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锐评 | 陈红韵:《流浪地球》:希望指引人们回家的方向

2023-10-26 18: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流浪地球》:希望指引人们回家的方向

作者:陈红韵

《流浪地球》电影海报(图片来自互联网)

《流浪地球》的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未来的2075年。在确定执行流浪地球计划的十七年后,地球上的人们遭受木星危机,影片讲述了巨大危机面前人类的行为。

一、主题——希望与传承

影片开头,老师询问学生们理解的希望是什么。班长用诗朗诵的语调将希望比作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是他们唯一回家的方向,韩朵朵对此不以为然,而班长显然也并未真正理解自己的回答。可在经历了姥爷韩子昂牺牲,杭州地下城三十五万民众死于岩浆,一车人拼尽全力运送火石等一系列事件之后,韩朵朵才真正理解并认同希望的含义,并在最终的广播里阐述她对希望的理解,号召人们不要放弃希望,加入点燃木星拯救地球家园的行动。

在本片的木星危机爆发前,人们心中有希望吗?对于地下城的人们而言应当是有的。尽管货币、食物等与在地面上大不相同,但流浪地球计划正在稳步推进,2500年后便能抵达新家园。虽然很遥远,可是方向明确,人们依旧正常地生活、学习、工作。对于地面上生活的人而言可能希望十分渺茫,他们所处的环境灾害频发,单是自己活下去便十分困难,更遑论后代安稳生存。不过联系《流浪地球2》的相关剧情,在本片主要故事情节发生之前,地下城便已经接纳了所有人类,因此不再作区分。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这份希望只会是吊着人们不要绝望,影片中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体系已经形成,联合政府总揽全局,特殊工作人员执行地面任务,平民在地下城生产生活,这时候的希望人人皆有,但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任何影响,因为每个人都相信流浪地球计划万无一失,既然如此,何必费心多去思考呢?

但当危机来临时,这份希望却可以激发无穷的力量。无数人员投入到救援的行动中去,有的成功将火石送达,重启发动机;有的碍于重重险阻,未能送达。可无论怎样,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去完成任务,心中都怀着成功的希望。即使当前任务失败,接受新的任务后仍全心全力执行。得知MOSS宣判的“死刑”之后,仍有八方来援,为地球生存的最后一丝希望助力。

正如和平年代的人们,虽然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生活态度,但要他们描述希望对他们的影响却很困难,无处不在的希望已经被默认为正常与普通,不会被拿出来特殊对待。可在百年前,正是在被如今人们所忽视的希望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长征,中国才能打退日本侵略者,新中国才能成立。希望是空气般的存在,平时不会刻意关注它,但它不可或缺。

影片中人类还将希望寄予后代。马卡洛夫说他们看不到贝加尔湖的冰化成水,但刘培强回道:“我们还有孩子,孩子的孩子还有孩子,终有一天,冰一定会化成水的。”流浪地球计划是一个持续一百代人的计划,他们不仅要为自己考虑,还要为自己的下一代、下一百代考虑。当他们奋不顾身时,甘愿牺牲自我的其中一个理由是为了孩子,王磊说他老婆孩子都在杭州地下城,刘培强说他儿子还在地球上,韩子昂捡到韩朵朵时,她被无数成年人举在洪水之上。每一个人都将生的希望留给后代,为后代生的希望而奋斗。

成长型主角是文艺作品中常见的类型,通过主角的前后对比来凸显作品主题。本片的女主角韩朵朵作为一名初中生,代表着人类的未来,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她的名字来自刘启的母亲,这是姓名上的传承;她被无数双手推向韩子昂,这是希望的传承;而在影片最后,她感受到希望的意义,担负起拯救地球的责任,这是人类的传承。刘启、韩朵朵、蒂姆、李一一、周倩等主要角色都是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最终成功地拯救了地球,更令人类相信未来是有希望的。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愚公移山便强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并不仅仅是生命代际相传,更是“移山”这一责任与精神的传递。中国始终重视传承,直至今天,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大学,均重视传统文化的讲授,中国不只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文明。而人类文明的传续,终究离不开孩子们对人类勇敢无畏、奉献牺牲等精神的传承。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

CN171-11救援队在即将抵达苏拉威西时,其他队伍赶在他们之前完成重启转向发动机;刘培强和马卡洛夫计划夺取总控室时,其他其他休眠人员也在试图联络地球;在刘启想出点燃木星方案的七小时前,便有以色列科学家提出过这一方案;发动机成功发射时,同时还有另外两座发动机发出火焰。在拯救地球的过程中,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全人类共同出演的群像剧。

影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都是典型却又普通的人。刘启是因父亲放弃母亲的治疗而对父亲怀着怨的青年,韩朵朵是不爱学习的叛逆初中生,蒂姆是可能因调戏妇女而被关押的普通民众,运送火石与点燃木星本不会直接与他们有关,但在这项行动中,他们都没有退缩。同时他们本身便不具备做个人英雄的特质,放在全人类范围来看,没有一个人是特别的,总有一个人和他相似,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不可代替的,但他们组成了完成任务的集体。

唯一可以称得上与美国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相似的便是刘培强只身与空间站一起爆炸,但他只是第一个进入主控室从而能进行后面行动的人而已,没有他同样会有别人。从结果上看这只是表面上的个人英雄,实际上,这是集体主义的一个侧写罢了。在超级英雄电影里,主角是特殊的,即使不对所有人的情况进行说明,观众也知道,主角的能力独一无二,因而他能够拯救世界。可在《流浪地球》中,刘培强不是特殊的,空间站的领航员有几十上百甚至上千人;王磊不是特殊的,救援人员有一百五十万人;刘启也不是特殊的,在危机接触的三年后,他成为了普通的初级驾驶员。在全人类的参与下,才有了万无一失的“饱和式救援”。

“饱和式救援”说起来容易,可高达一百五十万名救援人员接受调度,没有队伍浑水摸鱼,将任务推给其他队伍,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高。在全球危机面前,能够放下过去的偏见,共同贡献智慧。我国提出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长的发展之路要走,但在影片中,虽未明确点名人类命运共同体,但这一理念早已蕴含在各种细节之中。

影片跳过了如何构建的这一体系,直接为观众展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铭记于心的未来人是如何做的。他们依然按国家划分管理,但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互相帮助的,CN171-11救援队作为中国的救援队驰援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发动机,来自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各个国家、不同肤色的人加入到推撞针的队伍里,在行动与心灵相通的情形下,翻译器的实时翻译功能所打破的语言屏障反而显得不太重要。

《流浪地球》宣传的名号是“科幻电影”,但看过影片的观众都不会否认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在人类生死存亡之际,影片固然未直白地歌颂党和国家,可里面所呈现的主题无一不与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相一致。

三、中国人的归乡情结

面对太阳急速老化,必须寻找新家园的情形,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前往4.2光年外的星系,而不是利用宇宙飞船逃生或全心投入“火种计划”,放弃逃生。在原作的剧情中,对于宇宙飞船无法建立支撑全人类的完善的自我循环生态系统做出说明,解释了选择流浪地球计划的原因。但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故事?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孕育出灿烂的农耕文明,因而中国人传承着祖辈对于土地的重视。古时百姓有了积蓄便会买田置地,现在国人仍为了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而奋斗。“落叶归根”的归乡情结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原著作者虽未将此作为主题,但这一价值取向暗藏在剧情与人物中。影片中的人物虽然仍在地球上或与地球相距不远的空间站中,但他们对于“家”在何处仍有迷茫。

“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为什么要回家,他们难道不就在家里——地球上吗?韩子昂看到冰冻的楼层让孩子们别怕,这是他从前的家,并回忆过去自己每日回家都能吃到妻子煮的葱花面;韩子昂死后,韩朵朵拒绝与救援队同行,要跟刘启回家,可“爷爷不在了,我们的家在哪里啊”;刘培强决定驾驶空间站点燃木星时,看着亲人的合照,明明是赴死却说道“回家”。家并不只是一栋孤零零的房子,也不只是所在的区域,更是与家人朋友共同创建的美好回忆。

2075年为流浪做准备的地球是家,2075年后向新家园前进的地球是家,可这都不能完全算作“家”。在家里,人们应当感到安全、舒适、自在,可显然,现在的地球就像临时的避难所,无法带来全然的安心,只有真正抵达4.2光年外的新家园并在那里安稳生息,人类才算回到了家。

因此,即使选择了流浪地球计划而不是宇宙飞船,人们仍怀着对家的思念。于是有了初中课堂上的“黄金年代体验课程”,过年期间地下居委会发饺子,舞狮表演,“春节十二响”,人们满怀对过去的家的思念,努力保留着家的影子。“今天你又离新家园更近了一步”的横幅,又彰显着人们对未来的家的向往。因此处于拥有过去的家和拥有未来的家之间的现在,人们有家却像无家,乡愁之情极其浓重。这种乡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他们的行为,也使得最终“火种计划”被毁更加合理。

当前的地球都不被完全认可为家,更遑论那三十万颗人类受精卵在新的移民星球建造的“新家园”呢?失去了鲜活的传承着人类文明的前辈引领,仅靠所谓的“全部人类文明的数字资料库”,他们真的算是人类的延续吗?时间上相距2500年,空间上相距4.2光年,这些受精卵重建的家园是他们所思念的“家”吗?“火种计划”永远是优先级最低的选项,只有MOSS这种抛却情感因素只分析冰冷的可行性的人工智能,才会选择放弃地球,保留“火种”。可真正的火种不是这些受精卵和资料库,是实实在在的人,是这些人对家的思念。因此最终刘培强毁掉这一计划,才是回家的希望。

四、现实中国为《流浪地球》提供放映背景

科幻电影要讲好故事,离不开严密的逻辑和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要更好地在观众面前展示,离不开特效技术的支持。

在我国重视教育、重视科技的几十年里,一大批具备高水平科学素质的人才得以培养,从而剧本的打磨可以找到足够可靠的科学顾问,避免太多低级漏洞的出现。不考虑剧本中出现技术的可行性,一味地发散想象,那不是科幻电影,只能是幻想电影、童话电影。

据导演郭帆称,影片四分之三的特效由中国团队完成。从成片效果来看,并不逊色于很多国外大片。而且中国团队对于中国故事的理解较外国团队更加容易,最终的呈现也更能触动中国观众。故事发生在未来,许多设定无法在现实中还原,那便离不开特效提供更真实的体验。“科幻”的“幻”需要现实的技术支持。

幸好,中国的发展为以上两点提供了可能,中国不断取得的科技成果也使中国观众在看到影片中的新发明时不会感到不合理,而是顺理成章地接受这是未来完全可能出现的成就;在看到影片中李一一对技术的熟练掌握时,不会因认为中国人不可能这么聪明而出戏,因为现实中见过太多优秀的中国人。在习惯了中国的强大之后,影片中中国人与同伴共同拯救地球的故事实在太合理了,这就是为中国观众、为处于这个时代的中国观众打造的科幻电影。

同样的,中国观众也理解那些为运送火石而失去生命的人,理解最后调转车头驰援苏拉威西的人,理解与空间站共同葬身木星的刘培强,因为历史上这样的中国人太多了。《流浪地球》表现的是一个全世界、全人类的故事,但它的精神内核是与中国人一致的。

【参考文献】

[1]杜声誉. (2021). 试析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象表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5(2), 112–114.

[2]李广霄. (2022). 《流浪地球》中的科技特效与家国情怀. 西部广播电视, 43(5), 122–124.

[3]田李艳. (2022). 技术赋能下《流浪地球》中的主旨表达与叙事方法.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12, 136–140.

[4]易红, 龙玉红, & 闵梦怡. (2022). 对电影《流浪地球》的文化思考.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6(9), 1–4.

(本文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题片及纪录片创作》2023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3年优秀影视评论”)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本期编辑 | 孙雁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锐评 | 陈红韵:《流浪地球》:希望指引人们回家的方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