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精特新看中国|上海“小巨人”的创新动力与激励机制

澎湃新闻记者 彭艳秋
2023-10-27 07:23
来源:澎湃新闻
区域经纬 >
字号

“同臣环保初创期的核心团队都是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博士,企业和同济大学本身就有很深的渊源。发展中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技术创新上,高校是前沿技术的源头,企业要与高校联合,将高新技术转化为好用、好看、高可靠性的产品,为客户创造经济价值,同时创造社会价值。”

拥有十五载环保行业处理经验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同臣环保有限公司(下称“同臣环保”)凭借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在污水污泥处理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副总裁、技术总监刘道广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早期产品的技术原型,有很多就是与同济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发的。

同臣远销海外几十个国家的明星产品——叠螺脱水机。受访者供图

高校成果转化是企业创新路径的一种,此外,还有很多的路径。10月25日,“解码‘小巨人’——专精特新看中国”网络主题宣传上海站活动的第二天,采访团来到浦东、虹口、杨浦三地,继续深入探访上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挖掘上海“小巨人”的创新路径及创新激励机制。

路径各有不同:高校技术成果转化、引进技术大咖等

在创新的过程中,同臣环保非常注重与外部的研发合作。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联合开发,把创新过程中与外部合作的机制建立起来,源源不断涌现新技术。

“同臣一直注重技术引领和创新,因为在上海的企业,特别是背靠高校的创业企业,保持技术的创新能力是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前提。”刘道广说,在这一条路径上,高校的科研力量负责研发,企业则完成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的打磨、标准化、扩展不同系统、推向市场验证的整个市场化过程。

转化过程涉及与高校老师之间的合作。

“知识产权方面,通过联合申请专利或专利的转移建立合作。在项目上,从高校老师的专利授权转移到企业进行使用,我们给予相应报酬。后期产品落地及技术迭代过程中,老师依然给予我们相应的技术研发指导和协助。我们也会把产品上产生收益的相应部分回馈到高校老师。在这样的模式下,很多技术产品是从高校转化到我们企业里来。”刘道广说。

企业创新动力、创新路径各有不同。合见工软是通过搭建世界级的行业专家团队来实现人才聚集,从而产生创新动力。

作为一家2021年3月才正式投入运营的工业软件公司,短短两年时间,上海合见工业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合见工软”)从不到10人的团队成长为员工超过1100人的企业,完成两轮融资总计约30亿元。不久前,合见工软发布了多款全新国产自主自研的EDA与IP产品。

2023年10月12日,合见工软发布全场景硬件验证平台。受访者供图

“我们的核心研发团队来自美国EDA三巨头,有4位院士级别的研发专家,业内顶级大咖对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合见工软联席总裁徐昀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公司成长速度如此之快,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也是因为创业初期人才框架的搭建。

EDA三巨头主要指EDA市场份额占据全球前三位的三家企业Synopsys、Cadence和Mentor Graphics(被西门子收购)。

“核心的顶级研发专家在这里,自然有很多人愿意来跟他们。EDA三巨头在中国大概也就两千人的研发人员,培养中国自己的下一代人才至关重要,我们公司拥有的Fellow级别的专家团队是稀缺的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

徐昀说,合见工软之所以能够吸引海外人才的加盟,除了与创始人在业内的地位资源有关,也是因为EDA行业过去20年左右三巨头都处于寡头垄断的状态,与此同时为产品架构带来较重的历史包袱,因为用户众多,不能随意修改。

“每一个做技术的人都有一个梦想,要做改变世界的新产品。合见工软的核心研发团队,就想做一个更好的世界级的产品。”

除了创始团队的技术实力,合见工软的高速成长也与精准选择收购对象有关。

“整体公司的搭建,是类似三观的人走到一起。选择收购对象,技术实力、运营能力、客户基础很关键,更重要的是,三观是否能够认同,是不是同样想把产品做好,服务好一个行业。这是收购的真正底层逻辑。收购的这些公司加入我们都是为了把产品做得更好而不是短期套现。”徐昀说。

研发副总裁陆嘉鋆是合见工软收购的一家硬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加入合见工软,是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的决定。

“因为有世界级的技术大拿在,和核心团队接触后,从我的角度看,都是很认真做事的人。我们合见的CTO贺培鑫博士曾说,他想让中国真正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工具,并且想把中国的人才培养出来。他带着使命感来做这件事,团队也会产生勇气。”

陆嘉鋆说,加入合见以后,每天可以和行业大咖开会畅谈,职业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同事都是美国回来的,整体氛围开放,大家都很平等。

“另外,技术层级也不一样。国内很多公司还是做比较基础的简单的工具,合见整个技术层次是非常高的。我们原本产品定位只是硬件,在产品线的发展上要往上走,一定会碰到自动化软件的挑战。通过我们近20年的稳定硬件,加上合见专业的软件团队,软硬结合,很快就比肩国际领先的竞争对手,达到标杆性产品的水平。”陆嘉鋆说。

合见工软的时序驱动自动化原型验证平台,获第六届“IC创新奖”。受访者供图

除了搭建“大咖团队”,也有易维视这样创始人本身的技术实力就是企业最重要的技术驱动力量的企业。

上海易维视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易维视”)创建于2010年,是一家裸眼3D/XR原创技术企业。“十几年来,易维视都专注在打磨全链条裸眼3D底层的原创技术。”创始人、董事长方勇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1997年的大三暑假开始,他就跟着导师做图像与视觉处理,这么多年没有离开过这个领域。

裸眼3D腹腔镜手术。受访者供图

方勇的第一份工作在外资企业做算法和视频芯片设计,这也为他积累了技术的应用经验。“如果没有经验,靠自己去摸索是非常困难的。”

易维视在核心技术方面,方勇的作用依然很关键,而在产品层面、解决方案层面,公司目前的技术团队则更多的提供了后续的支持。

激励机制的方式

有了创新基因,创新的激励机制也很重要。

除了与外部科研力量合作,促成科技成果落地应用,同臣环保也通过内部培养机制培育创新动力。

刘道广告诉记者,公司产品线的丰富和发展,持续推动了公司业务版图的扩大。

基于公司的创新理念和产品战略,公司目前形成了“一院两中心”的技术创新体制。“一院”指的是公司成立研究院,目前研究院下设六个研究所,包括五个产品研究所、一个专业研究所。每个研究所覆盖一条产品线进行深耕。以这个产品的系列标准化对产品项目不同的行业进行应用场景的扩展研发。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内部人员的培养与激励尤为关键。

“员工有了技术创新后,鼓励大家申报专利,既是保护知识产权,对员工来说,也是一份价值和荣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同臣环保都制定了相应的专利奖励标准。

“一个发明专利,有一万元的奖励。不同专利类型有不同的奖励政策。”

此外,对年度的战略开发项目设立奖金池。在实施过程中分阶段进行奖励,如方案阶段、详设阶段、样机阶段、小批量生产阶段等。

同时,同臣环保会对创新研发的市场化表现给予奖励。比如两年时间在市场上获得回报的,会有一部分激励奖金落实到研发团队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工程师团队,培养和造就能够引领团队并能完成系列化整机产品开发的领军人才。

“两中心”指的是上海污泥处理与资源化高新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污泥低碳与资源化高新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同臣环保作为两个省级技术中心的主牵头单位,聚焦行业关键问题,联合开发低碳高效的技术装备及整体工艺路线,在行业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

税务协助,助力企业创新

企业在创新路上不断前行,税务部门对于“小巨人”企业往往也提供了很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作为大口径塑料管道制造的先行者,公元管道(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公元管道”)一直致力于开发新型产品,为市场提供节能、环保的塑料管道产品。总经理王杰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2011年10月起,公元管道就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优惠政策。粗略统计,至2022年,高新企业税率优惠,累计减免企业所得税2500余万元。

自从国家推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以来,研发费加计扣除累计为公元管道节省企业所得税2800余万元。节省的税款补充了公司的流动资金,减少了信贷资金的使用量,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自2018起享受50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至2022年底,总计缓缴企业所得税190万元。

科研创新是企业发展道路中强大的内核力,而政策扶持则是有效的外部支撑力。

作为一家提供自主创新高性能工业软件及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合见工软每年均维持高水平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徐昀表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持续加码,对支持企业投入研发、鼓励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合见工软除了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外,还享受了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得益于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精准落地,助力我们企业轻装上阵”,徐昀说。

同臣环保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也享受了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仅2022年就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上千万元。

    责任编辑:郑景昕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