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浙大重建遵义(湄潭)校区真“不具备现实条件”么

澎湃评论员 陈良飞
2018-10-10 17:5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一年多来,一则“浙大重建遵义(湄潭)校区动议”引起各方瞩目。

有评论认为(点击查看),浙大婉拒建遵义校区,是对学校声誉和学生负责,作者称,浙大之所以拒绝重建遵义(湄潭)校区,一则基于教育部“审慎建设新校区,原则上不鼓励、不支持跨省、跨地区建设分校区”的表态,一则基于浙大既有校区众多。官网显示,浙大现有紫金港、玉泉等七个校区。

作者还认为,高校应该明白,多校区的建设不仅常伴随着高校品牌的流失,还有可能使高校陷于财政危机的围猎之中,从而使校方被迫削减用于教学和科研的经费,最终影响在校生的培养质量。

对此,我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与上文作者商榷。谨分为4个部分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其一,目前,中西部地区正处于脱贫攻坚期,要确保全国所有贫困地区2020年如期脱贫。浙大重建遵义(湄潭)校区正是浙大践行“教育扶贫”、“智力扶贫”的具体实质性举措,更是助力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集中体现。

上文作者援引浙大拒绝重建遵义(湄潭)校区的一个理由是教育部“审慎建设新校区,原则上不鼓励、不支持跨省、跨地区建设分校区”的表态,但这一表态并不适用于重建遵义(湄潭)校区这一动议。

上文作者没看到的是,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并多次做出重大宣誓。针对中西部13个省份没有一所部属高校的情况,教育部此前已有针对性地推出了“部省合建”工作,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的14所高校,助力当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长陈宝生更是多次表态,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教育部和教育系统的重要责任和政治任务。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

浙大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既是浙江人民的大学,更是包括贵州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大学。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任务重,作为国内办学实力领先的浙大自然应该在当前脱贫攻坚期有更大作为,而不是机械地拿一个教育部“不鼓励、不支持跨省、跨地区建设分校区”的原则去生搬硬套,而不去体认教育部的多次重大宣誓。孰轻孰重,当可知晓。

贵州一省,没有一所985高校,也没有一所正在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贵州省内高校无法吸纳高考排名靠前的莘莘学子。多年来,贵州高考高分考生都只能背井离乡去省外求学,浙大如能重建遵义(湄潭)校区,广大贵州学子莫不奔走呼号。

其二,现在人们经常讲要讲好中国故事,浙大重建遵义(湄潭)校区就是一个最好的中国故事。

这是一个什么中国故事呢?这是一个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中国故事,这是一个投桃报李、相濡以沫的中国故事。抗战时期,浙大被迫西迁,是遵义(湄潭)人民“收留”了流离失所的浙大师生,用一方水土滋养了一群师生;几十年后,浙大重振雄风,重建遵义(湄潭)校区正是其不忘旧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生动体现。

浙大说,遵义是浙大全体学子的精神家园,浙大也因此成为全世界唯一一所明确提出精神家园的大学,这是浙大永远且珍贵的财富。如果成功重建遵义(湄潭)校区,这一精神家园就能有一个更加具体、直观的体现。

以后,这个故事将成为浙大每年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反复叙说的一个篇章,激励着、教育着、感动着浙大的每一个学子。相信他们,当以选择浙大终身为荣。

这个故事也将成为浙大最好的“招生广告”,这不就是最好的学校声誉么?

其三,遵义必将举全市之力来相助浙大重建遵义(湄潭)校区,财务方面的问题丝毫不用担心。

除了教育部的“原则上不鼓励跨省建设校区”的表态,浙大拒绝重建遵义(湄潭)校区的另一理由是财务压力。浙大认为,当前浙大在本省所建设的分校区存在招生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运营成本过高等困难,各分校区靠地方政府贴现勉强维持运行,而浙大主要收入来自政府拨款,无更多财力支撑新校区的运营。

这个其实是多虑的。民革遵义市委在提案中就建议遵义市帮助浙大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建议参照深圳市以优厚办学条件吸引全国知名大学做法,由校方提供建校图纸,当地政府交付钥匙使用和配备教学设备、器材;优化教师服务,为浙大赴遵教师提供教师公寓、安排子女入学、配偶工作,为教师营造优良生活环境;完善经费保障,为浙江大学提供专项经费补贴,保障建校和发展需要等,切实帮助浙江大学和师生排除后顾之忧。遵义市政府对于上述建议也给予了非常热烈的支持。

上述举措一言以蔽之,就是遵义愿意“举全市之力”来支持浙大遵义(湄潭)校区的建设。上文作者认为,深圳2017年GDP约为22438亿,遵义只有2749亿元,两者相差超过八倍,以此来证明遵义支持浙大遵义(湄潭)校区建设的难度。不过,深圳以雄厚的财力支持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以及国内多所知名大学的深圳校区尚绰绰有余,遵义虽远不及深圳的财力,但“举全市之力”重点支持一所大学还是胜任无碍的。

其四,浙大重建遵义(湄潭)校区也是给国内其他知名大学做出了一个表率。

抗战时期,西迁大学众多。如今,这些大学不少仍是国内响当当的名牌大学,比如北大、清华、南开、浙大、同济、南大等。不过,当年“收留”它们的这些西南西北地区却成了中国当下最深度的贫困地区。两相对照,怎不令人潸然泪下。浙大率先重建遵义(湄潭)校区,当可在这些部属高校之中拔得头筹,更树立了标杆。不排除其他高校纷纷效仿,纷纷以实际举措回馈抗战时期办学地,共同续写一曲“西迁”办学史。

抗战8年,浙大西迁,历尽劫难,却在“不具备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成功地建起遵义(湄潭)校区,保住了浙大办学传统,也赓续了一支国家文脉,居功至伟。如今,浙大不忘“西迁”精神,并作为爱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这一不忘本的传统值得击节赞叹。但是,“西迁精神”不正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么?不正是一种没有现实条件创造条件的办学精神么?

此间是非得失,浙大诸公或可一思。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