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饮食中的朝鲜历史有哪些?韩国人为何无辣不欢?

陈晓菁 x 澎湃问吧
2023-10-30 18:48
来源:澎湃新闻
一问三知 >
字号

辣白菜、火鸡面、紫菜包饭、满桌凉拌蔬菜小碟......从泡菜到酱料,韩国料理为何无辣不欢?汤饭汤菜风靡,朝鲜族独特的“汤文化”有什么渊源?古朝鲜物资匮乏,食物单一,闻名遐迩的韩料是如何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韩国的饮食文化主要来源于原朝鲜国,在原朝鲜国分裂前已成型。澎湃问吧邀请韩文译者陈晓菁,一起聊聊朝鲜饮食历史。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韩国人自古就无辣不欢?

@伊丽莎白的鸭:韩国人自古就无辣不欢、喜欢喝冰饮吗?

陈晓菁:现今被认为无辣不欢的韩国,其实“嗜辣如命”的历史并不长。历史学家认为红辣椒是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从日本传入韩国,并非传统当地食材,所以在许多传统的料理中看不到辣椒的踪影。就连我们熟知的红色泡菜也是19世纪才出现的,距今不过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

由于辣味是一种痛觉,所以韩国人认为辣味有助于缓解压力。因此当经济停滞时,寻求辣味刺激的人群就会明显增多。近年来网络上比拼吃火鸡面的热潮也可能来自于此。

另外喜欢喝冰饮的部分,个人认为是气候干燥之故,就连大冬天也是一样,因为室内有暖气。韩国人有“以热治热、以冷治冷”的观念,因此大冬天也经常可见人手一杯冰饮。

@坐树不言:朝鲜半岛的饮食口味挺极端的,参鸡汤这类汤料里不放盐,非常清淡,但是烤肉、辣白菜等又很重口,这是为什么?

陈晓菁:参鸡汤或雪浓汤等料理在煮的时候不放盐,主要是因为个人口味不同,一般桌上都有附有调味料,上桌后才依个人喜好加入。重口的部分应该是受气候影响,冬天寒冷以至于农作物不兴,所以必须仰赖泡菜、水泡菜、酱瓜等传统腌渍菜。

@齐天大圣QTDS:古朝鲜物资匮乏,人们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

陈晓菁:两班贵族或皇室吃上贡的食材和宫廷料理,平民百姓则是有啥吃啥,能填饱肚子即可。据说地瓜在十八世纪传入韩国时,是以救荒作物的身份引进的。另外在朝鲜战争时,绿豆煎饼也因为成本低而成为最受欢迎的平民小吃。

@娜曼蒂克:韩国料理和朝鲜料理是不是基本相似?

陈晓菁:是的,韩国和朝鲜有相当深的渊源,所以料理也极其类似。不过各地区的料理风格还是会受当地气候、文化以及风俗等影响,所以在口味上会有些许的差异。

@小兔兔:韩国的海鲜味道和中日区别很大吗?

陈晓菁:个人认为差异并不是很大,韩国海鲜的料理方式大多为生腌或汤料理,烹调方式可能比较没有那么多元化。

@清叶色:为何中韩地理上相邻,但饮食口味完全不一样?

陈晓菁:口味部分应该是受调味料的影响,韩国人爱用辣椒粉、辣椒酱、糖稀等,所以形成了他们的特色。

韩剧里的韩餐文化真实吗?

@镔妈:韩剧中,生日要喝海带汤的桥段真实吗?

陈晓菁:是的,因为海带含有丰富的钙和碘,被视为孕妇产后补品,所以为了感谢母亲养育之恩,韩国人会在生日当天喝海带汤以表纪念。由于韩国海带产量丰富,所以也有很多海带汤专门店,想吃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打牙祭。但是一般在考前不吃海带,因为海带很滑溜,意味着可能会从榜单上滑落,所以韩国考生在考试前绝对不喝海带汤。

@Monicaaa:韩国人为何热衷于豆腐菜?

陈晓菁:据闻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由于成本低廉且营养价值丰富,因此不仅在韩国,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Puzz康:韩国人为啥给人一种不需要睡觉的感觉?他们的饮食有什么特别之处?

陈晓菁:虽然韩国夜生活丰富,不过大部分的人还是会睡觉的。依据统计韩国人平均睡眠时间为6.3小时,确实在亚洲国家中算是比较少的。

韩国料理以米饭为主食,特色在于小菜比较多样化,佐料方面则是爱用芝麻油、酱油、盐、蒜、姜、虾酱等,蒜头的用量也很多。

@zzZ多喝白开水:泡菜又咸又辣,为什么它营养丰富、有益人体?

陈晓菁:虽然泡菜看似重口味,不过并不代表它就是个不健康的食品。因为泡菜中富含营养素和益生菌,只要适量食用,别让钠的摄取量超标,那么泡菜其实是有益健康的食品。

@ontheroad9898:平壤冷面是一种怎样的美食,和我们常见的韩式冷面有啥区别?

陈晓菁:平壤冷面是平安道(今朝鲜地区)的代表食物之一,由西北严寒地区种植的萝卜腌制出来的冷汤,浸泡荞麦面而制成的冬季食品。据说平壤冷面的特点是面条更厚实,荞麦的含量也较高,因此面条较无弹性,比较容易断裂。其他的面条则是比较有嚼劲,吃之前要先用剪刀剪断。

《饮食中的朝鲜历史》,[韩]宋永心 著,陈晓菁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23年8月

 

    责任编辑:朱嘉熙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