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充电快似加油:全球首家超快充动力电池专业工厂于广州投产

澎湃新闻记者 森宁
2023-10-30 19:07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2023年10月30日,全球首家超快充动力电池专业工厂在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巨湾技研”)南沙总部基地建成投产。

据巨湾技研方面介绍,该工厂总投资40亿元,于2022年5月启动建设,是全球首家面向先进的超快充(10-15分钟)乃至极快充(5-10分钟, eXtreme-Fast-Charging,缩写为XFC)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制造的专业工厂。

除电芯和电池包生产主体工厂外,项目还配套有较大规模的研发与设计中心、试制与试验中心等,全面建成后总产能8GWh/年,具备为12万辆新能源汽车实现配套的能力,目前已投入使用4GWh。

据了解,在活动现场,巨湾技研公司还进行了超快充实时演示——在480KW充电功率下,巨湾极快充动力电池电量由32%达到83%,充电用时4分46秒。

作为全球首家超快充电池专业工厂,工厂在超充电池材料和制造工艺上也有颇多亮点。

例如,在电池电解液方面,工厂通过提升电极/电解液界面浸润度、降低离子传输的活化能垒,使电芯可高倍率持续充电并保持超长循环寿命。

在电池的匀浆等环节,工厂采用多组分高精度上料系统保证精确的超充电极配方,结合原材料预混系统及高速匀浆系统,令制备的电极片具有优异的电化学、热力学特性,保证电芯可高倍率持续充电并保持循环寿命与能量密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池极耳的焊接技术上,工厂采用不同于普通电池的超宽极耳设计,使用具有更大焊接面积的新焊接工艺,从而实现快速、大量的电子传输,有效降低极速充电时的电阻及温升,并保证电池在震动等复杂工况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此外,电池多层涂覆技术结合优化后的电极材料体系,能够大幅提升载流子传输和电化学反应速度,有效避免超充析锂,实现电芯在高能密、长寿命、低成本条件下的极快充电。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增长进入快车道,充电的便捷性成为用户最关心的问题,补能焦虑正在替代续航焦虑成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更进一步的最大难关。此次巨湾技研超快充电池专业工厂的投产,将进一步释放我国动力电池高端优质产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巨湾技研总裁裴锋此前介绍,巨湾技研未来超充电池产能规划是120GWh,将分别在“东南西北中”布局。

巨湾技研成立于2020年9月,是广汽集团首家内部孵化的民营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由广汽资本、广汽研究院石墨烯技术团队与第三方持股平台共同出资成立。其核心技术团队自2014年开始就确定了快充技术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从电芯材料体系与电池系统的体系化研发两方面进行突破。

2022年9月,搭载巨湾技研XFC 6C版极速电池的广汽AION V PLUS车型正式全球量产发售,实现0-80%SOC充电时间8分钟,30%-80%SOC充电时间5分钟,续航超300km。

今年6月,巨湾技研推出了新一代极速电池——凤凰电池。电池在300V-1000V整车电压平台范围内,均可实现最高8C极速快充,即0-80%SOC充电仅需6分钟,并确保整车在全气候(包括低温)条件下续航里程不打折扣。

此前,巨湾技研公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新能源汽车将会全面替代燃油车,在2030年我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会达到75%。而在全面替代燃油车的过程中,超级快充是电动汽车全面替代燃油车最大的赋能器,因为到时会变得充电比加油更方便。

不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快充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除了电池端的发力,仍需要电池、车、充电桩等多方全面配合。也就在今年9月,工信部发布电动车直流充电新国标,对原有2015年版国标方案的全新升级。升级后的核心变化有3点:沿用我国现行直流充电接口技术方案、保障新老充电接口通用兼容;最大充电电流从250A提高至800A、充电功率提升至800KW。进一步提升传导充电连接装置的环境适应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同时满足直流小功率、大功率充电等实际需要。

据了解,为了配套极速电池的应用,巨湾技研还同步开发了XFC超充桩,使用液冷充电枪技术和智能液冷系统,解决了充电枪大电流输出时的发热问题,使得充电电流最大可达600A,最高功率600KW。

而巨湾XFC极速电池也不仅仅配套广汽埃安车型实现量产销售,今年以来,巨湾技研还与合创汽车、博雷顿、创维汽车陆续达成合作,加速推动“XFC极速电池”的市场化应用。

    责任编辑:康逸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