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底捞拒绝给棉花娃娃过生日事件传播分析

2023-10-31 11: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日,一网友在小红书发帖称,自己凌晨和朋友去海底捞就餐,想给自己的“棉花娃娃”庆生,多次询问后服务员表示“不可以”,并且用餐期间的服务态度非常一般。该网友认为,因为自己带着棉花娃娃,才受到了服务员的冷落。

作者丨苗建研究院

 

根据苗建信息舆情监测数据显示,自10月15日0时至10月21日23时,全网相关舆情累计扩散19952条,舆情热度指数MJSI为38.97。#网友吐槽海底捞拒绝给棉花娃娃过生日# #海底捞回应拒绝给棉花娃娃过生日争议# #海底捞拒给玩偶庆生#等话题登上微博、今日头条、百度等7个平台热搜榜,累计在榜时长46小时。北京商报、南方都市报等主流媒体参与报道。

苗建信息分析发现

“海底捞”“棉花娃娃”“服务”“区别对待”等关键词的组合让舆论场中呈现多种视角。从消费者角度看,是服务态度与海底捞主打的服务理念相悖,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从娃圈人角度看,“给娃庆生”的噱头吸引二次元爱好者打卡消费,出事后却被品牌背刺;从圈外人角度看,无法理解小众爱好,认为过于自私且引人不适;而一些打工人又产生了共鸣,认为餐厅服务员有权拒绝超工作之外的情感劳动。事件已经超出“服务不好”的讨论范畴,舆论场呈现站队式的情绪狂欢。

品牌搭“舆论失焦”便车,舆论关注点转向“给娃娃庆生”的合理性。事件曝光后的24小时内未见舆论发酵,期间“给棉花娃娃庆生的行为”成为舆论焦点。第二天上午,携带“棉花娃娃”字眼的微博话题登上热搜,舆情声量才迅速攀升,“为娃娃庆生是否合理”成为了判断“海底捞服务是否有责任”的前置条件,众多网民共情海底捞服务员,掀起对棉花娃娃爱好者的骂战。

品牌要注意适当平衡服务标准、服务范围和营销的度。海底捞是各大热搜平台的常客,其服务从庆生、美甲逐渐发展到可以做饭、洗头、过夜......顾客期望随着服务升级的宣传被不断抬高,因其优质服务前往用餐者不在少数。由于门店地区存在差异、服务人员个人素养有参差,海底捞的部分服务无法按标准提供给消费者,实际服务存在缺口,可能引起消费者对其营销的逆反心理,负面事件曝光后容易被舆论反噬。

01

舆情脉络梳理

A 10月15日3时左右,网友“洗脚婢也有发财梦”和“逸柠”在小红书和抖音平台发布标题为 “海底捞是不是歧视带棉花娃娃的人”“海底捞你歧视的到底是谁”“海底捞请你做出回应”的内容。

B 10月15日18:20,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以顾客的身份向附近海底捞门店致电,对于是否能给顾客自己带来的玩偶坐婴儿椅,门店客服表示没有问题,正常带着娃娃到店跟服务人员申请即可。对于是否能给玩偶娃娃过生日一事,门店客服稍有诧异,经与门店确认,可以提供给玩偶娃娃过生日的服务。对于就餐结束后是否会送顾客小零食的问题,客服表示不同门店可能情况会不一样,有的会主动为顾客餐后送伴手小零食,还有的需要顾客跟服务员说一声,都是可以获赠小零食的。

C 10月15日20:07,当事人发布视频称,涉事海底捞门店“步步高广场衡阳店”私信道歉,表示会持续联系。视频内还包含定位自证、遭遇网暴和海底捞允许棉花娃娃过生日的证据。

D 10月16日10:50,话题#海底捞回应拒绝给棉花娃娃过生日争议#登上微博热搜榜第2位,舆情热度指数级攀升。

E 10月16日15:13,当事人表示将报警调取监控,用视频和音频自证。

F 10月17日01:37,“卿(筹备cp30版”在抖音发布“那家海底捞就是有问题,我同样半夜去,海底捞看我提娃娃主动给宝宝椅,要服务员小姐姐给我钥匙扣庆祝生日他们加急安排!海森钥匙扣上写着下班了,勿扰他们还夸可爱!”证明海底捞可以提供类似服务。

G 10月17日,当事人多次发帖回怼网暴内容,表明维权态度。

02

舆论各方的关注点是什么?

一.主流媒体

(一)解读“娃圈”生态

红星新闻:《海底捞拒给棉花娃娃过生日背后:“娃圈”经济规模超10亿,掏空年轻人钱包》

事件发生后,引发了“海底捞提供大众服务还是满足小众爱好”的争议,也让棉花娃娃和背后的“养娃”群体走到了聚光下。没能在海底捞过上生日的棉花娃娃,却掏空年轻人的钱包,撑起了超10亿元规模的“娃圈”经济。甚至有资本押注,想将棉花娃娃打造成下一个“泡泡玛特”。

新京报-硬壳INK:《被海底捞拒绝过生日的棉花娃娃,究竟什么来头?》

棉花娃娃对成年人的吸引力比想象中更大,根据《2021棉花娃娃玩家洞察报告》显示:棉花娃娃的玩家大军中00后占比为43%,人均拥有8.73只娃;排在第二的95后占比达26%,之后依次是90后、80后和05后。

(二)海底捞的做法是否正确?

北京商报:《个性化服务不等于有求必应》

餐饮的消费对象始终是大众,这也决定了餐饮服务需要以面向大多数为主,所谓的个性化服务自然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有求必应,对一些小众需求和喜好做不到面面俱到情有可原。如果海底捞不糊涂,那么也该明白,相比起娃娃座椅背后的个性化服务、特色服务问题,自己真正应该回应的其实是帖子中提到的常态化服务缺失的问题,这才是一家餐饮企业真正的“雷区”。

红星新闻:《服务员“拒给棉花娃娃过生日”被吐槽,海底捞冤吗》

这些不走寻常路的新型消费方式,可能让海底捞的对外形象更具亲和力,也颇具话题性和参与感。但要看到,一些额外需求可能会带来不可小觑的安全隐患,也会干扰日常运营,商家无法也不能真正做到对所有需求都来者不拒。面对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的消费新需求,海底捞如何平衡好维持正常运营和提供贴心服务之间的关系,是一道需要用心思考的必答题。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拒给棉花娃娃过生日被投诉:别丢失该有的“常理心”》

当然,顾客的这种“不满”和“落差”与海底捞一贯的营销方向、卖点不无关系——其传递的“来者不拒”“极致服务”让许多顾客消减了服务的“边界意识”。这提醒商家,不要过度营销“人设”,以免带来反噬。

正观新闻:《拒给玩偶过生日引争议,商家服务范畴需厘清》

值得深思的是,面对顾客提出一些不符合常规的需求时,海底捞是否也具有说“不”的权利呢?硬币总有两面,一起舆论争议事件,对于海底捞和消费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就海底捞而言,只有真正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灵活处理问题,切实了解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三)“小众文化”不可越界

封面新闻:《火锅店不给棉花娃娃过生日被吐槽,“小众文化”可出圈不可出界》

所谓小众文化,一旦越过边界和分寸,去大众范围内刻意刷存在、谋求秩序认同,那么便几乎注定了,极易从“人畜无害”的消遣,滑向强加于人的冒犯。

二.自媒体

微信-秃头研究所Monsters:在社交平台中进行挂人、避雷,实际上都是在以私人的方式,对对方进行主观的、私人的“惩罚”。娃妈在遭遇海底捞的不公正服务时,以在社交平台中发帖“避雷”“提醒”代替实际的投诉、直接同海底捞联系,就是在以“私刑”的手段惩罚“海底捞”这一品牌。“私刑”的泛滥则意味着“官方手段”的滞后、地位下降,以及社会运行的紊乱。

市界(采访了当事人):米朵对「市界」表示,“之前他们营销的就是能在海底捞给纸片人和棉花娃娃过生日,我也看过很多在海底捞给娃娃过生日的视频,知道自己的爱好很小众,所以是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的。”她对海底捞一系列的服务态度感到不满,于是发了一篇小红书笔记进行吐槽,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条本来吐槽海底捞服务态度差的帖子,瞬间演变成了一场“海底捞能不能给棉花娃娃过生日”的大辩论。

三.专业人士/相关人士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胡小武

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年轻人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生活上可能也会产生更多的孤独感和压抑感。能将感情倾注在这些兴趣爱好里,也能缓解他们的压力,让他们的情绪更加安定。希望大家更多地接纳现在年轻群体的新生的生活方式,这也展示了我们社会宽容和包容的温情的一面。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王超

尽管海底捞的回应赢得部分舆论的支持,但回应内容一味强调自身尽量为顾客提供服务,却未对消费者提出的未主动上齐菜品、赠送小零食的不良服务体验进行致歉。在该事件话题处于高热的状态下,海底捞或给大众留下“不够重视”服务员服务态度问题的印象。

前海底捞工作人员 小蒋

他认为网帖中顾客提出的要求确实比较特别,但帖子中展现的问题还是有一部分原因是出在员工身上。“因为在海底捞,客人提出意见我们是不可以拒绝的,即便他们要给一个玩偶过生日。然后帖子中也说了,服务员没有倒水、上菜和送小零食。”小蒋表示,他感觉此事中服务员并不是因为玩偶而歧视顾客,而是疏忽了服务这一桌。

四.网民

舆论场主要集中在微博、抖音和小红书三大阵地。在微博和抖音平台上,不理解娃圈行为的不友好声音、情绪化表达居多;在小红书平台上,客观分析和理解安慰当事人的声音居多。

(一)站海底捞

辱骂该顾客:

做个正常人不难的,干嘛总是显得这么与众不同;

现在的巨婴真多,出个门全世界都得围着它转;

社会越宽容,病人就越多。

顾客利用棉花娃娃引战:

首先去掉娃娃就是海底捞的问题,但是你加上娃娃就是莫名其妙的问题;

你有癖好可以尊重,但不代表可以借着服务问题引战无理取闹;

既然是海底捞的问题你就去投诉,而不是拿棉花娃娃当流量密码,你这样只会败坏二次元的名声。

服务员可以拒绝:

服务员愿意就行,不愿意就算;

主动服务的品牌,人家的服务对象是人;

棉花娃娃凭啥占用儿童椅,儿童椅是给小孩子吃饭用的。

海底捞服务底线问题:

不能给开这个头,要不以后啥奇葩要求都来找你服务;

纵容是有个度的,因为个别店纵容,现在不做一次就被骂了;

海底捞是经营性质的餐馆,不是疯人院不是残障服务处,没有必要提供过于离谱的服务。

(二)站顾客

海底捞“二次元营销”打脸:

自己砸自己了,故意买热搜然后发现玩大了,他们应得的;

海底捞官方自己发的视频,自己宣传给娃娃过生日,想吃二次元的红利,现在反而来搞背刺;

买热搜骂顾客,发帖子引二次元去过生日现在倒打一耙了。

海底捞服务没到位:

服务员态度不好怪人家带棉花娃娃干什么;

娃妈不是顾客?你家不就以服务态度著称,是没付你钱还是什么;

当我付出更多钱时他们的服务是不是也需要高出其他店呢;

我感觉不同地区服务态度相差特别大。

海底捞联动营销号带节奏:

海底捞在引导舆论网暴素人;

小心海底捞买热搜围攻你;

后面不公平对待原作者也是正常的吗?营销号就只会断章取义引导网友吵架。

(三)其他

单纯不理解“娃圈人”行为:

不理解,但是尊重;

别的不评价,坐宝宝椅很难理解;

带娃娃去吃火锅娃娃不会沾上味道吗?回来还得洗。

03

舆情诱因

1.海底捞未按照宣传视频提供相应服务

从顾客体验出发的特色服务是海底捞的经营理念之一,不少消费者因其个性化服务慕名前往用餐。当事人提及曾在网上看到给棉花娃娃坐宝宝椅的视频,也有网友发现在今年4月30日,海底捞火锅官方在bilibili平台发布过给棉花娃娃过生日的宣传视频,而当事人未收到相同服务,反而因为提出要求,加汤、加饮料、换毛巾等常态化服务也没有,一直作为宣传亮点的企业理念出现裂痕,引发网友的审判。

2.小众爱好引发圈内外争论,事件重心偏离服务本身,演化为不同群体的站队

当事人解释用棉花娃做标题“纯粹因为受到不公平对待可能就是因为棉花娃,这是一个导火索,没有引战的意思”。小众爱好冲破圈外人的认知,一时间无法被大众接受——他们认为给棉花娃娃庆生和坐宝宝椅是恐怖、疯狂的,小众爱好不能入侵公共领域给圈外人带来不适,由此引发“娃圈”内外的激烈冲突:圈外人认为顾客奇葩,共情海底捞服务员;娃圈人也纷纷回怼圈外人不友好言论,声援当事人,指责海底捞背刺。服务态度问题逐渐被站队的情绪掩盖,上升为不同圈层之间的矛盾。

04

舆情风险研判

1.当事人持续发文,话题热度平息缓慢

截至目前,海底捞没有发布官方声明,相关负责人只对媒体称“可以提供给娃娃过生日服务,到店申请后可以给娃娃坐婴儿椅”“顾客可以在订餐或到店之后提出需求,会尽力提供个性化服务”,对当事人提出的服务问题没有解释和道歉,当事人主要诉求未解决,可能持续发布后续进展维持话题热度。

2.当事人遭遇网暴并已报警,事件升级给品牌带来舆论压力

当事人遭到标题党、引流引战等揣测,被网友私信进行人身攻击,舆论失焦带来的网暴已不可逆,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后续或将涉及对当事人身心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品牌因此受到牵连。另外,当事人已经报警并将调取监控自证,参与主体或将涉及警方,品牌在舆论引导上会面临更多压力。

3.短时间内服务相关负面事件叠加,影响品牌美誉度

10月17日,一14岁女生曝光在海底捞喊30岁服务员“阿姨”,服务员不能接受这个称呼便一直无视小林。两起负面敏感事件都涉及服务态度问题,海底捞用心经营的服务理念受到挑战,有损品牌形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