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方日报刊文:做好减负背后的文章

默达/南方日报
2023-10-19 09:05
舆论场 >
字号

不带书包回家,课业压力就减轻了么?

近日,江苏如皋一家长发布视频称,自己收到学校通知,周一到周四晚学生一律不带书包回家,评论区许多家长表示收到过类似的消息,此事随即引发广泛关注。随后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并不是不允许带书包回家,而是为了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个别学校采用这种“形式上的禁止”之后也会予以纠正。

参考江苏省之前印发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作业管理规范》,其中提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巩固练习全部在校内完成,三至六年级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如果当地能通过课后延时,自习辅导等方式解决作业问题,使得这项要求能够保质保量落实,则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确可能实现“书包自由”,高年级同学“不带书包”也更有导向意义——这意味着作业不止于书面,形式可以更为丰富,探索性也会变得更强。

通过不带书包来减轻课业压力,本意是好的。不可否认,对于部分习惯了布置课后任务的教师来说,为孩子减负的确需要一个“强制戒断期”。作业和课本带不回家里去,就意味着若想保持原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科学研判学习进度,确保复习和练习于校内完成。但如果不分年级,不分情况地“禁止书包”,则可能陷入另一个误区之中,成为“一刀切”的形式负担。

孩子的学习内容不只书面作业一项。与父母探讨课本中的问题,分享收获和心得,寻求帮助和解答,这对于尚处于低年级、仍未形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提问习惯的学生而言,是很正常且值得鼓励引导的现象。另一方面,课本也不只是作业本,同样是优秀的阅读材料。改编课本里的故事,临摹里面的书法和插图,也曾是我们当中许多人的童年乐趣,不妨视为由自由认知到自主学习的一小步。

如果不了解减负的目的,没有形成减负的意识而只关注减负的行动,难免面临治标不治本的难题——有家长反映虽然嘴上说着不带书包,但个别老师又让准备了小布袋代替;更有家长担心此举之下课后辅导不便,家里是否要再备一套教材,会不会要求父母监督和批改……结果却是父母更加焦虑,老师两端为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孩子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却并未实质性改善。

说到底,减负不能“顾了面子,丢了里子”,莫让“不带书包”走向另一种极端。做好减负背后的文章,教育主管部门和校方应注意到,在深入推进严格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也有部分家长反映:“减少作业后孩子感到‘空虚’,家长们没时间看管约束。”减掉不合理的、多余的负担,增加更可行、更实际的教学任务设计和兴趣培养方案,可期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拥抱更加多彩的学习生活。

    责任编辑:张珺
    图片编辑:陈飞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