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AI+食堂”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中餐领域的“AI玩家”熙香科技

2023-10-25 07: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许志芸 上海科技 收录于合集 #科技有温度 19个

机器人做的饭菜好吃吗?

一家由机器做饭的餐厅是什么样的?

AI食堂中的科技感又如何“吃”出来?

熟练制餐的机械臂,“一秒识价”的自动结算系统,24小时“开工”的智能小吃机……从智慧配餐1.0,到人工智能化2.0,再到完全无人化的物联网智能餐饮3.0,作为中餐领域的“AI玩家”,在实现后厨智慧化、标准化这条路上,上海熙香艺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熙香”)做出了它的探索。

机器与锅气之争

没有“烟火气”的AI食堂

如何兼具快捷与美味

在熙香AI食堂明亮的烹饪间里,机械臂将净菜放入智能烹饪系统,自动进行煎烤蒸煮,素菜、小炒类一般5到8分钟出锅,全程不见油烟。据介绍,熙香自主研发的智能烹饪设备,无明火、零排放,数字模拟中餐炒、煎、蒸、煮、炸等动作,一道菜对应一道程序,程序7天可追溯,保证生产环节的安全。

将机器引入食物的生产,也就意味着食材和制作流程的标准化,而标准化的制作,在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往往会让人觉得食物缺少“锅气”。

“我们每一道菜都有一个标准流程,都会测试好口感。”李明表示,在做盲测的时候,大家往往都区分不出哪个是机器人厨房做的,哪个是人工厨房做的。“因为烹饪手段都是一样的,厨房里煎炒烹炸的手段都有,其中机器只是起到调度算法的作用,但最后达到的结果、口感都是一样的。”

在熙香CEO李明看来,AI食堂对火候精准的控制,使蔬菜和肉类的营养元素不流失,更加健康,精细的流程把控下所生产出的菜肴也能更好满足用户的味蕾。同时它并不依赖于厨师的资历经验,机器生产更容易复制推广。

“AI食堂内的数字化烹饪可以模拟中餐八大菜系,自动分菜、自动打包。”李明介绍,AI社区食堂的烹饪系统能根据算法精准控制油盐摄入,调节菜品的温度和湿度,同时提供菜品的营养分析,为老年人、白领等不同的人群提供参考。

机器人大厨以一抵百

AI厨房里,还需要人吗?

据介绍,熙香技术团队通过编程将厨师所烹饪的菜品转化为机器语言,从取菜、腌制配料、搅拌到蒸炸煮炒,由智能化生产设备进行操作90%以上。

李明表示,不同于传统外卖餐饮,在熙香3.0版本的全自动无人微厨中,除了拥有人工智能分析与运算能力的主厨设备,研发人员还将工业机械臂改造为可进行食材搬运与打包的厨工,做到了彻底的无人化,全程可追溯,目前该系统已获准开发全程无需店员参与的无人便当店项目。“该3.0版本的全自动无人微厨,也是上海首个获得餐饮证照的AI智能厨房,标志着无人微厨正式进入市场化运营。”

那AI食堂是否还需要厨师与服务人员?

“熙香用算法和机器来代替人做那些比较传统、繁琐且费力的体力活。但是我们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还是需要有服务人员进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并不是说百分百靠机器来替代人,只是用机器来替代繁琐的劳动。”

在李明的设想中,AI厨房会使用AI算法代替厨师管理厨房内的整个制作流程,厨师不用再颠勺、翻炒、加佐料,他们成了“辅助者”和“监督者”,或者去实验室或中央厨房,像科学家那样参与研发。

“AI+物联网+餐饮”

中餐领域的“AI玩家”不断折腾的十年

2013年,熙香正式成立,以提供健康有品质的白领餐为服务宗旨,以科技烹饪为核心价值。“作为这个领域行业的先行者,这一路上熙香也面临过诸多挑战,而且所遇到的很多技术难题都是第一次面对,在市场上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们此前都是不断地研发,不断地否定、优化再改进。没有先行者,只能靠自己不断摸索。”

李明补充说道,“大家对AI食堂的认知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很多人从传统观念觉得机器做的菜一定不如人好吃,但我相信,一旦体验过以后,人们就会很快接受,当然,这也是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熙香已荣获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拥有40余项发明专利。成功研发并落地了AI食堂、AI小吃机、AI面档等多种智慧餐饮场景。从食材到出餐,实现全程信息化、无人化、标准化的烹饪,以科技带动餐饮升级,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出品品质,解决中餐标准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产能低、出品不可控等难题。

从最初的CBD白领餐定位,到如今的智能烹饪厨房落地,熙香不断优化商业模式,以科技智能为翅膀,赋能万亿餐饮市场。

李明表示,“未来我们会再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家庭厨房。我们想做一个小型化的全自动烹饪模式,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口锅,而是一个全自动的家庭厨房,这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原标题:《“AI+食堂”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中餐领域的“AI玩家”熙香科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