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读|年纪越大,越爱看励志故事

江城
2023-10-18 21:2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这两天看了两个励志故事。哈工大航天学院高会军教授最近获得了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英文简称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学会公布的2023年诺伯特·维纳奖,该奖项每年授奖不超过1人。有媒体梳理他的履历,起初他只是一位中专生,还在工厂当过磨工,后来成长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导。

周信静 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 图

还有一位是浙江一位叫周信静的职高生,他从桐乡技师学院一路逆袭,最后成了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这个过程他整整花了11年,有媒体形容他创造了“几乎魔幻的逆袭人生”。

说实话,从前我看到这些励志故事,大多一笑而过,也不太会留意。年轻的时候大概觉得“努力就好”,他们努力,所以他们值得。任何成就的取得,我似乎觉得都是单线条的,自己付出了,自然有更多回报。这很正常,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随着年纪渐长,我发现事情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在生活的环境里,人的目标很容易被分散,并不是今天我决定“种瓜种豆”就行了,精力很容易被牵扯,很多时候自己都会模糊。

比如前面提到的两位新闻主角,他们都有过工作的经历,也就是真正地进入了生活。在这个过程里,他们可能有成家的需要,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也有某种精神内耗——“我只是个中专生(职高生),想不切实际的有用吗?”

不要小看这种自我怀疑,这对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影响很大。就像我在评论区看到一条高赞评论:“只要别把自己当成这种逆袭王天天幻想就行。”对,这可能就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他们相信智商,相信运气,就是不太信努力。所以,他们不太可能全心全意地“种瓜种豆”,更有可能“三天种瓜两天种豆”,这也导致了逆袭的终究是少数。

所以,对于这些逆袭者,今天的我可能佩服的不是他们努力,而是他们内心的强大:他们相信努力是有用的,哪怕只有那么一线机会,他们也相信自己能抓住。这种心态,可能就是那句常常被人挂在嘴上的“宁静致远”吧——你必须静下来,不被周围的嘈杂所牵扯,哪怕日行一寸,也终究能走到远方。

我也想起一个同学,在大学的时候和我一起报了一个法学双学位。当时周围的人都说,这只是学校“创收”的某种方式,这个学习很“水”,老师也不会认真教,但是毕业后会给个学位,可以“混一混”。

我确实就是抱着这种心态,迟到早退、上课睡觉,什么都干过。但我的同学不这样,她每次都坐第一排,认真做笔记,还去参加了司法考试。而我,每次考试前的重点笔记都是抄她的。

如今,她在南方一座城市当律师了,这个被大家说很“水”的双学位真的改变了她。她在无数的杂音之中,确实认准了自己的目标,这真的很难。不是努力就可以了,而是你要真心相信“努力是可以的”。

所以,随着年纪渐长,我越来越爱看励志故事,希望从这些故事得到些启发。年纪渐长会发现,人生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专业的选择、毕业的学校、起步的工作其实决定了很多东西。这时候想改变,已经不是努力这么简单了,而是你真的需要对努力还抱有一点信念。而这种精神的强大,恐怕比单纯拿下一场考试要难得多。

其实在这些励志新闻的评论区,善意的评论不多,多数是觉得这种概率太低、不值得做个榜样、运气很重要,诸如此类。这样的场面颇让人遗憾,我也想起一本书里的一句话——“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人们相信自己是什么,最终就有可能成为什么。

所以,所谓逆袭、励志的故事,精髓或许就是相信——相信自己,相信努力,也相信时间。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