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土地与神祇︱金华乡村:凡岭脚房族香火厅与水口祠庙

孙雪阳
2023-10-27 12:43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金华位于浙江中部的金衢盆地之中,古称婺州,明清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因有“八婺”之称。金华府各县,除浦江属浦阳江流域之外,其他县区均在婺江(金华江)干流或各个支流之上,水陆交通便利、文化交流频繁。金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其乡村遗产更是浙中地域文化的突出体现。东阳卢宅、兰溪诸葛村、武义俞源村等重要乡土建筑和传统村落一直备受关注,也成为金华乡村的“金字招牌”。在这些闪闪发光的“焦点”村落之外,我们不妨把视野拉得更开一些,从复合、活态乡村遗产的视角去理解、欣赏那些“普通”村镇的日常景观。2020年以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和金华市博物馆、金华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武义江和永康江流域的村落调研与遗产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本系列文章向大家分享武、康流域的典型村落个案和相关专题讨论。

凡岭脚位于武义县俞源乡中部,距离武义县城以南约26公里。旧称樊岭脚,因其居于樊岭东北麓岭脚与东部的金星山,及北部的玉星山几座山丘夹合而成的峡谷而得名,整体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图一)。樊岭是钱塘江和瓯江的分水岭,发源于凡岭脚西北的乌溪沿山谷向东南蜿蜒穿村而出,转而一路北上注入武义江、婺江成为钱塘江水系的一部分。

图 一 凡岭脚村落的山形水势(孙雪阳绘制,底图:2022年航拍)

祝氏宗族

凡岭脚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樊川祝氏关系紧密。祝氏一族的繁衍与发展勾联起区域内凡岭脚与周边村落的关系网络,也直接推动着村内宗祠、房派香火厅和民居建筑的建设,进而与遵循风水秩序排布的水口建筑群一同构成聚落的主要格局。

现存的《樊川祝氏宗谱》(2015年)上记载,凡岭脚的建村始祖寿二太公讳“满”(1258-1345年),在南宋末年从宣慈莱山(今柳城附近的祝村)迁居樊岭头,入赘成家后移居樊岭脚建村发祥。[1]自寿二太公后第五世,有暹九、暹十、暹十三,三兄弟分为上屋、洞门、下屋三个宗族房派,后修建三座承载房派内仪式活动的香火厅流传至今(图二)。[2]

图 二 下屋厅(董妙繁摄,2022年)

樊川祝氏在凡岭脚繁衍至第十六、十七世之时(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左右),多有子孙向外迁出至附近的桃溪、祝洪、阳光、八百、吴宅、后茶园等村,形成各分派。其中,一些在迁入地未建宗祠的祝氏族人,仍会在冬至返回凡岭脚村内于清初建造的祝氏宗祠内祭祖。各村分派都被纳入2015年重修的《樊川祝氏宗谱》,也在圆谱庆典时均前来祝贺,彼此之间维持着以迁出地凡岭脚为核心源头的宗族联系。[3]

再至20世纪60至70年代,俞源乡在樊岭东部建设双源口水库,库区的周姓等姓氏的几户居民搬迁至凡岭脚村用地较为空余的西南部一带,在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活动时使用祝氏洞门厅香火厅。

香火厅

在樊川祝氏于村内的建设活动中,香火厅是宗族重要的公共建筑,对应着聚落内房派层面建构宗族的需求,通过多种仪式活动连结、凝聚着宗族成员,其建筑形制和承载的活动均值得关注。在近年的社会变迁中,这种结群关系和空间使用也由祝氏宗族扩展到全村。

香火厅因在其中供奉掌管人口的香火老爷(村民又称香火神、香火佛)而得名,但究其功用和始建成因,则与村内祝氏宗族下分的上屋、洞门、下屋三个房派直接相关,故称其为房派香火厅较为合适。

凡岭脚三座香火厅的现存建筑形制较为一致,均为独立的木柱砖墙房屋(图三),面阔三间,正立面做木质门窗,一层结构,层高较高。明间后金柱之间悬堂号匾额,上屋厅为“怀庆堂”, 洞门厅为“敏德堂”, 下屋厅为“怀德堂”。明间后壁绘有香火老爷真武大帝的神像,像前设帷帘,设供桌置烛台香炉,桌下墙壁另有绘土地神像。在香火神像中,居中的主神真武大帝脚踩龟蛇,批发长须,民间多认为这是以明末崇祯王为原型(图四)

图 三 洞门厅(赵晓梅摄,2022年)

图 四 下屋厅内的香火老爷神像(赵晓梅摄,2022年)

除了神、祖祭祀活动,香火厅还是举办房族成员人生礼仪的主要场所。每遇族人白事,人们会在所属房派香火厅内摆设灵堂,非正常死亡者则厅前的大坛内搭棚置棺。彼时需要将香火厅内的香火神像用帷帘或簸箕遮盖起来,方可将棺材头左横放其前,棺边燃灯点烛,于头侧烧纸。棺材前端也需要用挂起的长簸箕做遮挡,将白色的“大被”即各家送来的写有吊唁人姓名的白布搭挂在簸箕上。其前再置一椅,将死者生前的衣服搭挂在椅背上,一支竹制桅帆插立在椅背上。椅前设一张供桌,中间安放死者的木主牌位,另摆设豆腐煲、肉等五道菜品。亲友宾客均站在供桌吊唁,一名师公站在棺材前的长簸箕旁,念出大被上的名字,说些“好话”。 [4]

综合来看,香火厅不仅具有神、祖祭祀的功能,还承担着举办祝氏族民人生礼仪的主要场所。因其特殊性及重要性,众多村民住宅在香火厅周围建造。住宅的建筑形制及其与香火厅的位置关系成为了凡岭脚宗族建设的特点之一。

聚族而居

住宅是村落中数量最多的建筑,它们大多围合着三座房派香火厅分布,在中间形成纵长的明堂(空地),村民称之为“大壇”。村内住宅的建筑形制符合当地家庭单位的实际使用需求,建造的过程和仪式更反映出乡土的营建和信仰传统。

三座香火厅门前大壇左右两翼依次排布着几排面向大壇开门的房族成员小型住宅(图五)。在平面格局上,香火厅与两翼住宅共同围合着厅前的大壇,构成形似巨大三合院的建筑组团,大壇是举行葬礼、舞龙灯等仪式活动的场所。

图 五 下屋厅与两翼房族住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孙雪阳绘制,底图:2022年航拍)

凡岭脚村住宅的规模均不大,传统住宅基本可分为排屋、“爸嗓”“先后房角”等类型,可根据开间数量拥有不同的名称。村中现存的传统排屋住宅不多,主要的房屋类型为村民称之为“爸嗓”的住宅(图六)。这些民居由正房、两侧厢房以及中间的天井构成。正房多做成二层堂楼的形式,一般有三到五间房间,楼梯设在堂屋后端,村民便依据正房的开间数量唤其为“排三” “排五”,如楼梯设在正房两侧,便可各自加两间,称“排五”“排七”。正房门前设弄通建筑左右山墙的侧门,再隔弄建左右厢房(图七)。以前村内还有较“爸嗓”而言规模更大的住宅,其纵轴线上为门房和正房,一般均作五间,两者由左右厢房连接形成天井,当地称“先后房角”。这种大型住宅在过去一般仅有有财力的人家建造,在村内数量极少,如今已然消失不见。

图 六 住宅爸嗓(王寿励楠摄,2022年)

图 七 清代建造的祝英贤宅建筑测绘图(董妙繁、王寿励楠绘制)

在平面形态、使用逻辑上,房派香火厅与其两翼房族住宅构成的建筑组团与浙中地区传统“前厅后堂楼”的大型住宅房厅相似。二者两翼部分均为房族成员的居住空间,中轴线上的建筑空间承载仪式活动。

在建造这些住宅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建造房屋架构的木匠、泥匠等匠人,与选地看向的风水先生、主持仪式的师公合力,按照一定的流程完成建房的多个环节,以保障住宅舒适坚固和宅内主人顺遂平安。重要的建造环节包括选地、起工、立柱、上梁、做灶和归房,均需按照算好良辰吉日依次进行。[5]

聚落风水

凡岭脚建筑选址与聚落风水颇具特色。该村所处的乌溪峡谷为北部玉星山、西南樊岭、东南金星山,三山环抱,乌溪一水东流,村人认为,村落头东尾西、两端稍尖、中部背宽肚坦,整体形状有 “鳄鱼外游”之形态(图八)。[6] 鳄鱼象征着财富、长寿和权力,在传统风水布局文化中,鳄鱼地形常被看作可以改善家庭财富、给居民带来好运的福地,而凡岭脚正是闻名武义县的“十大长寿村”之一。[7]

图 八 凡岭脚村落格局概况(孙雪阳绘制,底图:2022年航拍)

村东直接与北上武义的官道大路相连,此一域是村中重要的山关水口,集中建有廊桥、关帝庙、文昌阁、禹王庙、祝氏宗祠等建筑;村中部的香火厅和民居建筑在乌溪南北两岸大多背山面水而建,其选址点位和朝向均体现出当地典型的风水理念。

祝氏族人重视风水,编纂族谱时对古代风水学著作多有引用。谱中所引的《入山眼图说》卷七“水口”载:“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门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门闭财用不竭。” [8]可见村中水流作为一种财富象征对村民极具重要性,需要建设作为村落大门的水口将其留存村内。至于水口的建设方法又引清代叶泰所著的《地理大成·山法全书》载:“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 [9]意指水口之处忌讳直出无阻,而应呈锁闭之态为佳。凡岭脚的水口位于村东,水流在这里不仅被金星山余脉所挡,由东转北弯出,[10]且由宽收窄至数十米宽,是被村民视为“狮象把门”的天然瓶口之处。在这里营建桥庙观阁等建筑物,在形势上锁住水口的做法,体现出人们希望通过妥当处理水源,将财富存蓄村中的愿望。

水口祠庙

凡岭脚村民还将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民间信仰之中。凡岭脚作为两县交界要道处,依水而布的山区聚落,建有多种类、各层级的庙宇,村内的信仰体系颇具特点。端午的祭诸神、春节的游龙灯等村中重要的节日仪式串联起承载神灵和祖先信仰的宗祠、香火厅、庙宇等场所(图九)

图 九 凡岭脚祠庙点位图(孙雪阳绘制,底图:2022年航拍)

祝氏宗祠作为樊川祝氏的村落总祠,遵循了宗祠建筑选址的普遍规律——村落边缘,坐落在东部村口的廊桥南侧,面向西部的村落主体,成为内水口建筑群的一部分。除了上文提及的香火厅内供奉的司命神真武大帝以外,村民信仰、供奉的主要神灵也集中在村东的内水口一域,这里建设有禹王庙、樟树娘娘神龛、七武庙、关帝庙、文昌阁等多处庙宇。

此外,外水口处的夫人庙是村内的妇女常去祭拜的场所(图十、图十一),还有正兴庵、小庙、祭孤坛等庙宇(图十二)

图 十 夫人庙外观(赵晓梅摄 ,2022年)

图 十一 夫人庙内神位(孙雪阳摄 ,2022年)

图 十二 祭孤坛石碑(孙雪阳摄,2022年)

祝氏宗祠建于清早期,占地面积669平方米,平面整体近似方形,为坐东朝西,前厅后殿的四合院式建筑,硬山两坡顶(图十三)。凡岭脚村祝氏宗祠两进一天井的格局,代表了武义山区村落总祠的一种普遍形制(图十四)

图 十三 祝氏宗祠大门(张戈摄,2022年)

图 十四 祝氏宗祠测绘图(刘悦歆、苏鑫绘制)

宗祠作为明中叶以后国家正统礼制下行地方的一种体现,[11]在乡村仪式建筑中的出现时间较晚,祖先祭祀是其核心功能。在凡岭脚祝氏宗祠的祭祖仪式中,前厅是纠察参祭人员的衣冠纪律的预备仪式区;天井及两侧厢房主要作为集合族众的族众朝拜区;而二进后殿作为核心仪式区不仅是执事人员集合面向祖先牌位(现为画像)举行三献礼的空间,同时也承担了盥洗、焚帛等辅助、准备性质的环节,一些并非执事人员但有所成就的族人代表也能够在此参祭。后殿前檐不设门窗,天井及两侧的边廊下的族众可以直接面向后殿观礼。

图 十五 祝氏宗祠祭祖仪式的分区和流程(孙雪阳绘制,照片来源:凡岭脚村祝氏圆谱庆典暨祭祖大典录像,2017年)

除此以外,祝氏宗祠还是每年冬至祝氏宗族按照长幼次序、家庭大小分发“冬肉”的场所;天井内的戏台在过去常在祭祖、修桥等村中大事、好事期间接戏班前来做戏,彼时祝氏族人则聚集在后殿两侧和天井、厢房内,与后殿的祖先牌位一同面向戏台观演;若遇族人白事,也多在祝氏宗祠内摆桌宴客。

禹王庙是凡岭脚村的本保庙(图十六),庙址紧邻祝氏宗祠左山,坐东朝西,位于内水口建筑群南端。庙内明、次三间以及两山以壁画形式,分别供奉着不同的神灵(图十七)。明间正中绘主神治水的大禹,四周有掌扇女、六部大臣和判官扶苏等小神服侍环绕(图十八)。左次间绘三官大帝像,供奉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的三位天神(图十九)。右次间则供樊尔公及其四周的北极四圣(图二十),樊尔公又称樊公、樊侯,身负“樊公斩雾”的传说。樊侯原为凡岭脚村的一个村民,带着刀在山上挥斩雾气,如其所望雾气不再能够进入凡岭脚村,但是他挥刀时将自己的头颅也斩了下来。这枚头颅掉入乌溪,顺水被冲至吴宅村内,使得吴宅村的田无法耕种收获,于是吴宅的村民就为其修建了一座樊侯庙,吴宅村内的田地遂能够耕种。[12]

图 十六 禹王庙外观(苏鑫摄,2022年)

图 十七 禹王庙测绘图(苏鑫绘制)

图 十八 禹王庙明间壁画(赵晓梅摄,刘悦歆标注,2022年)

图 十九 禹王庙左次间壁画(赵晓梅摄,刘悦歆标注,2022年)

图 二十 禹王庙右次间壁画(赵晓梅摄,刘悦歆标注,2022年)

宗祠和禹王庙后还曾在清早期建有河石堆砌、夯土而成的城墙。高约4米的老城墙连接玉星、金星二山的地势,在进一步将水口封闭得更加紧密之余,也应有防御外敌、守护家园的实用,这可能与武义南部山区清代常遭匪患、多见战乱的社会动荡环境相关。古城墙上的古樟树已长数百年,需要四人合围,被村民称作樟树娘娘,在其脚下设置神龛加以供奉(图二十一)。每遇小孩生病、哭闹,其家长多会前去樟树娘娘龛前祭拜,希望其自然神力能够保佑小孩早期康复。村内还有“认关公做爹,樟树做娘,孩子便能够健康成长”的说法,体现出内水口一域两位神仙对村民健康的守护功能。

图 二十一 樟树娘娘及神龛(赵晓梅摄,2022年)

樟树娘娘以北即为峡溪桥(图二十二),这是一座架设在乌溪之上的石拱木构廊桥(图二十三)。廊桥中心设一神龛,朝向乌溪上游,神龛以画像形式供奉着村民口中的七武神(又称七五神),其形象为手持各种刀枪武器,能够斩杀大蛇的兄弟七人(图二十五)。桥北端为关帝庙,仅一开间,前部有廊与桥屋相连。庙内居中为关羽大帝塑像,其左右分别为关平、周仓塑像(图二十六),左右壁则绘八仙过海图。于此处供奉关公主要考虑到其能驱邪祟、退外敌,守住关口,保一村平安。自关帝庙继续东行数米为文昌阁,它北依玉星山,南侧临溪。文昌阁的设置表现出樊川祝氏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村落精神文化的重视。如今,村内若有子孙需要考大学或即将出村读大学的人家,便会前去文昌阁祭拜,并给阁顶的文昌塑像做一套新衣服换上,以求考试高中、学业顺利(图二十七)

图 二十二 峡溪古廊桥(赵晓梅摄,2022年)

图 二十三 图左至图右依次为峡溪古廊桥、关帝庙与文昌阁(赵晓梅摄,2022年)

图 二十四 廊桥七武神龛、关帝庙与文昌阁测绘图(刘悦歆、苏鑫绘制)

图 二十五 七武庙神龛(赵晓梅摄,2022年)

图 二十六 关帝庙内神像(刘悦歆摄,苏鑫标注,2022年)

图 二十七 文昌阁藻井内穿着“新衣”的文昌星(孙雪阳摄,2022年)

神仙与祖先

游龙灯是武义江流域各村落在春节期间普遍进行的游行活动,纸做的龙头后接上各家各户携带板凳形成龙身,摆上灯笼,由众人抬起在村内游行,便成为长长的一条“板凳龙”。

在凡岭脚村,每年的正月十三、十四、十五是游龙灯的固定时间。其中第一天的游行节点为村内的禹王庙和宗族公共建筑:禹王庙—祝氏宗祠—洞门厅—下屋厅—上屋厅。虽然祝氏宗祠是人们存放龙灯,接起龙身的制作场所,但是禹王庙才是游行路线的正式起点,龙灯出祠后首先去要到南面的禹王庙拜见作为村本保神的禹王,其后再来到作为村落总祠的祝氏宗祠拜见始迁祖,最后依次到三座房派香火厅拜见房派祖先,结束后回到祝氏宗祠内(图二十八)。第二、三天的活动仍然从宗祠出发,沿乌溪两岸逆时针绕村一周,到每家每户门前送福迎福,最后回到宗祠,解开板凳龙身,并将龙头放置在宗祠内。

图 二十八 游龙灯首日路线示意图(孙雪阳绘制,底图:2022年航拍)

游龙灯活动整合起村中的神灵和祖先信仰,先祭拜禹王,后祭拜祖先的游行顺序,体现出神高于祖的神祖地位差异。这一尊卑观念同样体现在村内部分住宅明间一层挂五代图、二层供本家香火的“上神下祖”格局中,扩展到整个武义地区而言,宗族房厅内常见的“左神右祖”的神龛也是一种佐证。

凡岭脚作为宋末以来于钱瓯两江分水岭,婺州处州两府交接要道旁,沿水而生的山区聚落,是武义江流域西南部山地的典型村落案例。其聚落与建筑有两点最具特色:其一为村中三座房派香火厅和两翼的传统民居形成的三合院式排布的建筑组团,及其反映的聚落形态发展演变过程;其二为以村东水口建筑群为代表的建村风水理念,和众多祠庙建筑反映的信仰体系,以及通过节日仪式整合神仙和祖先信仰的做法。村内香火厅与两翼住宅之间组团的逻辑关联,为理解浙中乡村仪式建筑提供关键思路。文化交界、浙闽驿道区位下的风水理念和神灵信仰展现出呈现积累融合之态,反映出当地人民生业需求、生活愿望的变迁过程和多样特点。

(参加凡岭脚村落调研的同学还有王寿励楠、董妙繁、刘悦歆、苏鑫,特此感谢!)

——————————

[1] 武义樊川祝氏宗谱续修理事会:《樊川祝氏宗谱》卷之一《重修樊川祝氏宗谱序》,2015年,第2页。

[2] 武义樊川祝氏宗谱续修理事会:《樊川祝氏宗谱》卷之一《樊川祝氏渊源考》,2015年,第12页。

[3] 2022年10月2日于凡岭脚村委会访谈祝英W。

[4] 2022年10月4日于凡岭脚村祝罗G宅访谈祝王仙H。

[5] 2022年10月4日于凡岭脚村王仙H宅访谈祝王仙H。

2022年10月5日于尖赤岭村钟水Y宅访谈钟水Y(木匠)。

2022年10月5日于凡岭脚村委会访谈张兆N(木匠)。

[6] 2022年10月2日于凡岭脚村委会访谈祝英W。。

[7] http://wynews.zjol.com.cn/wynews/system/2014/08/29/018380925.shtml

[8] 转引自武义樊川祝氏宗谱续修理事会:《樊川祝氏宗谱》卷之一《如诗如画樊岭脚》,2015年,第18页。

[9] 转引自武义樊川祝氏宗谱续修理事会:《樊川祝氏宗谱》卷之一《如诗如画樊岭脚》,2015年,第19页。

[10] 2022年10月3日于云溪村潘兴W宅访谈潘兴W(地理先生)。

[11] 邵建东:《浙中地区传统宗祠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5页。

[12] 2022年10月3日于云溪村朱献S宅访谈朱献S(现凡岭脚村各庙宇神像的绘制者)。

2022年10月4日于凡岭脚村祝罗G宅访谈祝罗G。

    责任编辑:黄晓峰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