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脉赓续——文博数字化转型

2023-11-07 11: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3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当日,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广大网友们轻扫指间,就能身处高清还原的藏经洞中,近距离观赏洞窟里的壁画、彩塑和碑文等细节,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大漠敦煌,触摸到那段灿烂的历史。由此,揭开了“数字敦煌”的新篇章

近日,《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剧在抖音上的爆火,引发网友广泛好评。“文物回流”的话题热度跃升,连带着全国人民对文博行业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

如何让保存在博物馆的文物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牢笼,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呢?“文博数字化”成为时代潮流。

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是一个地区甚至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而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留存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脉络与精神。

正如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道:“任何文物随着岁月流逝总是有一些损失,如何把现在看到最真实的壁画内容,通过最先进的数字化手段保存下来,这也是我们近30年来不断探索数字化技术的一个方式。”

一、穷源溯流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博物馆信息化”就已经出现在与文物保护等相关的会议上。随着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计划的创建,相关技术被进一步推动发展,各国政府积极作出政策响应,我国出台多项规划和意见,“文博数字化”迈入新阶段。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大量博物馆被迫关闭,游客的减少使得他们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展陈方式——线上展陈。在疫情的冲击下,多数博物馆对“数字化”愈发重视,并积极推动馆内数字化变革。

二、上下求索

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推动和加持下,以博物馆为核心载体的文博行业正经历着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并在转型过程中迸发新的生命力。

VR、AR、H5、云直播、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数字化形态给消费者提供了别样的游览体验,数字资产也成为博物馆对外展示和内部管理等的关键。文博数字化在我国蓬勃发展

然而,转型并非一帆风顺。

在我国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数字化应用与需求的不平衡、机构与区域间的不平衡是核心矛盾

不论是数字化采集还是数字化展陈,现状和需求之间仍然隔着不短的距离。头部博物馆天然的优势为其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东部地区博物馆显然成为文博数字化的“领军者”。数字化杠杆倾斜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资金、技术、人才这三个掣肘。

三、有鉴于此

反观世界,全球博物馆在数字化上的发展依然可观。尽管纵向来说,全球博物馆在数字化预算和技术两方面还有所欠缺,但横向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线上藏品的比例对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尤其是在此前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加速。

四、前路迢迢

在文博数字化领域,无论是世界还是我国,前路漫漫亦迢迢

为了应对数字化的趋势,全球范围内的博物馆纷纷考虑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变革,并积极吸纳专门负责数字化的员工。

我国以“十四五”时期对文物事业发展作出的相关指示为基础,从资金预算、技术创新、人才队伍、陈列形式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文物、博物馆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激发文博数字化活力。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实现了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累计访问量超过1680万次。四年后,“云游敦煌”小程序正式上线。截至2020年,敦煌研究院全媒体平台总浏览量超过2.35亿人次,访客覆盖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有效推动了敦煌文化的释放,吸引无数人为其折腰。

2019年,巴黎圣母院惨遭大火,这座屹立百年的建筑付之一炬,引得无数人痛心疾首。

所幸,早在2011年,建筑历史学家安德鲁·塔隆就开始利用激光扫描技术精确记录巴黎圣母院的全貌,耗时数年,最终收集了超过10亿多个数据点。这一座数字化的巴黎圣母院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为后续巴黎圣母院的重建贡献了不可比拟的力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每座博物馆都承载着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极推动文博数字化进程,以“当代之笔”为历史之传承、文脉之赓续点缀星火

 

数据来源: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https://www.gov.cn

[2] 国家文物局 http://www.ncha.gov.cn

[3] 国际博物馆协会 https://icom.museum/en

[4] 大英博物馆 https://www.britishmuseum.org

[5] 卢浮宫 https://www.louvre.fr/en

[6] 敦煌研究院  https://www.dha.ac.cn

[7]《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2021.4)》

[8]《全球博物馆数字化报告(2021)》

[9]《国际博物馆调查报告(2023)》

[10]《博物馆、博物馆从业者和新冠肺炎疫情:第三次调查》

[11]《探元计划2022-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

[12]《2022文博数字化报告丨数字技术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

[13]《文博数字化转型初探:文化无界,数字焕新》

参考文献:

[1] 浙江图书馆.文博全链条数字化发展与探索.

http://info.zjlib.cn/u/cms/www/202211/03155544ramn.pdf

[2] 澎湃新闻.“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千年莫高窟距观众更近一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761274

[3] 人民网.超10亿个数据点的留存,最大程度还原巴黎圣母院面貌——数字化保护让文化遗产“重生”.

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9/0501/c1008-31060830.html

 

成员: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张伊婷 文苑毓 盛诗雨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陈天灏 

指导老师: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徐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