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三角议事厅|探路韧性社区:构建城市基层社区共治机制

何金廖 张源 易臻真
2023-10-26 19:1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繁、公共安全事故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剖析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探讨多层级多主体城市协同治理机制创新已成为当前城市研究的重要议题。

“韧性”一词滥觞于生态学研究,被定义为系统在经历变化时吸收干扰和重组的能力,同时保持基本相同的功能、结构、身份和反馈系统。

通过对上海基层社区长达10年的跟踪调研,聚焦并探索面临日常干扰和突发冲击时的城市邻里冲突与社区矛盾,融合社会韧性(Social Resilience)和协同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理论视角,本文创新性提出韧性社区治理这一学理概念和城市治理实践范式,采用事件系统分析方法(EST)探讨了危机前期的社区共治对提升社区治理韧性的重要作用,构建了符合中国社会特色的韧性社区治理理论框架。

应在危机前,发展社区信任

过去数十年,全球众多城市社区经历了公有化向私有化的转向,门禁社区或规划社区的城市社区形式广泛出现。在欧美国家,门禁社区的盛行通常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城市化或近年来郊区新自由主义的结果。然而,新自由主义方法似乎无法解释中国的门禁社区治理机制。

与欧美城市治理中常见的“国家-市场”或“国家-社会”的二元关系不同,中国的门禁社区往往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国家-市场-社会”三角结构运转机制。

通过识别三要素在社区治理实践中作用相对薄弱的部分,研究将中国城市门禁社区分为三种类型,即社会主体参与不足型社区、政府主体参与不足型社区及市场主体参与不足型社区。

基于不同类别,笔者团队扎根上海,遴选出三个典型的门禁社区并开展长期调研,发现当面临公共突发事件时,依托不同利益相关者达成的共识,预先存在协作或共同治理机制的社区,比积累了社区矛盾等社会紧张局势的社区更能抵御危机。

因此,在危机发生前预先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对于实现有韧性的社区治理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韧性社区治理不仅是应对紧急问题(如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动荡等破坏性冲击)的可行方案,亦是在公共事务的日常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治理安排(渐进干扰)。因此,韧性社区治理是一种适用于日常管理和应急响应的智能治理策略。

韧性社区,要构建社区共治体系

通过事件系统分析方法(EST)探讨了危机前期的社区共治对提升社区治理韧性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机理,并进一步阐释了中国门禁社区“国家—市场—社会”治理结构中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经分析发现,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为代表的国家权力机构在监督非政府组织和缓解社会冲突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公民参与虽然在日常管理中不太明显,但在新冠疫情期间对维持社区的基本秩序和生活必需品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提供专业化服务以及信息传递方面。

突发公共事件中,三者间协同交互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尤为显著。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任何一方的缺席都将导致越来越多的混乱和冲突,而来自政府机构、市场组织和社会群体的利益相关者往往在突发事件下的社区治理中扮演了崭新的角色。因此,以上三者在形成韧性社区治理机制过程中缺一不可。

此外,我们发现虽然市民参与在中国社区的日常生活管理中不太活跃,但对于处理公共事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发生公共危机的情况下,地方自治和自发性组织会被迅速激活,从而为应对重大危机灾害构筑了“最后一道防线”。该结论有力反驳了部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不存在自治机制的观点。

启示与展望

基于此,笔者团队认为实现韧性社区治理(Resilient Neighborhood Governance)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包括四大要素:

一是需要一个由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共同组成的灵活治理结构,该组织结构能够实现跨部门调配资源;

二是在社区中形成互信、互惠的社会网络关系(即社会资本);

三是存在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领导者;

四是社区成员拥有处理公共事务的共同记忆和知识背景。

通过归纳总结中国城市门禁社区的“国家—市场—社会”三角治理结构,并进一步阐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可以看出,首先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为代表的政府派出机构在监督非政府组织和缓解社会冲突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其次,市民参与虽然在日常管理中不太明显,但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对维持城市社区的基本秩序和生活必需品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市场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提供专业化服务以及信息传递方面。而这三方面在形成韧性社区治理机制过程中缺一不可。

图1. 中国门禁社区的三角治理结构

从社会韧性和协同治理的角度对韧性社区治理进行概念化探究,除了丰富关于社区韧性和危机管理的既有研究之外,在实践领域,韧性社区治理的层次结构往往在突发公共事件产生前形成和巩固,危机治理体系离不开日常生活的机制框架。

因此,在危机期间提高社区复原力和避免损害的关键政策在于危机前构建社区共治体系,通过长期的协同治理实践,为国家、市场和社会层面的参与者建立平衡的交流机制。

 

本章改写自作者发表于《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2023)的论文“Towards resilient neighbourhood governance: social tensions in Shanghai’s gated communities before and during the pandemic”,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17011824)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0YJC790182)的转化成果。

(本文作者何金廖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紫江青年学者;张源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与人文学院讲师,上海市晨光学者;易臻真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朱玫洁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