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来论|英国:非法移民“不善之地”

国际问题观察员 易小文
2023-10-19 15:08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2021年11月24日,英国英格兰肯特郡,上岸后的非法移民。视觉中国  资料图

英国是世界上人权概念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曾颁布过《大宪章》《人身保护法》《权力请愿书》以及《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出于对自身政治制度和人权传统的自信,英政府以人权“捍卫者”和“优等生”自居,习惯向世界各国推销“普世价值观”,对他国人权状况指手画脚,对自身问题则视而不见。

以非法移民权利保护为例,历史上,移民为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大量贡献,不少移民后代成为英各界社会精英。作为1951年《难民公约》的签署国之一,英也曾承诺无论难移民通过何种方式抵达边境,都会得到听证机会;即使入境时没有获得官方批准(即非法入境),最后获得官方认可的难移民也可在英获得合法身份,享有社会福利。进入21世纪后,非法移民的不断涌入挤兑英福利体系,造成许多社会问题,成为英政府头号难题。英前首相梅(时任内政大臣)甚至公开宣称英是非法移民的“不善之地”(hostile environment)。她力推保守党大幅收紧移民政策,把每年移民总数由25万压缩到10万以内,要让非法移民切实感受到在英“不受欢迎”。2016年,英民众的“怨气”终于上升到了制度层面的“敌意”,最终用公投脱欧的方式拿回了“边境和移民管控的自主权”。

2022年,在约翰逊政府力推之下,英国议会通过了《国籍和边界法案》,授权英政府将非法入境者转移至第三国。约翰逊政府同千里之外的东非国家卢旺达签署协议,预付1.2亿英镑定金,计划将一整班飞机的非法移民遣送至卢旺达。“卢旺达计划”一经提出,当时还是王储的查尔斯便表示这个计划“骇人听闻”。英宗教人士公开批评称,英政府此举将引发“严重的道德问题”,称这一决定“经不起上帝的审判”。联合国难民署多次批评英方做法是在“把保护移民和难民的责任外包给第三国”,这一政策是“灾难性的”。

不出所料,“卢旺达计划”首飞便被欧洲人权法院裁定涉及“不可逆转的伤害”而被迫取消。而约翰逊首相称将不会放弃,英国的“同情心是无限的,但帮助他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要求英国纳税人给每一个想要来到英国生活的人买单”。2022年12月,英国高等法院裁定“卢旺达计划”合法,但一个月后法院在抗议声中不得不允许难民继续上诉。今年6月29日,英国上诉法院宣布“卢旺达计划”违法。

尽管如此,遣送难民一事仍然成为继任的苏纳克政府放不下的心事,英政府有关移民政策的讨论并未中断。今年7月,英议会通过了首相苏纳克推出的非法移民法案,禁止经由非法渠道抵英者在英申请庇护,非法入境者将一律被遣返本国或被转移至卢旺达等“安全的第三国”,未来还将被禁止返回英国和申请英国公民身份。苏纳克对此信心满满,还表示将继续就“卢旺达计划”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国际舆论的批评质疑声不绝于耳。在苏纳克新非法移民法案通过的第二天,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即发布消息称,英国此举严重削弱国际人权和难民保护,该项法案不符合英国根据国际人权法和难民法承担的义务,将对世界人权和难民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开创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废除庇护相关义务的先例”,或将引发其他国家效仿。英国自行将难民遣送至第三国,就是一个具备难民安置能力的国家向外推卸人权责任,就是将难民视作商品用于交易。这使得难民面临被强制转运、人口贩卖等系列风险,人权和尊严更无从谈起。

事实上,英国对难民早已不耐烦了。媒体曾曝光英政府建在肯特郡废弃机场内的难移民收容中心条件恶劣到“灾难”。这座最大容量为1500人的设施内滞留总人数高达4000人,超过了英国任何一座监狱。中心内部不通风、不设床位,几乎不具备任何居住条件,很多滞留者不得不睡在硬纸板上。该中心还涉嫌侵犯移民申请者的人权,甚至不允许他们把卫生间隔断门闭紧。英国工党时任领袖科尔宾批评收容中心的情况是“数十年来难民非人化的必然结果”。“在英移民身上发生的是一场人道主义危机,而不是移民危机。”面对各界对英移民收容措施的指责,英内政大臣布雷弗曼将移民接收系统“失控”归咎于非法移民“入侵”,强调2022年超过4.5万名非法移民乘船从英吉利海峡偷渡进入英国境内,英公众对此已经“受够了”。近日,布雷弗曼又在保守党全国大会上公开将非法移民比作飓风,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英政府内部还有一种声音称,能留在英国应该是一项“特权”、而非“人权”。

英国一向以“人权捍卫者”自居,却动辄借人权问题对别国事务说三道四,但是当英方自身面临难民问题,却无视其一贯标榜的“人权标准”和人道主义,推卸自身责任,试图把难民“外包”了事。人们从英国政府官员振振有词的辩解当中看到的是,英国在人权问题上盘算的只是让别人做什么,而不是自己要怎么做。国际社会纷纷呼吁,英国政府应该收回在人权问题上的傲慢和虚伪,采取行动认真回应批评质疑声音。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