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视频|李鹏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蒲松龄

李鹏飞
2023-10-18 11:04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写出不朽巨著的蒲松龄,一生经历坎坷,他的人生经历给现在的我们怎样的启发?本期视频,我们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李鹏飞来谈谈蒲松龄。

北大李鹏飞解读蒲松龄(04:37)
蒲松龄一辈子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呢,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可以说很不顺利,遭受了不断的挫折和打击。他19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了秀才,从此以后每三年一次到济南参加山东的乡试,他就从20多岁一直考到50岁,一共大概考了将近十次,但是就再也没有考中过,连《儒林外史》里的范进都不如。范进后来到50多岁时碰上了周进,给他考中了秀才、举人,后来又考中了进士,但是蒲松龄很诡异,他就一直没有再能够考上举人。一直到晚年,因为做了很多年的老秀才,他才有了一个拔贡的机会。拔贡,其实就是从秀才里边选资历很老的,给他一个荣誉性的职衔。蒲松龄自己还很看重这样一个荣誉。

其实,这也告诉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蒲松龄,也是很重视通过科举考试,考中举人、进士,进入仕途的,因为这是当时几乎所有读书人共同的一条人生之路,蒲松龄也不能免俗,也不能例外。一个文学天才竟然连一个举人都考不中,蒲松龄自己分析背后的原因,他总结了两个方面:一个,他觉得没有能够碰到一个慧眼识他的考官;另外,他觉得他的命不好,认为自己命途多舛。

他做的第二件事呢,就是他大概从40岁开始,为了养家糊口,就去了家附近一个叫毕际有的毕家做西宾,也就是私塾先生,教毕家子弟读书。他因为跟毕际有的关系很好,所以在毕家一待就待了三十年,从40岁去到70岁才离开毕家。他的很多小说都是在毕家写的,也把毕家的一些人物写到了小说里。

第三件事,就是文学创作。他写了很多的诗词歌赋,包括戏曲。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他一直都在写,在修改,从20岁可能一直写到70多岁到他去世。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蒲松龄的半部手稿本,上面有很多修改的痕迹,那也是他自己亲手写下的稿本,这说明他一直都在修改。

《聊斋志异》手稿,辽宁省图书馆藏

(关于)《聊斋志异》的写作方式,有一个很著名的传说:蒲松龄在家的路边摆下烟和茶,抓过路人给他讲故事,然后晚上回家就把(听来的)故事改编成小说。这可能只是一个传说,更可靠的说法,是有文献记载的:蒲松龄特别喜欢写小说、收集小说,所以他的亲朋好友们,包括远方的朋友,会把他们知道的一些故事通过信件寄给蒲松龄。他就通过这种方式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写出了一部将近500篇小说的文言小说巨著。

《<聊斋志异>面面观》,马振方/著,北京出版社,2019年3月版

蒲松龄一生不言弃,他的成功给我们哪些启发?

我们看蒲松龄的这一生,想考科举,结果没有能够考上,也就是说,特别想走的一条人生道路,他没有能够走通,但是,他也一直没有放弃。我觉得特别重要的是,他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挫折所击垮,过着一种比较乐观的、充实的人生。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支柱,很重要的精神上的爱好,就是他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同时一直在锲而不舍地,甚至抱着极高的兴趣在写他的《聊斋志异》。一起参加科举考试的朋友们还劝他,说你写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又不能帮你去考试做官,但蒲松龄没有因为朋友们的劝告而停下他的写作,他就一直充满乐趣地在写这部小说。这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蒲松龄这个人啊,他天生就是要当一个作家的。他有很强大的文学创作的天赋,兴趣和天赋给了他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支柱。最终,科举考试一事无成,私塾先生只不过是养家糊口,《聊斋志异》,给他赢得了不朽的名声。三百多年过去了,蒲松龄的名声越来越被全世界的读者们所熟知。

蒲松龄的人生经历,也给我们很重要的启发:我们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固然有时候不得已要追随时代的风潮,要去走大家都要追求的一条人生之路,但是,我们也不妨借鉴一下蒲松龄这样一种人生的选择,可以更多地尊重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个人的爱好。也许,到最后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成就你的可能恰恰是你不那么重视的兴趣和天赋。兴趣和天赋能够给你带来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也给人类、给我们创造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觉得,这可能是更有价值的、更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顾明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