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用文字为情绪谱写迷茫交响乐

2023-10-27 06: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记得作家徐则臣曾经在交流会中说过小说就像一个俄罗斯套娃,读者从外面一层一层地打开,最后看到最里面的套娃;而作家是从里面最后一个套娃开始,一层一层地往上套上套娃。这真是一个有趣而形象的说法。

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最里面的那个套娃,也就是小说的起点,是什么呢?海明威又是怎样为它套上了怎样一层又一层的套娃的呢?

我们从外面阅读,一层层向里探寻,发现他的最里面的套娃,小说的起点是:

一战中在意大利受伤的杰克在英国的医院里爱上了刚在战争中失去爱人的志愿者护士勃莱特。

杰克以他的见识和经验,当然还有勇敢和正义,与勃莱特成为了知心朋友,然后两人在医院里相爱相恋。但病好后,漂亮、性感、时尚、反叛的勃莱特才发现战争伤害竟然让杰克变成性无能。这让勃莱特承受着“人间地狱般的痛苦”。但杰克却认为两人在一起“谈情说爱也是富有乐趣的”。勃莱特还是离开了杰克与伦敦的阿什利公爵结婚。

然而,勃莱特婚后并不幸福,仍然牵挂着心灵相通的杰克。反叛的时尚新女性勃莱特离开伦敦来到巴黎,与杰克再聚,让杰克旧情复燃,但勃莱特清醒地认识到会给她带来人间地狱般的痛苦”,果断拒绝,但又在心灵上离不开杰克。这让优柔寡断、糊里糊涂的读书人杰克陷入更深的情感困境——爱而不得中。随后,整个小说就围绕着这条斩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线,着眼于呈现杰克的情绪,用文字谱写了一部杰克和他朋友们的迷茫交响乐。

海明威并没有明显地把这条真正的情节线直接展现出来,而是在上面又罩上了到西班牙参加圣福明节的情节线,作为散漫的游记来叙事的套娃,让真正的情节线隐晦起来,而把真正的叙事重心放在迷茫情绪的捕捉上。

海明威把绝大部分的场景放在了咖啡馆、酒吧的酒桌上,也放在了半梦半醒的睡梦中,还有狂欢的圣福明节里,因为这些才是情绪最能呈现出来的地方,是情绪的舞台和高光的地方。所以,让没有读进去的读者留下一个这样的印象——整部小说就写了从一个酒吧到另一个酒吧喝酒买醉的故事。

海明威在这部小说里,大展了俄罗斯套娃的魔力,在一开篇就把这套娃罩在科恩的头上,让读者认为小说的主角是科恩。不过,科恩的拳头也像契科夫所言的第一幕挂在墙头上的枪,最后,砸向了这场由勃莱特掀起的爱情漩涡中的其他三位男主角——杰克、迈克、罗梅罗,让科恩终于跳出了这个让他强忍着屈辱又把他“变成蠢猪而无力挣扎”的漩涡。

而面对着一帮低迷而迷茫的漩涡里的男人们,勃莱特本来可以找到单纯、阳光、奔放、坚毅、勇敢的斗牛英雄少年罗梅罗这样的真爱,远离迷茫。但现实的顾忌和清醒的意识还是让她主动放手,又回到了与杰克的爱而不得的迷途中,又回到了下一轮的纠结和迷茫中。

但海明威为何要把叙事的重心放在迷茫的情绪上呢?情绪是音乐的那首好戏,情绪,特别是这种迷茫的情绪,文字并不擅长捕捉、呈现。而这正是海明威敏锐的洞察力之所在。他敏锐地感悟到了时代弥漫着大战后和下一次大战间的迷茫情绪,深感前途无望、毁灭在即,自身又无力阻止的时代情绪,他用为文学抓住了这个时代的情绪,并把它通过杰克这帮人纠结、迷茫的情绪鲜活、醒目地呈现了出来,作品一经出版,迅速引起欧美大陆的共鸣,竖起来“迷茫一代”文学大旗。

而小说里挑动起迷茫情绪一波又一波地高潮的,还是杰克与勃莱特那根爱而不得的情感线。每当勃莱特出现,带着一个又一个的追随者在杰克面前出现时,都会引起杰克表面假装大度,内心嫉妒难熬的情绪爆发,让他陷入一次又一次的迷茫中。在这条情绪线上,海明威抓住和呈现了杰克周围朋友和环境的迷茫氛围,把时代的迷茫气息呈现出来,虽然有批评家指出海明威在这篇小说里只是呈现了时代的迷茫,但并没去挖掘迷茫的社会根源,但其实他们忽略了海明威更加永恒的主题:迷茫之下的希望——不管世界怎样迷茫,地球依然还会再转,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海明威不仅抓住了时代的情绪,写出了贴近时代脉搏的小说,更是向文学世界投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文体,不仅得到众多文学大咖追捧,凭着这一文体的影响力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有意义的是让这部作品和随后更成熟的作品,特别是《老人与海》的文本的阅读就自带经久耐品的趣味,这部《太阳照常升起》虽是风格咋起,但已耐咀嚼,如青稞,“开头吃起来有点涩,过会儿才晓得回味甜”。造成这种独特风格是因为海明威“创造了一种简介流畅、凝重浑厚的文体。他从日常口语中提炼出来的语言既朴实无华,又具有新的生命,放射着异彩。刻画人物往往只是客观地再现他的外部言行,不加任何概括和渲染,但却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看来似乎枯燥,甚至进于干涩,但细加琢磨,就会返现起深邃含义。冷静客观的描写表面上不露声色,内里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寓不尽之意于言外。”

海明威从不让他的人物清晰地呈现他的意识,而是在深醉中、在半梦半醒中,在这种朦胧之际呈现他的潜意识,而潜意识才是真正的内心世界。就如在第十四章一开始,杰克既醉得很厉害,又睡不着,在半梦半醒之间,他的潜意识流动出来:

“女人能成为知心朋友,非常知心,为了奠定友谊的基础,首先你必须钟情于他,我承受到过柏莱特的青睐,我没有从他那儿的得失来考虑,我没有付出代价就得到手了,这无非推迟了账单送来的十日吧,但账单总得要还的,这是你能指望得到的好事之一。

我认为我已经把一切账目都还清了,不像女人还烦呀还还个没完,根本没有想到报应或者惩罚,只不过是等价交换,你拿出一点东西获得另外的东西或者你努力去争取什么,你用某种方式付出代价,来换取一切对你多少有点好处的东西,……,你不是拿你的知识来做代价就是拿你的经验、机缘或者钱财来做代价。享受生活的乐趣,就是学会把钱花的合算,而且明白什么时候花得合算。你能够把钱花得合算,世界是个很好的市场,可供你购买。这似乎是一个出色的哲学理论。”

虽然潜意识是蹦出来的,似乎不成逻辑,而直觉和潜意识都是不成逻辑的,因为逻辑在头脑里,不在心里。但海明威又把它伪装成人物迷迷糊糊的状态下的、无逻辑的呈现,迷惑读者的第一遍阅读,而只有在第二遍、第三遍的阅读中,在知道了后面的结局后,再来咀嚼时,才品味出他早已透露出人物的心声了。

又如海明威在科恩打晕杰克之后,杰克想挣扎跳出爱情漩涡,但却无法跳出,只能麻醉自己,让自己失去感觉。他想让自己的心死,但却死不下去。科恩的拳头把他的世界打得“面目全非”。他想挣扎着去好好“洗个热水澡,满满一缸热水,仰脸躺在里面,”让热水把他拯救出来。但是最后他“找不到浴缸,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找到。浴室里面有一个很深的石浴缸。我拧开水龙头,却没有水。我坐在浴缸边。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发觉我已经脱掉了鞋子。我寻找鞋子,找到了,就拎着鞋子下楼。我找到了自己的房间,走进去脱掉衣服上床。”然后继续活下去。他没有借助热水的力量,把他从痛苦的漩涡里拯救出来。他知道勃莱特内心需要他,勃莱特离不开他,他必须在,在她需要的时候,给她心灵上支持,让她有活下去的希望,他只能继续待在漩涡中。

海明威这部小说已初露了他的“冰山理论”,在这部小说里可以理解为在真实的时空里,用虚构人物在其中演绎故事,而故事里的真实时空就是整个真实世界这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海明威用真实将故事里的时空与真实时空连接起来,让真实的世界为他的故事时空做了直接的背书,让他构建的故事时空更加厚重、广褒。这就是为何他在巴黎不仅建筑、道路、景观都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构的空间,连其中聊天里的人物,比如门肯,和影响科恩去南美旅游的那本书《紫红色的国度》都是真的,所以,一本虚构小说的下面如非虚构作品一样,会有一个个的注解,比如“罗伯特.格雷厄姆.邓恩(1826-1900)为美国商业信贷问题专家,1893年起每周刊行商情报告,名《邓氏评论》。”

海明威的句子短,短小精干,都是日常用语,表面上读起来很轻松,可以一目十行,快速浏览而过,然后就感觉到他仅仅是在说喝酒聊天、迷茫的情节。其实,他叙事的简短,读起来并不比轻松。有学者说海明威“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他的文字里很少有无用的废话,已经精简的文字,再一阅而过,就会忽略了他的对话中的潜台词,和真实世界给它的背书,误读他真正讲述的故事。

海明威的这部经典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误读的人不少。但慢慢细读,“细加琢磨,就会返现起深邃含义。”

原标题:《用文字为情绪谱写迷茫交响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