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成为“紧张大师”,原来不是我的错|三明治

2023-10-31 13: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北京,日语翻译 / 槐花

沉迷刷小红书有罪?

但它能治愈我啊!

我是小红书的重度用户,但边看边有罪恶感,尤其是一直看一直看下去时。

我的心里会开始自责:你应该去做些提升自我的事情,比如看书、学习、运动,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刷小红书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因为小红书是奶头乐,没有任何营养,只会拖你下沉。这些都是资本家设置的陷阱,你越沉迷,就越low,越不可能实现阶级跨越。

其实之前就有所警觉,关于刷小视频有害的言论,我没有经过任何咀嚼就接受了。好像快乐的事情就等于浅薄、没有意义,勉强自己去做的事情才等于深刻、有意义一样。

刷小红书很快乐,所以肯定浅薄、没有意义,你看《娱乐至死》的书里、豆瓣的小组里、小红书里不是都劝大家不要过度刷小视频吗,还从来没看见过说刷小视频有意义的,那肯定刷小视频就是没意义,该唾弃、抵制。你刷就是你浪费时间、没有自制力,不是好学生。

但对我来说,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虽然还没完全想清楚,但可以肯定地说,小红书对我来说绝对是有意义的!不可以人云亦云,全盘接受别人的观点。

比如跳舞受挫后,就在小红书上看到类似经历的姐妹,找到同类首先就是一种安慰,原来不是只有我这样。再看下面的评论,大家的留言又温暖又智慧又有力量,再次被鼓励到,沮丧的情绪跑走了一半。起码在这件事情上小红书对我意义重大!

深圳,体制内人 / Yuqi

生活被按下了慢速键,我们从焦躁不适到学会享受暂停

深圳的暴雨给我们按下慢速键。同学住在暴雨重灾区罗湖,家里停水停电,去小区附近的酒店,结果酒店里也是乌黑一片。我知道后让她马上带着行李住我家。同学来小住的几晚时光,让这个年纪的我们都有不同的体验。

对于认床的她,开始很不适应,一直焦虑地关注着小区供电复水的最新进展,心心念念能够早些回家。尽管我们彼此已经非常熟悉,在我家仍然让她感到不安。她说自己出差都尽量不超过三天。有趣的是,两天后真正回去时,她好像又习惯了,走时还说可以再多在我家呆呆。

于长期独居的我,其实也会有不适感。担心同学在家里会呆着不适应,会调整日常安排,尽量陪着她,日常的瑜伽和跳舞练习会减少,还会特意安排和邻居小聚来散散心。

当两人终于回到各自原本的生活时,会感觉这段共住的时光挺美好的。从开始两人互相怕对方不适,聊到无话可聊而尬聊,到不再拘束,想开腔就开腔,想刷手机就刷手机,想睡觉就直接进房间关门,相处越来越轻松。期间到邻居家的聚餐,本来是怕无聊的刻意安排,如果没有这次同学来家,我绝对不会主动发起,最后效果很好,邻居热情款待,大家相聚甚欢,意犹未尽。我和同学还一起做美食,整食谱,倾吐家人相处和孩子成长的种种故事,分享个人最近的体悟和学习的课程……

把同学送走后,回到家中,享受热闹后的静谧时光,取消所有的周末安排,点上一支香,播放轻柔悠扬的音乐,在电脑上阅读、书写,沉浸感受当下的美好。生活常常会发生意外,给我的日常模式按下暂停键,担忧和焦虑都是徒劳,不如接纳变化,让当下成为一段独特的生活记忆。

加拿大多伦多,IT,自由译者 / 帆子

成为“紧张大师”,原来不是我的错

早在“松弛感”成为网上热词之前,我就知道这是自己缺少的品质。

两周前在国内,跟老妈约了走亲戚,说好我包车,到小区门口接她。大致约了10点,告诉她,司机到了我会打电话,那时候她才下楼。当天司机迟了几分钟,10点零5分我上了车,心急火燎掏出手机,这时手机响了。果然,我妈等不及打过来,语气恼怒地兴师问罪:“怎么还没给我打电话?!”

后来两人的情绪都一塌糊涂,余情不表。

几十年下来,我不再问,怎么会有人时时刻刻在任何事情上神经都绷得那么紧?不允许任何偏离,不允许任何不同看法。

一直羡慕父母放松和家庭氛围轻松的朋友。中学时,我常催一起骑单车回家的闺蜜快点儿回家。她很耐心,但是有时也不解。我会告诉她:“今天轮到我洗头,要是我晚了10分钟,妈妈就不让我洗了。”因为那样就打乱了她的计划了。她看着我,同情却完全不明白。

各种场景我可以无穷无尽地举例,但重点是,有这样一个妈妈,我的紧张可以想见。

所以,除了天生敏感的因素,一个人会成为“紧张大师”,一切有迹可循。幸亏我这些年醒悟过来了,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如何放松。

如果天生不是松弛的人,那我们就后天修炼吧。松弛的生活,才是愉快的生活。只要松弛,大多数事情都好办太多了。

北京,鸟笼里的人 / 欢喜

全身放松地滑向抑郁,也是一种休息

我抑郁了很多年,大概从青春期就开始了。生育之后,叠加了产后抑郁,后来又遭遇职场霸凌,实实在在吃了很多年苦头。

我在2015年开始接受心理咨询,遇到了很适合的咨询师,我们的关系一直持续到了现在,算是很长程的咨询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表象的东西被清除掉,越来越多深层的问题开始浮现,抑郁的程度反而会反反复复地加深。因为期间会有完全不抑郁的时候,多巴胺分泌旺盛,每天都是元气满满,所以当抑郁来临时,痛苦的感受会格外明显。伴随着抑郁的低能量,是深深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急于好起来离开抑郁的深渊,反而把自己推向更深处。

直到2019年末。年末是我最忙的时候,从十一月开始,手中会有好几项任务在同时推进,每个都有若干不同的时间点,我整个人都进入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脑中始终有一个时间表在倒数计时,一项一项完成每一个环节。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份报告定稿报出,我清晰地感觉到,我开始慢慢滑向抑郁。

这一次,我的潜意识中首先浮起的不是挫败感,而是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想法:我的大脑过载了,现在我需要彻底的休息,此时此刻抑郁就像大脑为自己准备的一场休克式的治疗。于是,我第一次全身放松地毫不抵抗地滑进了抑郁之海,去完成冬眠。

上海,文化行业打工人 / 不在

衰老、失眠、希望落空,但我还能做个好梦

从我现在坐的地方望出去是一片旧楼,旧楼的背后是一片破败的工地,它们被四面破损的砖墙围堵,呈现旧城模样,也像曾经英雄的集结地。搬空的旧楼像老人眍䁖的眼睛,那些我加班到凌晨的日子,不经意的一瞥,都吓了一跳。

确实年纪大了,我先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应对睡眠问题带来的各种后遗症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从容,变化不是循序而进,它们更像是攒了许久,一觉醒来就一把报复的那种。也正因为如此,我意识到了父母在逐渐衰老。几年前,我将这种现象形容为:父母年纪在慢慢变大。但现在我觉得修改这种说法,它不准确,是美好的愿景,但不如现实。

我们在速度上有了新的竞争力,它们的衰老和我的衰老之间有了一种默契的对照。我叮嘱他们早点睡,他们叮嘱我别熬夜,回到各自房间,关上房门,我反复翻转无法闭目,而他们确实能立刻睡着但半夜就会醒来,单次连续睡眠时间成了玄学。一觉到天亮的幸运值得起床后去买一张彩票。

成年之后的我与父母之间,关心不如关照来得贴切。后者说不出为什么贴切,但是那种贴着心附着脉的准确。

每一件事都看似波澜不惊,在发生的当下平静如斯,却在往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后遗症发作。心仪作家的书从九月等到十月仍未发表,原本去成都的行程还未兑现,iPhone新机上市还不想加入预约大军,买好的戏票因为我的失误过期作废,在得到睡眠好转的一周后又回到糟糕的老样子,尽管习惯但仍旧失望。

夜晚留给我的时间本就不长,我拿它们全部用来做梦。

新加坡,大学生 / Judyyhhh

再坏又能怎样,我也能活下去

待在家里想要逃避掉半期考试复习,不喜欢的怎么也不可能喜欢得起来,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下读了,期待赶紧毕业。越来越讨厌上学了,再也没有学习到新知识带来的成就感,生活很迷茫也很无聊。暴饮暴食吃了很多很多零食,能一口气在吃饱饭的情况下喝完600g的酸奶,能一次性吃掉45颗鱼丸,我感觉那种无法排解的苦闷感又回来了。

我觉得自己患上了休息羞耻症,我觉得一切都在脱离既定的想法和轨道,没有一件事情是自己期待并且享受的。我所有的设想都会被现实慢慢击溃,我知道是我出问题了。可是我真的做不到完完全全的计划性,被计划裹挟的生活很累,但是放任自己的生活,也很累。

我期待朋友的陪伴,但和室友同住的日子我觉得很累,她会在我学习的时候打电话,外放视频,而我却不敢和她提建议,或者互相商量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我为自己的懦弱感到困苦,我觉得我的生活好不起来了。每天都在为了解决主要矛盾而应付,有生以来第一次觉得学习是一件抽象的事情,我大概能体会学渣无法理解知识的痛苦了,真的就无从下手也进入不了脑子里。我的食欲已经放飞自我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还有一个好的睡眠,经历了秋招焦虑内心敏感之后,我被迫拥有了钝感力以及面对深夜无睡意的从容,再坏又能怎样了,一天一天过也能活下去。

虎纠 / 潘小鱼

在日常的劳累中获得心灵的自洽

以前我真的相信“延迟满足”、“先苦后甜”,相信现在的忙碌、辛苦,可能会在未来某一天以不经意的方式回报自己,因此不论是学生,还是进入职场,一直勤勤恳恳扮演一只忙碌的小蜜蜂,如果再年长一点,那就是老黄牛了。

可是最近我突然开始怀疑这一切。“未来”是怎么样的呢?谁能告诉我,现在就一定比过去好?未来就一定比现在好?

我跟朋友说:“我觉得自己最幸福的时候,除了童年时期,就是刚工作后的那一年了。那时多幸福啊,做一个礼貌的安静的新人,工作就是合格的,但凡表现得好学一点、上进一点,就会收获一箩筐的夸奖。更重要的是,每天都有好多好多的时间,下午坐着班车回家,刚好就是日落时分,走滨海大道,一路就看着海边的日落,从金色到金黄色到火红的晚霞满天,最后慢慢变成宝蓝、墨蓝。”

朋友也跟我一样在加班。我俩匆匆忙忙从办公室吃加班餐,都要赶回家去带各自家里的小神兽。

小神兽是不知道成人的世界为什么有这么多事情要通过那台电脑和那部手机去处理的,我儿子感兴趣的是电脑桌面那一份“小神兽专属文件”。那是他爸为了哄他,专门建的,里面写了从1到10的数字、A-Z的大小写字母、他的名字等,然后小神兽会指挥大人换上不同的字体、字号、颜色,乐此不疲。

哄完小神兽,运气好他可能半小时就睡着,留给我一两个小时完整的时间收拾,接着干做不完的工作;运气不好,他可能就折腾到十一二点,还会在熬得受不了已经在旁边眯眯眼快睡着的我身上打滚,拔头发,坐我头上,直到我发脾气大吼一声,他又开始表现得害怕大哭。

看了看其他妈妈的状态,不管是全职带娃,还是在职妈妈,都是日程满满,恨不得按分秒计时,好像什么事都是挤出时间去做的。

这样的辛苦,以前小时候的我,哪里能想象?当时又哪里能知道,生养了我们姐弟仨,还要顾着家里生意的爸妈是这么的劳累?可是当我给妈妈语音:“妈妈,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当妈这么辛苦”时,妈妈却回复我:“我从来不这么觉得。”

我最近总在觉得很累很累的时候,想起妈妈的这句话,她给了我很多力量,让我慢慢在学习,怎么从日常的劳累中获得心灵的自洽,这种心灵的平静和笃定,反过来会滋养我们的身体,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在劳作的间隙憩息,而不需要总是去假设什么“先苦后甜”,把劳作当作忍耐,只为了换取一次未来的暂停、一场远方的旅行、一次彻底的放纵。

原标题:《成为“紧张大师”,原来不是我的错|三明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