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还在忍受疼痛吗?

2023-10-23 06: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庄琳

平时,大家熟知的有头痛头晕、颈肩腰腿痛、膝关节痛、肩周炎、腱鞘炎等,其实疼痛医学科所涉及的面很广,还包括带状疱疹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癌痛等,是需要多学科协同治疗的。据统计,来医院就诊的门诊患者,40%~50%是因疼痛或伴有疼痛而就诊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疼痛。

什么是疼痛?

大家对疼痛的理解通俗点就是表现在躯体上的不舒服,看不见,摸不着,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疼痛在国际上被定义为: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2001年WHO就已经将疼痛列为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

疼痛会对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疼痛,疼痛不仅给我们身体和精神上带来影响,而且可能对中枢神经、循环、呼吸、内分泌、消化和自主神经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有的甚至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疼痛不仅是疾病过程中伴随的症状,其本身就是一种疾病或综合征。因此,出现了疼痛,需要到医院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疼痛治疗不仅要缓解疼痛,同时要治疗疾病本身及其产生的心理方面的改变。

图源:图虫

疼痛一般分为几类?

疼痛有不同的分类,通常情况下,根据疼痛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个月,如创伤性疼痛、术后疼痛、分娩痛、内脏痛等;慢性疼痛持续时间至少在3个月以上,常见有颈肩腰腿痛,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腰间盘突出症等。据统计,慢性腰腿疼痛已成为中国医疗资源负担排名第三的疾病。

其次,难治性的神经痛,比如最常见、最严重的面部疼痛——“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对神经造成损害出现的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其他慢性疼痛,如癌痛。1~3个月的也就是亚急性疼痛。重视疼痛,早期治疗是首选。

如何判断疼痛的严重程度?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就诊时,患者能准确表述疼痛部位及性质对医生判断病情显得尤为重要,医护人员会通过问诊或查体来判断疼痛程度、性质、部位及伴随的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疼痛划分为5种程度:

0度:不痛;

Ⅰ度:轻度疼痛(间歇痛,可不用药);

Ⅱ度:中度疼痛(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

Ⅲ度:重度疼痛(持续疼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

Ⅳ度:严重疼痛(持续剧痛,并伴随血压、脉搏等变化)。

图源:作者提供

医护人员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分级法和视觉模拟法,数字法是将疼痛程度用0~10个数字依次表示,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交由患者自己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数字,或由医护人员询问患者:你的疼痛有多严重,0表示无痛,1~3轻度疼痛(睡眠不受影响),4~6中度疼痛(睡眠受影响),7~10重度疼痛(严重影响睡眠)。

图源:作者提供

人们对疼痛的认识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痛不是病,只是症状

长期以来大家都对疼痛有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身上痛,是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只要治好了病,痛也就缓解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世界卫生组织(WTO)已经明确提出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其病变部位在神经系统,如果没找到病根,恐怕疼痛是没办法缓解的。

比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疼痛等,这种疼痛本身就是病, 治好了疼痛, 病也就好了。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发展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会给患者带来心理、情绪、睡眠、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危害。

如有疼痛的病因未明,疼痛反复发作,疼痛程度加重,疼痛的性质、规律发生变化的情况,一定要到疼痛科就诊。

误区二:疼痛能忍就忍。

疼痛千万不能一忍再忍,一旦出现症状,就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慢性疼痛更应被视为一种疾病来看待。如果积极治疗,是有很大机会恢复的。

疼痛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导致睡眠紊乱、焦虑、烦躁,同时对各项治疗的配合度下降。

持续的疼痛刺激能够引起中枢敏化。中枢敏化后,神经元对疼痛刺激的感觉阈值降低,使疼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也会大大增加疼痛治疗的难度。

术后患者若疼痛控制不良,影响术后快速康复。尤其是骨科关节术后,患者害怕疼痛而拒绝康复锻炼,造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从而影响手术效果。

疼痛患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若因疼痛影响日常活动和功能锻炼,会增加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风险,造成恶性循环。

图源:图虫

误区三:某些病治好了就不会痛。

有些患者觉得,是不是看完病了,针打好了,药吃好了,身上的痛就完全没了?其实并非如此。

慢性疼痛是一种慢性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都存在发作期、缓解期,可能会反反复复,有些甚至需要反复治疗和终身服药。对于这类疾病,治疗的目的并不是完全消除疼痛,而是缓解症状,预防发作和并发症,改善功能。

比如带状疱疹,疱疹结痂愈合了,但仍疼痛,就是神经没完全修复好,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再如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经过手术切除了,但部分患者仍有腰腿痛,就是手术只治疗了突出的椎间盘,引起腰腿痛的软组织或肌肉筋膜功能损伤还需要回到正确的功能轨道上来,这就是我们术后需要康复的原因。

误区四:止痛药能不用就不用,用多了会上瘾。

医学上所说的“上瘾”是指精神依赖及成瘾性,指人产生一种要周期性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便获得满足感或避免不适感。

疼痛往往会影响患者的睡眠、情绪,术后也因为疼痛,也不能尽早的进行功能锻炼等,反而影响患者的康复;通常预防性止痛的效果优于疼痛发生时再去止痛。

止痛药分很多种,老百姓害怕的成瘾药物,常见的是阿片类药物(比如吗啡),大家平时说的上瘾,是因为某种原因长期大量使用了一些阿片类镇痛药。但并不是所有止痛药都会“上瘾”。

应用镇痛药物,无论是哪类止痛药,都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医生会根据原发疾病、合并疾病、用药史等情况个体化选择治疗药物。

图源:图虫

哪些疼痛是可以预防的?

有些慢性疼痛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很多都是可以预防的。

比如颈肩腰腿疼痛疾病,广为人知的有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退行性膝关节炎、“网球肘”等,各类肌腱炎、滑囊炎、腱鞘炎、筋膜炎等。近年来,骨质疏松、骨关节增生、颈椎病、腰椎病及肢体关节病的发病率增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据报道,腰背痛的发病率高达85%,其中有15%左右的患者因腰背痛而致残。

如何预防颈椎病?

注意颈部保暖:天气转凉应适当添加衣物保暖,有颈椎病史者应用围巾、披肩做好颈部保暖,避免低温刺激颈部肌肉筋膜及收缩血管,诱发劲椎病。

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势:生活上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低头工作时尽量坐直,连续工作1小时后应做抬头、颈后伸运动,如“米字操”等。睡觉时保持正确的睡姿。仰卧时,枕头要垫在颈肩部,或在颈后垫一符合颈椎生理幅度的小枕,侧卧时枕头的高度与肩部同一高度,头部应该有轻度的后仰。

积极运动,避免诱因:许多体育项目能有效预防劲椎病,如羽毛球、游泳等。同时防止外伤,走路时防止闪挫伤等意外损伤。

图源:作者提供

如何预防腰背痛?

常见的腰背痛类型包括:腰肌劳损、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如何有效预防平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日常生活中要防寒保暖,纠正不良的姿势,避免超负荷锻炼、负重。搬运重物,长时间弯腰负重都会加重腰椎的受力出现腰肌劳损。

补充钙剂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青少年则应加强运动,保证足够的钙质摄入,减少今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

减少积累伤,平时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减少对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例如经常在办公室里面,没事坐着时喜欢跷二郎腿。跷二郎腿时腰椎处于侧弯状态,这时也会导致椎间盘退变、周围肌肉损伤等,也是导致腰椎病的常见发病原因。

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如果做运动,首先要热身,打篮球,踢足球,一定要先热身,肌肉松弛之后再上场,防止因为突然扭伤导致椎间盘突出、腰背部肌肉韧带等的损伤。

图源:图虫

什么病可以挂疼痛科?

疼痛科顾名思义主要是看疼痛方面的疾病,像各种疾病引起的长期慢性疼痛,都可以考虑去疼痛科就诊。

头痛

颈源性头痛,偏头痛,外伤后头痛及各种顽固性头痛。

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痛、神经损伤后疼痛、幻肢痛、残端痛、糖尿病性神经痛、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

颈腰椎病及骨关节痛

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肋软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尾骨痛,膝关节炎,足跟痛,痛风性关节炎,颈腰椎外科手术后疼痛综合症等。

软组织疼痛

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炎、腰背肌筋膜炎、腱鞘炎、肩周炎、网球肘、软组织损伤等。

内脏性疼痛

慢性盆腔炎,腹腔神经丛痛。

缺血性疼痛

雷诺氏症,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红斑性肢痛症,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等。

癌痛

癌性痛及良性肿瘤引起的疼痛,癌症手术后复发及转移性疼痛。

非疼痛性疾病

顽固性呃逆(打膈)、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腱鞘囊肿、肝、肾囊肿。神经性皮炎,内耳晕眩症,痛风症,瘢痕痛,面肌痉挛,眼睑痉挛等。

图源:图虫

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治疗疼痛的方法有很多,疼痛医学发展的很快,已经从单纯用药发展到多段多学科的综合治疗,面对疼痛,我们千万不能一忍了之,一定要真正认识疾病本身,找准病因,精准治疗,才能最大限度早期预防疾病,减轻疼痛。

庄琳(1989—),女,主管护师,硕士,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麻醉科护士长,主要从事麻醉专科护理。

全国爱牙日 | 关爱老年口腔,乐享健康生活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