怀念吴宗国老师

阎守诚
2023-10-11 09:3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2022年8月7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宗国先生与世长辞。值吴先生逝世周年之际,私家历史特发布系列纪念文章,缅怀先生。

我认识吴宗国老师是在参加1981年7月18日至9月9日的丝绸之路考察期间。当时我任职于山西社会科学研究所。我能参加这次考察实属不易。

之所以“实属不易”,是和我的经历分不开的。我青少年时的愿望是从事教学科研,但实现这个愿望的历程颇为曲折:我于196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当时,没有能分配工作。1968年到天津部队农场,锻炼了两年。1970年被分配到山西岢岚县中学当老师。1973年父亲因病住院,需要我照顾,我设法调回太原,到了中共山西省委政策调查研究室工作。1978年父亲逝世,科学的春天来了,我不想在省委工作,想去从事科研教学,在再三请求下,调到省社科所历史室。恰巧历史室有参与北京师范学院宁可教授主持编撰隋唐经济史资料的任务。我是1980年到北京,在宁先生指导下编隋唐经济史资料,同时听宁先生的《中国古代经济史》、《历史理论》等课程,这算是我重新、认真学史学的开始吧!当时,我已年近四十。幸运的是丝绸之路的考察主要是由宁先生组织并任队长的,因此,我才能参与,并由此结识了一批学术界的朋友。

我和吴老师的友谊就始于这次考察。这次考察累计行程八千公里,历经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和陕西五个省区。在考察途中,吴老师待人和蔼,言谈有趣,给我留下了很好、很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我们很谈得来。在参观完敦煌之后,大家称吴老师为“北大佛”,可见吴老师的“地位”。宁先生要求考察队沿途要开阶段性的学术研讨会,考察完,要写论文,出论文集。《丝路访古》一书1982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吴老师写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安西四镇的废置问题》。我当时还写不了论文,就写了两篇游记:《马蹄寺石窟群》和《安西榆林窟》。

吴宗国先生

再次和吴老师在考察中相遇是1983年11月2日在成都开完唐史学会第二届年会后,吴老师、胡戟、高世瑜和我四人结伴去考察了乐山、眉山、灌县、江油等地的名胜古迹。9日,吴老师和高世瑜从江油回成都返京。我和胡戟从江油到绵阳开始蜀道的考察。21日从宝鸡到西安。结束蜀道考察之后,李志勤、胡戟和我编写了《蜀道话古》一书,于1986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写了《蜀道纪行》。

1983年11月,成都,唐史年会

吴宗国(中)、阎守诚(右一)、宁欣(左一)、高世瑜(左二)

我和吴老师第三次在考察中相遇是1984年7月14日至8月25日的唐宋运河考察。考察活动从浙江宁波起,到河南郑州止。总行程约三千公里,历经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四省。考察成果结集为《运河访古》一书,198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吴老师写了《唐代三吴与运河》,我写了《隋唐小说中的运河》。

在考察中,我们同吃、同住、同行,可以随便交谈,便于互相了解,加强友谊。吴老师就是在考察中成为我的良师益友的。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内的隋唐史研究,三秦出版社决定出版《隋唐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为宁可、沙知;责任主编为张玉良、胡戟。《丛书》要求书的篇幅一般为15万字,最长不超过20万字。吴老师和我都对唐玄宗感兴趣,常在一起“闲坐说玄宗”,决定为丛书写本《唐玄宗》。我们商定了写作提纲,由于吴老师教学忙,我当时事情不多,就多写一点,并承担了对全书文字加工整理的工作。从我来讲,有吴老师合作,我做这些是放心的。关于书的作者署名,我的意见是吴老师在前,吴老师的意见是让我在前,最后主编胡戟认为:谁写得多,谁在前,1989年《唐玄宗》出版,有了现在的署名。

2000年北大历史学系博士论文答辩,前排从左到右:王小甫、赵和平、阎守诚、吴宗国、邓小南、荣新江

由于《唐玄宗》深入论述了开天盛世的形成和客观评价了唐玄宗的历史地位,在不少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见解,内容力求做到务实求真,深入浅出,既有学术性,也有可读性;既能面对专家学者,也能面对一般史学爱好者。因此,受到读者的好评和喜爱。三十多年来,读者没有忘记我们这本小书。1995年,韩国庆北大学将此书译成韩文,作为辅助教材打印成册。2009年1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将书名改为《唐玄宗的真相》再次出版,并重印过。2010年10月,台湾联经出版社以书名《唐恨——唐玄宗的真相》出版。出版社编辑还给这本小书加了三个附录:一、大事年表;二、长恨歌(白居易);三、清平调(李白)。2012年,韩国书景文化社出版了韩文译本,书名《唐玄宗》,译者为研究中国史的学者任大熙和禹成旼。2022年8月,山西人民出版社以书名《盛唐之子:唐玄宗的成败》作为溯源丛书之一种出版。今年这本书要重印。吴老师和我写的这本小书在漫长岁月中,不断再版、重印,是值得我们欣慰的。

1991年,我从山西社科院调到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真正实现了我从事科研教学的愿望,见到吴老师的机会也就多了。如今回忆起来,我认识吴老师已经四十多年了,在我心目中,吴老师是我的老师、兄长、朋友,吴老师为人宽厚,学问精深,是我所景仰的,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我深深怀念吴老师。

    责任编辑:钟源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