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在湘西凤凰,见证沈从文的家族故事

2018-10-08 20: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范诚

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不仅风光秀美,也是一座很有文化底蕴的古城。上世纪90年代,我在湘西工作时,在这里亲身经历两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凤凰古城沙湾吊脚楼

参加沈从文骨灰安放仪式

1992年5月10日,正值农历四月初八。农历这一天,在凤凰苗族地区,是一个隆重的节日,称为“四月八”或者“苗王节”,苗族群众每到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聚会活动,开展隆重的祭祀仪式。

我那时已经从湘西团结报社调入湖南广播电视台湘西记者站,从报社记者变成电视记者。早在一天前,就接到凤凰方面的电话通知,沈从文先生的骨灰安放仪式第二天上午将在凤凰举行。同时,这年的苗族节日“四月八”也在凤凰山江镇举行。这两个活动都需要做好报道,到湖南电视台发稿。

沈从文部分骨灰洒在故乡的沱江中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凤凰,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88年5月10日,沈先生因心脏病猝发,在北京家中病逝,走完了他86年的生命历程。1992年,在家中停放四年的先生骨灰,在妻子张兆和女士和儿子沈虎雏、孙女沈红等陪同下,回到了故乡凤凰。遵嘱将部分洒入沱江,部分安葬于听涛山下。

一天参加报道两个重大活动,在当时的交通情况下还是有压力。好在两个地方相距不是很远。为此,我们通过电话问询,决定先参加沈从文先生骨灰安放仪式,后参加“四月八”活动。

5月10日早上,我们早早就从吉首出发了。当时吉首到凤凰50公里山路,因为路窄弯道多,需要近两个小时。我们赶到凤凰时,已近上午9点。沈先生骨灰安放仪式的第一个程序——将部分骨灰洒入沱江活动已经开始。沈老小儿子沈虎雏和孙女沈红等已经乘船沿沱江而下。我们扛着摄像机,沿着岸边跑步追赶。到了沙湾下游,终于赶上。接着抓紧拍摄。只见沈虎雏及女儿沈红神态庄严,表情悲寂,手捧沈老骨灰和鲜花,慢慢洒入沱江。岸边围着许多人观看,有些人按照凤凰风俗习惯,燃放鞭炮,以表示对沈老骨灰回归故乡的迎接和祭祀。

这天天气良好,沱江的水格外清澈。小船在河里慢悠悠的划着,一会儿到了下游的杜田码头边。他们一行人下船,捧着骨灰盒,向听涛山沈老墓地走去。

听涛山石刻

听涛山以前是湘西镇守使田应诏为其母亲修建的私家花园。因其母亲姓杜,所以花园又名杜母园。沈从文先生在散文《一个传奇的本事》中写到,田应诏“无意整军经武,却在练军大教场的河对岸,旁山依水建立了座新式公园,纪念他的母亲,经常和一群高等幕僚,在那里饮酒赋诗”,写的便是这里。

听涛山也曾是沈从文小时候玩耍的地方。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多次提到他小时候逃学的经历,以及到荒郊野外玩耍的快乐,沱江沿岸的听涛山便是他常去的地方。沈老去世前,遗嘱要将骨灰回归故乡。家人遵其嘱咐,经过选择,最终定于这里。事先,由沈家出钱,凤凰方面已将墓地平整,墓碑刻字立好,只需将沈老骨灰安葬这里即可。

走过蜿蜒的小径,一行人爬上坡来,到了山腰的目的地。这时,沈老墓碑后已经挖好一个小坑。沈老的亲人们一捧骨灰、一捧鲜花,轻轻的放入小坑,然后用泥土掩埋起来。没有哀乐,没有鞭炮,山风凝滞,河水呜咽……最后一捧泥土覆盖完毕,沈老夫人、虎雏、沈红等再也抑制不住一路上克制已久的悲伤,失声痛哭起来……

时值春季,山头开满许多无名的小花,有几个人采下一些小花,放置在沈老墓前,算是对沈老最好的祭奠。沈老墓没有墓冢,只有幕碑。墓碑采自墓地后的石壁上,为当地特有的五色石。墓碑坐南朝北,未经修饰,呈蘑菇状,碑高1.9米,宽1.5米,厚90公分,重达6吨。正面刻着沈老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反面镌有“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是沈老姨妹张充和女士所题的诔辞,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连缀起来是“从文让人”之意,可算是对沈老中肯的评价。

沈从文墓碑,由本地五色石刻成

至此,沈从文先生骨灰安放仪式完毕,我们也全程拍摄了下来。其后,我们又驱车赶往山江,参加苗族“四月八”活动。下午赶回吉首,将录像带和文稿特快寄出。两天后,在湖南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

这里需要补记的是,沈老夫人张兆和女士于2003年2月16日去世,享年93岁。2007年5月20日,其骨灰也合葬于此,并在墓碑后刻字为记。一对长年厮守的恩爱夫妻魂归故里,与青山为邻,绿水相伴,算是了却了他们生前夙愿。

张充和夫妇凤凰之行

沈从文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出生于安徽合肥的名门望族。其祖父张树声是淮军第二号人物,李鸿章的左臂右膀,当过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张兆和共有四个姐妹和许多兄弟,大姐张元和、二姐张允和、小妹张充和,她们不仅模样俊俏,而且都是才女。她们的老师叶圣陶曾经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他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四姐妹的婚恋也很特别,都是自由恋爱,四位夫婿,都不同凡响,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大姐元和嫁给昆曲名伶顾传玠,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二姐允和嫁给周有光,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著名语言学大师;三姐兆和嫁给沈从文;小妹充和嫁给傅汉思,著名美籍汉学家。

张充和是沈从文的姨妹。她曾与沈从文共事,一直称沈从文为“三姐夫”或“沈二哥”,与沈从文一家往来密切。1993年10月下旬,张充和女士与丈夫傅汉思先生双双结伴,来到凤凰访问。这是他们多年的愿望,因为沈从文生前曾多次邀请他们来凤凰看看。

这一年,张充和80岁,傅汉思77岁。两人都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著名教授,退休后居住美国。虽近耄耋之年,但两人身体还很硬朗,这次计划回中国走一走,看一看,特别是一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以及一些一直神往的地方。

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照

张充和夫妇来凤凰,完全是自费旅游。考虑到年纪大了,到地方需要有个照应,北京的亲戚朋友们为他们联系了凤凰县人民政府。政府派出当时的旅游局长田时烈,负责陪同他们游览观光,顺便照顾他们的生活。

那时的凤凰古城还比较本色,没有现在这样繁华,也没有这么多宾馆和接待设施。条件较好的数“青山如是楼”,建在县政府招待所前面的斜坡上,吊脚楼结构,错落有致,里面的设施也温馨雅致。名称是黄永玉先生根据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而取的,宾馆名也为黄永玉所题。

当时已进入冬季,南方的山区,冬天很寒冷,但宾馆没有空调。为了让老人取暖,宾馆给他们房间烧了两盆木炭火,使房间温暖如春。

两位老人是从北京过来的,乘火车到怀化下车。凤凰这边,派出田时烈到怀化接站。然后来到宾馆,歇息下来。第二天,游览凤凰古城,泛舟沱江。他们虽然是第一次来到凤凰,但通过沈从文及其作品,对凤凰有一些了解。

来到凤凰后,看到凤凰的南华山中,树木葱笼,层林尽染;凤凰山城,飞檐翘角,玲珑别致;悠悠沱江,小舟摇曳;吊脚楼群,层层叠叠。老人感到无比新奇,心情也格外高兴,不停的拍照,夸赞。其后,又专程来到沈从文先生墓地,为“沈二哥”扫墓。

沈从文墓位于沱江下游的“杜母园”,穿过长长的石板小径,他们来到沈老墓地。这里背靠青山,面临沱江,朝迎旭日,暮接归舟,别是一番风景。两老人来到这里,赞叹不已,觉得真是一个好地方,很适合沈从文先生淡泊的性情,是沈老最佳的归宿。

当看到沈老墓碑后面镌刻的“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文字时,老太太眼睛湿润了。这正是她所题。当她在美国听到“沈二哥”去世的消息时,夜不能寐,写下几句诔辞,以示对“沈二哥”的怀念。

虽然他们夫妇是自费旅游,不愿意政府出面接待。但临离开前,凤凰县政府为尽地主之谊,还是出面招待一餐。县长陈久经和在家的几位领导陪同他们共进晚餐,向他们反复解释凤凰接待条件差,请他们“将就”之意。而张充和夫妇对凤凰感觉良好,更多赞美之词。

张充和夫妇下榻的青山如斯楼门匾

老夫妇此行,还要去贵州和云南昆明。那时凤凰附近没有机场,张家界机场也没有开通,他们要先到贵州遵义,然后从贵阳坐飞机到昆明。而凤凰到遵义要坐汽车,有几百公里里程。县领导知道后,要派车送他们去遵义。张充和听说后,很幽默地说,那你们只要派一辆车来,不要派司机,我和老傅都能开车,只要交代把车放到遵义哪个地方就行了。县领导说,那不行,你们这么大年纪了,哪能开车?张充和微笑着说,我们在美国都是自己开车,跑遍了美国。说完,向傅汉思挤挤眼。傅汉思也笑着附和。县领导当真了,说,这是在中国,贵州这边是大山,路况复杂,一定要派司机才行。看到领导们认真的样子,张充和夫妇大笑起来,在座的朋友也跟着笑起来。

第二天,田时烈乘车送他们去遵义。因为路途遥远,他沿途给老人唱苗家山歌助兴,他们听了很高兴。一路上欢歌笑语,直到把他们送到目的地。

张充和夫妇凤凰之行,观看了凤凰古城的美景,领略了少数民族风情,心情愉悦,眉开眼笑。特别是张充和女士,诗情喷发,还填写了《题凤凰沈从文墓》词五首。其词如下:

其一

凤凰好,山水乐无涯。文藻风流足千古,苗家人是一枝花。此处最宜家。

其二

凤凰好,老幼喜洋洋。休道物华今胜古,古城中有古心肠。此处最难忘。

其三

凤凰好,主雅客心宽。湘黔古道黄泥坂,迎送辛勤山外山。苗曲当阳关。

其四

凤凰好,沈墓面沱江。更喜在山泉一脉,路人来止饮清凉。相对话麻桑。

张充和题沈墓之四
其五

凤凰好,渡口暮归鸦。忽听爷爷呼翠翠,一时诗画幻奇霞。何处笔生花。

张充和题沈墓之五

这几首词,不仅表达了他们对凤凰的美好感受,也表达了他们对“沈二哥”及其故乡凤凰的帜热情感。

附记,2015年6月18日凌晨,张充和女士在美国家中逝世,享年102岁。张充和生前被称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民国才女”,是著名的昆曲家、书法家。

(本文选自《九十年代回忆录》,原题为《湘西凤凰的两段记忆》,向度文化出品/团结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简介】

范诚,1963年出生于湖南新宁。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受沈从文作品影响,志愿来到湘西,先后在《团结报》、湖南广播电视台湘西记者站工作,任记者、站长。踏遍湘西山山水水,感受湘西点点滴滴。专注于湘西地域文化研究和写作,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已出版散文集《崀山走笔》《本色凤凰》《阅读湘西》《崀山乡土》《走玩湘西》等。现为湖南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