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卷首语:“顽强的忠诚”,绕着新闻飞|镜相专刊《传奇不奇》

2023-10-19 13: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按:

奇观,是异化的开始,也是异化的结果。而好的非虚构作品,则能打破奇观,让人看到怪异和畸诞背后的平凡,看见传奇里的日常逻辑。

现代习武人、天才病患者、老年追星、缅甸新娘、00后母亲......本季镜相专刊收录了8篇独家作品,和6篇小行星计划作品(镜相小行星计划致力于发掘高校优秀创作者,导师推荐,内容共创)。

在这14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里,作者们皆以平实的审视剥离了“传主”的猎奇人生,还原了一段段平常而生动的生命史。

当我们诚实地审视世界:相惜之下,传奇不奇。

点击此处进入,镜相2023秋季专刊《传奇不奇》

设计:郁斐

卷首语:“顽强的忠诚”,绕着新闻飞

文/庄永志

01 非虚构不是非新闻

不是新闻单位就没有采编权,不是记者就不能采制新闻,这些政策规制,使一些非新闻单位和自媒体以非虚构写作来宣示自己采写纪实性作品的合法性。

非虚构写作,是一个光谱很宽的写作与出版的品类,既包括工作总结、个人回忆录、游记这样的非新闻写实体裁,也包括特稿、长篇报告文学这样的文学性新闻。按照《SAGE新闻百科全书》(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Journalism)第二版的界定,文学性新闻可以被理解为范围更大的文学非虚构这个体裁中的一类,有时被称为创造性非虚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和非虚构小说,它是使用了文学性写作技巧的基于事实的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

它既可以提升主流叙事之外的边缘人群和边缘题材的可见度,也可能降低被指无资质采访的风险;但是,非虚构写作不是新闻的避风港,不能因为“非虚构写作”这个标签就只书写边缘人群、边缘题材,就刻意回避新闻,尤其是与很多人命运相关的硬新闻。爆炸、洪水、地震、疫情,我们难免遭遇,如果没有叙述,伤亡可能就只是一串数字而不是有名有姓的个人的可拭的血泪,如果新闻有意避开伤痛,可能连数字都不可见。所以,非虚构写作是新闻的分身,是看见新闻的另一扇窗。

无论澎湃镜相如何定义非虚构写作,作为新闻院校,我们开设的非虚构写作课首先训练的是新闻类的非虚构写作,也就是帮助未来的新闻人借鉴文学手法,有人物、有情节、有细节、有场景地叙述新闻。这不是逃避新闻,更不是鄙视新闻,而是更加真切地直面新闻——逼视新闻发生的现场、凝视当事人的内心、透视新闻事件的背景、检视人与社会的关联。

庆幸的是,我们的“小行星计划”第一期专刊中的作品,有叙述南京“5·29”新街口撞人事件两位受害者遭遇这样的作品,我们的大学生没有逃离新闻,没有以新闻的名义逃往非虚构写作,而是努力在硬新闻中寻找故事;这当然要感谢澎湃镜相各位编辑老师的智勇双全。

02 超越校园媒体

采写是一种手艺,要真写真练!如何真?面对校园之外的社会、面对校园媒体之外的公共媒体,接受指导,也接受检阅。以写作沟通社会,靠作品进入业界。

“小行星计划”,温暖有力,是一条精专的助力跑道。加入计划的大学生,不必再为校园内有记者经验的老师不多而遗憾,澎湃镜相的每一位编辑记者,都是我们的业界导师。我跟他们打交道有年头了,他们每一位都那么耐心、那么敏锐,那么有担当、那么宽容又那么讲究。

“顽强的忠诚(Tenacious Attachment)”,这是研究非虚构写作的著名学者——纽约大学罗伯特·博因顿(Robert S. Boynton)教授的用词,借用来概括我对“小行星计划”扶助的这些大学生作者的印象十分贴切,他们都有对非虚构写作当中的文学性新闻的热爱与坚持:

飘离村庄的女性》的作者杜烨滢和张黄胤麟注意到现代化进程中一些村庄的凋敝,更关心那些与村庄有关的女人的欣喜与伤痛;

缅甸新娘在云南》的作者金文娟有自觉的图片意识,在文中应用了未加遮挡的照片,补强了文稿的真实感;

被车祸撞碎的……》的作者田佳宁直面灾难事件,聚焦热点新闻当事人的遭遇;

在抑郁中探索意义》的作者刘蕾岑在抑郁症已被写“滥”的情况下,通过极端个案呈现双一流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博士生与抑郁症抗争的故事;

00 后,懵懂的母亲》的作者周嘉怡和沈韵婷将理解和同情的目光投向“00后宝妈”;

二电厂里“漫长的季节”》的作者魏莱借用电视剧之名感叹一位国企临时工的过往与晚景。

这些入选“小行星计划”的作品,或是题材或是写法,都有过人之处,但提升空间也显而易见:

有的偏爱群像,而且人物境遇雷同,面目模糊,作者没有集中精力刻画哪怕一两个独特的人物——着力刻画人物是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特征之一;有的概述太多,通篇没有场景——场景化写作,也是非虚构写作的标志;有的过于依赖访谈(甚至仅仅是电话访谈),似乎不知道采访还包括观察与体验——而长时间的细致的观察或沉浸式采访是非虚构写作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获取素材的特征;有的作品几乎没有对事件空间、氛围和人物处所、环境的描绘——环境和氛围的描写,本来是非虚构写作的强项;有的语言生涩直白,尤其是时间、地点和背景的交代,简直像中学生的记叙文和说明文——语言表现力,是非虚构写作的魅力之一。最关键的,我想再次强调:很多作者对非虚构写作的题材感知有偏误——所谓边缘题材,当然可以让我们看见“隐秘的他者”,有着突破禁忌、打破偏见、消减歧视的效应,尤其是那些所谓主流媒体刻意忽略甚至屏蔽的内容;但是,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也擅长在硬新闻中挖掘具有公共价值的故事,像甬温动车事故之后的《永不抵达的列车》、天津大爆炸之后的《走多远?做多久?》。既关注冰点又不回避热点,更加难能可贵。

我丝毫不怀疑,得到“小行星计划”助跑提升的大学生作者当中一定会出现让人仰望的巨星,因为作者们已经在正确的轨道上起飞!

作者介绍

庄永志,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澎湃镜相小行星计划指导老师。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策划、《焦点访谈》主编,2017年-2023年担任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主讲课程:深度报道采写,视频新闻采制,非虚构写作训练。

庄老师指导作品详见:https://www.thepaper.cn/user_3305054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