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世界文学新动向|爱,大海

后商
2023-10-26 11:30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帕斯卡·基尼亚尔获福门托文学奖

日前,帕斯卡·基尼亚尔(Pascal Quignard)获福门托文学奖(Premio Formentor)。福门托文学奖,由1959年到1962年发生于马略卡岛的国际小说会议萌生,由国际出版商出资赞助,后受到来自佛朗哥政权的压力,于1967年结束。2011年,福门托基金会在得到赞助后,重启了福门托文学奖,由巴西利奥·巴尔塔萨主持。卡洛斯·富恩特斯、罗伯托·卡拉索、塞斯·诺特博姆等作家曾获得福门托文学奖。

帕斯卡·基尼亚尔

他最新的小说《爱,大海》(L'Amour, la Mer)将观众引向十七世纪中叶,大约1652年,流行病最严重,宗教冲突最激烈的时期。乔治·德·拉·图尔奄奄一息,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失宠、失明,布莱兹·帕斯卡还在研究数学,约翰·雅各布·弗罗贝格尔正式推出了巴洛克套曲。

《爱,大海》( L'Amour, la Mer

在过往的作品中,他用写作触及真实世界的“嗓音”,或者库萨的尼古拉所言的第六感。此前他也曾区分出“真实”和“现实”,“现实包含了他人观点的全部影射。这是集体语言的镜子。/真实是现实的对立面。[……]它是接近死亡的。”

此前的多卷本《最后的王国》(Dernier Royaume)、《小论》(petits traités)——前者仍在进行中——昭示了他成为内言者的努力。两者都是巴洛克式的博学之作,但《小论》相对收放自如,而《最后的王国》则神秘翻涌。这些写作介于片断、诗歌、故事、箴言之间,但更为重要的或许是,他试图重启在辩证法之前的古老叙事,他做梦,他受诱,他冥思,等待语言还未占据头脑的前夕。

基尼亚尔将自己形容为单语作家,但他痴迷于语言与语法,深解拉丁语、古希腊语、梵语。米歇尔·德吉批评基尼亚尔,既是语言学家,也是误解学家,他点出了基尼亚尔不信任推理、逻各斯的倾向。他相信罗马人所说的,mens est mentiri(思想是谎言)。

基尼亚尔于1948年生于阿夫尔河畔韦尔讷伊,很快就搬到了勒阿弗尔生活了数年,当时周遭还在废墟之中,以至于后来他将自己看作是“植物作家”。他的父亲是管风琴世家,母亲是索邦大学教授,外祖父是夏尔·布吕诺。他曾在巴黎第十大学研读哲学,该学校是五月风暴的中心地带,他的导师是伊曼纽尔·列维纳斯、保罗·利科,前者是他博士论文导师。1968年夏天,他辞别了巴黎,决心投身于音乐与写作之中。他认为现代的哲学与精神分析没有升华,于是转头向美索不达米亚。

关于利奥波德·冯·萨克-马索克的书,使他赢得了不少赞扬。1969年,他加入加利玛出版社,他一直服务于此,直到1994年告别。1998年,他成为巴洛克音乐中心顾问,之后不久在密特朗的领导下创办了凡尔赛国际巴洛克歌剧戏剧节。1994年,他彻底告别了在巴黎的种种。

基尼亚尔宁愿像禅僧或者蒙田一样归隐山林,也不愿像苏格拉底一样体面在城市度完一生。他热爱独处,像印度教或者佛教在权力之外开辟的生活方式,而共在,在他看来是相当危险的,而这也是焦尔达诺·布鲁诺拒绝隐逸主义的原因所在。在那里,他放弃了一切,一心扑在学习上。

到了老年,基尼亚尔感受到了生命像青春期那样再“复生”,因白发、秃顶、关节病,生命反而得到了强化。像荷马笔下的坦塔洛斯,他变得对味道和感官异常敏感。他的身体有些钙化,演奏不了小提琴、中提琴,只好转向键盘乐器,更多地弹钢琴。

此前,基尼亚尔曾获法兰西语言奖(Prix de la langue française)、法国文化大奖(Prix France Culture)、文学协会文学奖(Grand prix de littérature de la SGDL)、法兰西学院小说奖(Grand prix du roman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龚古尔文学奖(Prix Goncourt)、让·吉奥诺文学奖(Grand prix Jean-Giono)、安德烈·纪德文学奖(Prix de littérature André-Gide)。

[部分译文参考豆瓣网刘楠祺译“试译帕斯卡·基尼亚尔《秘密之神》(选自《思辨性修辞》)”一文]

理查德·福德,弗兰克·巴斯科姆系列终

日前,理查德·福德(Richard Ford)新作《我》(Be Mine)出版。这是福德的弗兰克·巴斯科姆(Frank Bascombe)系列最终的作品——他公开表示怕再也续不下去,但不排除还有一部的可能。巴斯科姆系列先后有《体育作家》(The Sportswriter)、《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地形》(The Lay of the Land)、《弗兰克》(Let Me Be Frank With You),《我》是第五部。有评论者将弗兰克·巴斯科姆系列与兔子四部曲作比,兔子是本我,弗兰克是自我。

理查德·福德

弗兰克·巴斯科姆系列几乎平均分布在五个年代,1980年代、1996年、2000年总统选举、2012年桑迪飓风、2020年;且分别占有一个节日,复活节、独立日、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从最开始说起,38岁的弗兰克·巴斯科姆梦想成为小说家,他的小说也卖给了电影公司,然而很不幸,他前往新泽西州,努力适应新角色,房地产经纪人,他迈入了第二段婚姻,时钟快速转动,他的妻子抛弃了他,他查出了前列腺癌,他退休了……

在《我》中,弗兰克的儿子保罗被诊断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他们待在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的医院,相处了很久,然后弗兰克驱车向西到达拉什莫尔。候诊室、赌场、特朗普、生活,在弗兰克充满困惑、矛盾、自言自语的话语中流动、蔓延。期间还发生了一些插曲,比如弗兰克爱上了越南女子贝蒂·棠·陈。

脏现实主义,这是福德被授予的统称,尽管它像极了营销。不过,丹尼尔·丹尼特的箴言更适合用来形容他的文学:“我们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一触即发的倾向,会在非能动的事物中寻找能动。”

《我》( Be Mine

实际上,在读了E. M. 福斯特、亨利·詹姆斯、珀西·卢伯克的实践批评后,福德才开始思考人物,以及何谓“圆形人物”的“不可估量的生命”。

早期,尤其是第一部小说,福德深受福克纳、尤多拉·韦尔蒂、弗兰纳里·奥康纳等南方小说,但他很快与之拉开了距离,他的主题、内容实在无法再持续锚定南方。与此同时,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唐纳德-巴特尔姆、罗伯特·库佛、威廉·加斯,也给了他不少提醒,赋予他去写作的动力,但他更相信直觉,也更能认识到,语言始终在为更宏大的内容服务。

福德也从同时代的作家获得营养,乔伊·威廉姆斯、雷蒙德·卡佛、安·比蒂等。他和雷蒙德·卡佛是朋友,他们相差七岁,雷看起来像上一代。他们都很自信,也经常在一起把酒,他热爱雷的早期作品,他也成为了雷信赖的人之一。

理查德·福德于1948年生于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市,父亲是一家洗衣粉公司的销售员,他一直服务于此,直到他相对英年早逝。在郊区的少年时代,他生活在尤多拉·韦尔蒂步行不远处,他很久后才知道。他总是惹麻烦,并有阅读困难症。福德很多时间在祖父母家,祖父母在小石城经营着一家大酒店,福德因此目睹了太多淫秽、荒诞的事。

福德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期间他短暂参加海军陆战队,并因肝炎而退役。他在欧文的导师是奥克利·霍尔、E.L.多克托罗。福德的文学事业有些顺利,出版了小说,但也没有那么顺利,质量与销量都不达预期,他几乎中断,并设法进入《体育内部》工作,当《体育内部》被收购时,他转投《体育画报》,无果,而后又一次专注于写作。1980年,他的一篇小说发表于《时尚先生》,他说这是他第一篇像样的小说。自他主要专职写作以来,福德在多所大学教授文学,相当不固定。

此前,福德曾先后获得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PEN/Faulkner Award for Fiction)、普利策小说奖(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国际笔会马拉穆德奖(PEN/Malamud Award)、朴景利文学奖(박경리 문학상, Park Kyong-ni Prize)、西格弗里德·伦茨奖(Siegfried Lenz Prize)、国会图书馆美国小说奖(Library of Congress Prize for American Fiction)等。

赫勒·赫勒走出极简主义

日前,赫勒·赫勒(Helle Helle)出版了小说《哈尼夫说》(Hafni fortæller)。《哈尼夫说》讲述的是哈尼夫长达一个月的旅行,她从西兰岛出发,经菲英岛、日德兰半岛,抵达日德兰半岛。一路上,哈尼夫不断回身望自己,审视自己,反复考虑衣着、衰老、家用小窍门。整部作品飘荡着阴郁的气息。

赫勒·赫勒

赫勒·赫勒1965年生于纳克斯考港,长于勒兹比,中学就读于普特加登,中学毕业卖了一年香水。1980年代末到1991年,她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作家学校,作家学校于1987年开办,隶属于文化部,每年招收几名到十几名学生。在哥本哈根,赫勒花了相当多时间在街道上漫游,她从此爱上了步行,日后她很多创作都发生于步行之中或者步行刚结束后。她在晚近的小说《鲍勃》(BOB)中,详细地回顾了那段时间的生活。1990年到1997年,赫勒曾担任丹麦电台的主持人。

《哈尼夫说》( Hafni fortæller

赫勒曾受赫尔曼·邦(Herman Bang)、海明威影响,故而早期被列入极简主义的谱系。然而,在后来的作品中,赫勒越来越呈现出走出极简主义(Ud af minimalismen)的倾向。她的叙述越来越有“技术”,同时她笔下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平易地吸纳了生活,或主要以日常叙事为要。当然,自始至终,她的语言都相当简洁。

赫勒最被人所知的作品是《勒兹比-普特加登》(Rødby–Puttgarden),小说讲述了在丹麦到德国的渡轮上,卖香水的两姐妹扎内、蒂内的人生故事。在她的作品中,人物总是能够彼此融洽和谐地共存,困境几乎都来自于疾病、死亡、孤独。

此前,赫勒曾获得贝阿特丽斯奖(Beatrice Prisen)、评论家奖(Kritikerprisen)、霍尔堡奖(Holbergmedaljen)、丹麦学院大奖(Det Danske Akademis Den Store Pris)、蒙大拿文学奖(Montanas Litteraturpris)等奖项。现在她与丈夫米克尔·卡尔(Mikkel Carl)居住在索勒。

    责任编辑:臧继贤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