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型储能迎来黄金期,安全发展仍是行业关注重点

澎湃新闻记者 喻琰
2023-10-26 15:17
来源:澎湃新闻
科创101 >
字号

·上海拥有丰富的研发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扎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在新能源动力电池、能源系统集成管理以及芯片、软件信息、专业服务等跨界融合方面优势明显,是全国新型储能版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现阶段上海还存在储能产业产值规模小、规模化发展的需求不足,还有安全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等问题。

当下,新型储能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储能装机规模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已经达到历年累计装机量的总和。上海拥有丰富的研发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扎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是全国新型储能版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眼下还存在“储能产业产值规模小,安全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竞争严重,过度依赖配储政策”等问题,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需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创新发展。在10月26日召开的“聚焦新型储能全产业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2023新型储能(上海)发展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作出上述表示。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指导,上海市电力行业协会、上海市能效中心与上海市未来产业新型储能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论坛以“聚焦新型储能全产业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上海首个聚焦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发展的论坛。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处处长王智强在发言中表示,长期以来,上海一直扮演着示范引领的重要角色,在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等先进技术产业里,上海也已多点布局,但当下还存在储能产业产值规模小,安全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等问题,上海实现新型储能的发展关键要实现以下五方面的均衡发展:

第一,系统的协调发展,共同推进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体系,“这个发展体系要注重上海的高端制造业、新型交通体系,还有重点区域发展的多方协同,来共同描绘出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一张蓝图。”

第二,要坚持安全发展。储能规模化应用必须要适应上海超大城市的需求,要求必须是要安全的,所以主要发展重点在不断提升安全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快建立健全标准管理监测评估体系,还要建立完善的全链条管控机制,保障项目建设运行全过程的安全。

第三,要坚持开放发展。上海一直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可以不同的技术路线、商业模式提供足够的要素支持和发展空间。

第四,要坚持创新发展,产业的发展要以技术革新为内生动力。要通过企业的联合攻关,优势互补,重点解决在新储能领域“卡脖子”等关键问题,推动核心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和成果转化的应用,合理提升上海新型储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五,要坚持市场化发展,要推动新型储能布局市场化,积极参与市场获得发展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和新储能产业链上的各类主体,一起来共同打造新型储能示范的展示窗口,还有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和高端装备的制造基地。”王智强指出。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忆文在论坛上发表《新型储能发展现状与展望》主题演讲。唐忆文指出,当下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竞争严重、过度依赖配储政策、商业模式有待创新和安全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等问题,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需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储能产业创新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安全发展为底线,以政策环境为保障,全面推动上海新型储能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电力行业协会秘书长周雷勇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表示,当下新型储能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上海正在以人才、技术、资本、软件等综合优势助力储能赛道发展,覆盖了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不同技术路线。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储能企业以浦东、临港新片区、奉贤、闵行、嘉定等区居多。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储能企业集聚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在IGBT芯片、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储能系统集成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去年,上海市政府印发了《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将“未来能源”列入未来五大产业布局。完善平台交流协作机制、开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支撑,因为储能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涉及到电化学、电力电子、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跨界。

周雷勇称,上海市电力行业协会对此制定了多方面的计划。一搭建产学研创新研究的协作机制。依托协会平台优势,建立地方政府、科研院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支持机制,助推有关科研院校、企业依托现有的储能相关资源,积极支持储能技术创新研究,为企业、专业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有利平台;二加强储能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通过不断加强技术培训和实践操作,提高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方面探索前进方向,开发备案储能方向职业,例如:充电桩及电池系统维修保养师、综合能源服务员、风力及光伏发电运维值班员,以及输配电储能各专业等,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证书为引导,推动人才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夯实技能人才高地基础;三是完善储能技术人才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励制度、开展优秀技术人才和成果“推优”,激发技术人才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加强对技术人才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积极探索与国际上先进储能技术团队的人才交流,从多个角度入手,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和体系,为上海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责任编辑:宦艳红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